第一篇:寓言两则知识点
寓言两则
一、重点词语
巴望 纳闷 揠苗助长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鹬蚌相争 用尽力气 喜笑颜开 寓言 两则
宋国 焦急 枯死 毫不示弱啄肉 威胁 得意洋洋
二、词语解释
巴望:盼望。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
喜笑颜开:因为高兴而笑容满面的样子。
三、课文理解
1、《揠苗助长》写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拔高了,结果禾苗都枯死了。告诉我们:做事如果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2、《揠苗助长》第一段(1):交代事情的起因,点明农夫迫切希望禾苗快快长高的心情。
第二段(2、3):写农夫怎样帮助禾苗长高的。
第三段(4):点明事情的结果——禾苗枯死了。
3、《鹬蚌相争》写了鹬和蚌互不相让,拼死相争,结果让渔夫从中获利,告诉我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能只想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如果双方不顾利害得失,拼死相争,必然会两败俱伤,让别人钻了空子。
4、《鹬蚌相争》第一段(1):写鹬啄蚌的肉,被蚌夹住了嘴。
第二段(2、3):写鹬和蚌都抓住了对方的弱点相威胁,相持不下。
第三段(4):写鹬与蚌争锋相对,互不相让,最后导致一起被渔夫捉住的结果。
第二篇:初中生伊索寓言知识点
《伊索寓言》
作者概况:伊索,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故事。
主要内容:寓言故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主题思想:书中不少内容是影射当时社会现实。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与智慧。
艺术特色:①广泛采用拟人化手法,表现动物各自的习性,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
精彩情节:《农夫和蛇》的故事就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狼和小羊》、《猫和鸡》就以绝妙的讽刺笔法,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
人物性格:豺狼的凶残。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威猛。山羊的怯懦。
名著阅读《伊索寓言》复习提示及主要情节概括
五大基本板块,重点突出,下面分版块对复习策略进行进一步说明。
第一大板块 作品简评和内容梗概
首先要对作品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内容梗概是全书的纲目,需要多次翻看,便于记忆,力求对整体情节了然于心。
第二大板块 主要情节概括
这里就是细节关注了,在了解了整体之后需要深入文本对具体情节进行记忆。针对中考中的情节概述题,本书列举了部分情节,概括时故事情节按要求由三部分组成:起因、经过、结局,指出了26个重点情节和21个次重点情节,对于重点与次重点必须要会复述,因为出题概率高。其他非重点情节也要看,并非不会考查,而且这样便于我们更深地理解人物形象和作品主旨。同时一些小知识点(如补充和后续)也穿插在情节之后,要仔细留意。
第三大板块 人物分析
情节和人物其实是不可分离的,我们只有在情节中去体会人物。因此,在知道情节后,我们要体味人物形象和他的典型性格,当然对一个人物的评价允许有不同看法,这里只是略作示范。
第四大板块 积累与感悟
在进行了以上复习后,还有一些知识点容易遗漏和需要提醒,所以特别设立了这个版块。
第五大板块 相关练习本资料还精心挑选了一些典型的测试题,可供参考。
郑重声明
网络资料不准确的地方已对照原著进行了查证,但可能还有疏漏之处,与原著不符之处还请见谅。标点符号可能不够规范,已经尽力检查,还有黑体字加粗的基本上都属于重要之处。各板块我们已经精心删改,力求精简,若作为学习资料,篇幅过大可以考虑删除非重点 1
情节和相关练习。本资料没有版权,欢迎学习参考
总之,请相信这是编者的精心整理,很高兴有一个机会能够重新会看这些名著,认真复习,成功不难。谢谢。
“名著阅读”系列之五:《伊索寓言》(Aesop's Tales)
(注:本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有精彩整理,这里仅是略作延伸)
伊索(Aesop公元前620--公元前560)古希腊著名寓言作家
阅读感受:广泛而成功的拟人手法;出色的对比和幽默;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详见
三、积累与感悟
2、艺术特色详解)
一、作品简评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0余篇,大部分是拟人化的动物寓言,少部分以普通人或神为主人公。通过生动的小故事,或揭示早期人类生活状态,或隐喻抽象的道理,或暗示人类的种种秉性和品行,多维地凸显了古希腊民族本真的性格。
《伊索寓言》为我们展示了古希腊社会平民生活的有趣场景。描写具体而微,涉及诸如假发、狗项圈一类的日常用品,读后令人惊叹不已。通过作品读者仿佛置身于古希腊人的家园,我们可以从当时的老鼠喜欢偷吃何种食物,推断出一般人家中贮藏什么食品;我们可以从文中了解到主人以何种方式添购奴隶等。
从作品来看,时间跨度大,各篇的倾向也不完全一样,据推测,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可以看作是古希腊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集体创作。伊索可能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作者,而一部分后人创作,记在伊索这位大师名下。
二、主要内容(前三点的举例分析请参照书本 及
四、名篇寓意)
1、影射当时社会现实。
2、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和智慧。
3、嘲讽人类缺点。
4、落后思想(局限性):
值得注意的是,《伊索寓言》思想倾向并不是单一的。上面已经提过,《伊索寓言》并不是伊索一个人的著作,经过几次三番的“粉刷”,结集成书的《伊索寓言》难免也有些瑕疵。其中有一些故事宣扬天命和宗教迷信,《婴儿和大鸦》宣扬吉凶祸福是天定,人力是无法改变的;《好恶作剧的人》这类寓言公开鼓吹神是无所不知的,是不可亵渎的。还有些故事为统治者高喊剥削有理、反抗有罪的口号,如《野鸽和家鸽》中,家鸽恬不知耻地对野鸽说:
“维护主人先于照顾自己的亲族。”《野驴和家驴》鼓吹弱者就应该投靠强者,心甘情愿地忍受主人的奴役,谁要想自由,谁就要遭殃。另外,伊索世界里不乏举止野蛮、生性残忍之徒。此类人诡计多端、居心叵测、一味嘲弄他人,但有时文章字里行间却有一种“我不早就告诉过你了”这一类的揶揄口吻。因为像向遭劫者伸出援助之手这一类的善举在古希腊似乎不存在,偶尔出现也仅仅是少数人的个别行为。伊索世界奉行的基本信条是:“人生在世独善其身,他人有难落井下石。”在伊索笔下,不论人间社会,或是动物世界,崇尚的似乎都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由此看来,让动物充任故事的主要角色,可谓顺理成三、积累与感悟
1、推荐语: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东西。也有人说,寓言是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简单走向复杂,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美在语句。
2、艺术特色详解
(1)广泛而成功的拟人化手法。
《伊索寓言》大量地成功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狐狸和葡萄》等等,都是赋予各种各样的动物甚至植物以人的思想、性格和语言,让它们在故事中像人一样思考、行动、交谈,在我们的面前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由于拟人化手法的成功运用,一些动物故事在长期流传中形成了典型形象的一般特性,如兔子胆怯、狐狸狡猾、豺狼凶残、狮子威猛等等。但我们在读《伊索寓言》的时候,却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以不同面目出现的同一动物的拟人化形象。如《狐狸和山羊》中的狐狸是一个狡猾的形象,但《狐狸和豹》中的狐狸则是心灵美的体现者。
(2)出色的对比和幽默。
《伊索寓言》里,一部分寓言比较出色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寓言的主题。在《乌龟和兔子》中,乌龟的慢和兔子的快,乌龟的孜孜不倦与兔子的骄傲自满形成两组鲜明的对照,突出人不能恃才自负,只要刻苦就能成功的主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农夫和蛇》通过农夫的善良与蛇的邪恶的对比,农夫开始时对蛇的怜悯与后来对蛇的憎恶的对比,最后用农夫的感叹突出主题。同时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幽默夸张,形象的再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3)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
寓言常常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把地揭示蕴含的道理。
(4)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四、名篇寓意(部分故事不再赘述,请参照书本和课本)
1、《运盐的驴子》告诫人们做事情要适可而止,凡事不要贪欲太旺。
2、《狐狸和山羊》警示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
3、《狐狸和葡萄》(又译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寓意: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未成熟。
4、《农夫和蛇》的故事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5、《口渴的乌鸦》 遇到困难时不能蛮干,而要运用智慧、讲究策略。
6、《开玩笑的牧人》(又译为《狼来了》)那些常常说谎话的人,即使再说真话也无人相信。
7、《乌龟和兔子》(又译为《龟兔赛跑》)告诫人们不可恃才自负。
8、《朋友与熊》 能够共患难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9、《蚂蚁和蝉》
寓意:讽刺好逸恶劳(要不失时机地劳动,才能丰衣足食;要是一味享受,最后只能挨饿。)
10、《两只口袋》寓意:这故事说明人们往往喜欢挑剔别人的缺点,却无视自身的缺点。
11、《驴和狼》寓意: 有些人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霉。
12、《乌龟和老鹰》
寓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人必将失败。)
13、《马和驴》
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人本该互相帮助,否则伙伴倒地身亡,担子就会加在自己身上。(强者和弱者应互相帮助,共同合作,各自才能更好生存。)
14、《狐狸和狗》寓意:骗子的伎俩总会被人识破的。
15、《衔肉的狗》 寓意: 教导人们不要贪婪。
16、《农夫和他的儿子们》
寓意:
1、善意的谎言有时候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2、只有辛勤的付出才能有好收成。
17、《天文学家》
有位天文学家习惯每天晚上出去观察星象。有一天,他来到郊外聚精会神地观察天空,一不小心掉进一口井里。他大声叫喊起来。附近的人听到呼叫声后,走过来弄清楚了情况,便对他说:“喂,朋友,你用心观察天上的东西,却没有看地上的事情。”
这故事是说,人首先要做好眼前的最普通的事,才谈得上长远的高深的事。
18、《徒劳的寒鸦》
宙斯想要为鸟类立一个王,指定一个日期,要求众鸟全都按时出席,以便选他们之中最
美丽的为王。众鸟都跑到河里去梳洗打扮。寒鸦知道自己没一处漂亮,便来到河边,捡起众鸟脱落下的羽毛,小心翼翼地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胶粘住。指定的日期到了,所有的鸟都一齐来到宙斯面前。宙斯一眼就看见花花绿绿的寒鸦,在众鸟之中显得格外漂亮,准备让他为王。众鸟十分气愤,纷纷从寒鸦身上拔下本属于自己的羽毛。于是,寒鸦身上美丽的羽毛一下全没了,又变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鸦了。这故事是说,借助别人的东西可以得到美的假象,但那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剥离时,就会原形毕露。
19、《狼和小羊》
狼责备小羊把水搅浑,而小羊回答说:“自己站在岸上喝水,而且是处在下游,不可能把上游的水搅浑。” 狼见此计不成 ,又施第二计:“但是,你去年骂过我的爸爸。” 小羊又说,那时候自己还没有出生呢。最后,无计可施的狼便使出杀手锏:“不管你怎样辩解,反正我不会放过你。” 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
20、《狐狸和豹》
狐狸和豹争论谁美。豹夸耀自己身上斑驳的花纹,狐狸却回答说:“我比你美得多,我所装饰的不是身体,而是心灵。”这故事说,智慧的美胜过形体的美。
21、《鼹鼠》
传说鼹鼠的眼睛是瞎的,可小鼹鼠却对妈妈说他能看得见。妈想试验他一下,便拿来一小块香喷喷的食物,放在他面前,并问他是什么。他说是一颗小石头。母亲说:“啊,不幸的孩子,你不但眼睛看不见,连鼻子也没用了。这故事是说,那些爱吹牛说大话的人,常常夸海口能做大事,却在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上丢了丑。
第三篇:海底两万里知识点
《海底两万里》知识点汇总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叙述了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事情发生在1866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泅到怪物的脊背上。这怪物不是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艇。潜水艇船长尼摩邀请他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海、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许多危险;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告而别,把他知道的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一、填空题
1、凡尔纳是(法)国的科幻小说家,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海底两万里》是他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
2、凡尔纳的作品形象夸张地反映了19世纪“(机器时代)”的人们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意志和幻想,并成为(西方)和(日本)现代科幻小说的先河,我国的科幻小说大多也受到他作品的启发和影响。
3、凡尔纳的小说之所以动人,原因在于(构思巧妙)、(情节惊险)、是(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
4、《海底两万里》中人物寥寥,有名有姓的只有四个半,即船长(尼摩)、生物学家(阿龙纳斯)、他的仆人(康塞尔)和捕鲸手(尼德•兰)。“亚伯拉罕•林肯”号驱逐舰舰长(法拉格特),只在小说开头部分昙花一现,姑且算半个。
5、《海底两万里》中诺第留斯号潜艇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
6、《海底两万里》中人物在印度洋的采珠场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尼德•兰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他们在红海里追捕过一条濒临绝种的(儒艮),它的肉当晚就被端上了餐桌。
7、凡尔纳18岁时在一次晚会上遇到一位胖绅士,这位胖绅士是(大仲马)。后来,凡尔纳与他合作创作了剧本(《折断的麦秆》)。再后来,凡尔纳又相继创作了(《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等,他的所有作品都收录在一本总标题为(《奇异的旅行》)一书中。
8、大仲马是把历史学融进文学,巴尔扎克把社会伦理学融进文学,凡尔纳则把(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等学科融进文学。他的自传性作品是(《喀尔巴阡古堡》)。
9、《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说了一句:“(人类进步的实在是太慢了)”来形容人类的进步。
10、《海底两万里》题目中的“里”指的是(法里)。
11、尼德•兰说,世界上的动物有两种,(好吃的)和(不好吃的)。后来他又说,世界上的人有两种,(倒霉的)和(不倒霉的)。
12、船长的国籍是(印度),在(《神秘岛》)里有说明。
13、读《鲁滨孙漂流记》,我们认识到它是一部描写一位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的传奇;读《昆虫记》,我们认识到它是一部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读《海底两万里》,我们认识到它是一部(贯彻现实与虚幻的篇章)。(仿写)
14、潜艇上的人睡的床是用(大叶藻)做的,穿的衣服是用(贝壳类的足丝)做的,用来写字的笔是用(鲸的触须)做的,墨水是用(墨鱼或乌贼的分泌物)做的,布是用(海洋纤维)做的。
15、鹦鹉螺号上的藏书量是(12000)册,鹦鹉螺号的造价是(200)万法郎,鹦鹉螺号的最快速度是(每小时50海里)。
16、请列举几种海底植物:(裙带菜)、(海带)、(紫菜)、(石花菜)、(鹅掌菜)。
17、故事中,阿龙纳斯曾经在法国出版过一部书叫(《海底的秘密》)。
18、《海底两万里》告诉我们,鲸鱼用(肺)进行呼吸。
19、尼摩船长会说
(四)种语言,分别是(法语、德语、英语、拉丁语)。20、尼摩船长邀请我们去打猎,打到了(鲨鱼)。
21、在红海,尼德•兰用鱼叉杀死了一头(海马)。
22、尼摩船长允许尼德•兰杀死海马,是因为(能为船上提供鲜肉)。
23、北半球海洋中的水以(顺时针)的方向流动。
24、尼摩船长用(热水)解除了被困在冰层中的危机。
25、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浮游)生物。
26、汇入大西洋的最长河流是(亚马逊河)。
二、简答题
1、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时,经历了许多险情,请列举其中几次。答:搁浅;土著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
2、请说出尼摩船长与阿龙纳斯教授在海底环球旅行的路线。
答: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海、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南极。
3、为什么尼摩船长要将死去的同伴安葬在珊瑚丛中? 答:因为珊瑚虫将永远封闭墓穴,不受鲨鱼和人的欺负。
4、请简述《海底两万里》的内容。
答:1866年,有人以为在海上见到了一条独角鲸,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最后发现那是一艘名为诺蒂留斯号的潜艇,并且带着仆人康塞尔和一个捕鲸手,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这艘潜艇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
5、读完这部小说,你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答:在我们的地球上,还有很多未知的,也可能是即将发生的事情,需要人们以一种求知的态度去看待。
6、请简析尼摩船长的形象。
答:尼摩船长是一位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是杰出的建筑师、工程师、航海家和学者。他身材高大,目光犀利,有着哲人般的沉静,蔑视人类社会的法规。他勇敢刚毅,有着超人的智慧,乐观自信,富有同情心,崇尚自由独立,是一名富有正义感、反对压迫的战士。
7、《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你觉得这部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书中哪些想象事物如今已成为现实?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
答:海底世界充满异国风情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海底潜艇,人类登月、太空飞行都已成为现实。科幻小说往往也是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推理和预言。书中曲折的情节和对海洋知识的介绍,如潜水艇、潜水服、电的使用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8、爱因斯坦说过,人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阅读这部小说,人们往往会被作者巨大的想象力吸引。关于想象力的神奇魅力与想象力的作用,你有什么看法?
答:想象往往是在现实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只要是符合实际的、合理的想象,就是正确的、好的想象。但是如果不切实际,不修边幅地胡乱想象,就是错误的、坏的想象。总之,想象必须合乎实际。
一、填空题
1、凡尔纳是()国的科幻小说家,被公认为是“()”。《海底两万里》是他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第三部是()。
2、凡尔纳的作品形象夸张地反映了19世纪“()”的人们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意志和幻想,并成为()和()现代科幻小说的先河,我国的科幻小说大多也受到他作品的启发和影响。
3、凡尔纳的小说之所以动人,原因在于()、()、是()巧妙结合的成果。
4、《海底两万里》中人物寥寥,有名有姓的只有四个半,即船长()、生物学家()、他的仆人()和捕鲸手()。“亚伯拉罕•林肯”号驱逐舰舰长(),只在小说开头部分昙花一现,姑且算半个。
5、《海底两万里》中诺第留斯号潜艇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发电。
6、《海底两万里》中人物在印度洋的采珠场和()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尼德•兰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他们在红海里追捕过一条濒临绝种的(),它的肉当晚就被端上了餐桌。
7、凡尔纳18岁时在一次晚会上遇到一位胖绅士,这位胖绅士是()。后来,凡尔纳与他合作创作了剧本()。再后来,凡尔纳又相继创作了()()()等,他的所有作品都收录在一本总标题为()一书中。
8、大仲马是把历史学融进文学,巴尔扎克把社会伦理学融进文学,凡尔纳则把()、()、()等学科融进文学。他的自传性作品是()。
9、《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说了一句:“()”来形容人类的进步。
10、《海底两万里》题目中的“里”指的是()。
11、尼德•兰说,世界上的动物有两种,()和()。后来他又说,世界上的人有两种,()和()。
12、船长的国籍是(),在()里有说明。
13、读《鲁滨孙漂流记》,我们认识到它是一部描写一位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的传奇;读《昆虫记》,我们认识到它是一部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读《海底两万里》,我们认识到它是一部()。(仿写)
14、潜艇上的人睡的床是用()做的,穿的衣服是用()做的,用来写字的笔是用()做的,墨水是用()做的,布是用()做的。
15、鹦鹉螺号上的藏书量是()册,鹦鹉螺号的造价是()万法郎,鹦鹉螺号的最快速度是()。
16、请列举几种海底植物:()、()、()、()、()。
17、故事中,阿龙纳斯曾经在法国出版过一部书叫()。
18、《海底两万里》告诉我们,鲸鱼用()进行呼吸。
19、尼摩船长会说()种语言,分别是()。20、尼摩船长邀请我们去打猎,打到了()。
21、在红海,尼德•兰用鱼叉杀死了一头()。
22、尼摩船长允许尼德•兰杀死海马,是因为()。
23、北半球海洋中的水以()的方向流动。
24、尼摩船长用()解除了被困在冰层中的危机。
25、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生物。
26、汇入大西洋的最长河流是()。
二、简答题
1、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时,经历了许多险情,请列举其中几次。答:
2、请说出尼摩船长与阿龙纳斯教授在海底环球旅行的路线。答:
3、为什么尼摩船长要将死去的同伴安葬在珊瑚丛中? 答:
4、请简述《海底两万里》的内容。答:
5、读完这部小说,你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答:
6、请简析尼摩船长的形象。答:
7、《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你觉得这部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书中哪些想象事物如今已成为现实?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 答:
8、爱因斯坦说过,人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阅读这部小说,人们往往会被作者巨大的想象力吸引。关于想象力的神奇魅力与想象力的作用,你有什么看法? 答:
第四篇:两学一做知识点
(一)何为“两学一做”?
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二)何时开始开展?
2016年
(三)面向谁们开展?
全体党员
推动党内教育:
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
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
(四)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
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五)具体要求有哪些?
一个重大任务: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是一次活动,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一个基本要求&一项根本任务:
以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为基本要求,以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为根本任务
四个进一步:
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
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
进一步树立清风正气,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
进一步强化宗旨观念,勇于担当作为,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五个着力解决:
着力解决一些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动摇的问题
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党的意识淡化的问题
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宗旨观念淡薄的问题
着力解决一些党员精神不振的问题
着力解决一些党员道德行为不端的问题
五个坚持:
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
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
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
(六)如何开展?采取哪些形式?
围绕专题学习讨论;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结合;创新方式讲党课;“七一”前后,党支部要结合开展庆祝建党95周年活动,集中安排一次党课;增强党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召开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
年底前:
查摆问题-征求意见-批评和自我批评-整改措施-组织评议
开展民主评议党员
个人自评-党员互评-民主测评-组织评定
立足岗位作贡献
在庆祝建党95周年活动中,评选表彰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
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作表率
走在前面、深学一层
民主生活会要以“两学一做”为主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自己摆进去,查找存在的问题。
(七)做合格党员
1.标准:“4讲4有”:
讲政治、有信念
讲规矩、有纪律
讲道德、有品行
讲奉献、有作为
2.做到5个方面:
强化政治意识,保持政治本色
坚定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践行党的宗旨,保持公仆情怀
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
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
第五篇:二下寓言两责教学设计
篇一:二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教学教案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两篇寓言故事,其中《揠苗助长》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不遵循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守株待兔》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懂得不要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教学目标:
1.认识“寓、焦”等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在朗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4.能悟出故事中的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5.会写“守、丢”等9个字。6.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1.认识“寓、焦”等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在朗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4.会写“龙、恩”等12个字。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悟出故事中的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寓”等4个生字。
2、理解“巴望” “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悟出故事中的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出示课题:寓言是用一个短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则”是篇的意思。
二、学习《揠苗助长》,初步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1、出示课题,正音。
2、学生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读完后想一想“揠苗助长”的意思。
3、观察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指生读第二自然段(认读词语:筋疲力尽)
说说“筋疲力尽”的意思,读出他的累。
三、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体会“焦急”
1、课文中的这个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呢?
2、文中有一个词语直接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焦急)学生读。
3、体会“焦急”。
(1)找出文中带有“焦急”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2)把句子读正确、通顺。
(3)再读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下他当时的样子。
(4)理解“自言自语”。
4、找出文中的其他语句来感受他的焦急。
(1)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理解“巴望”:盼望、期望、希望、渴望,朗读句子。
(2)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禾苗真的没有长高吗?你从哪个词语中知道的?(好象)
指导朗读:一天,两天,三天,要读得慢,进一步体会文中人的焦急。
四、理解植物生长规律,引导学生揭示寓意。
1、禾苗长高长大的事能急吗?为什么不能急?
2、植物都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按照一定的生长规律、生长顺序来长高、长大。这 可不能着急。
3、揭示寓意,说说文中的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急于求成、违反规律)
五、学习第3—4自然段
1、可是这个人非但不知道自己错了,而且还非常得意!谁来读读他说的话?
2、喘气这个动作是怎么样的?
3、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这样大口大口地喘气?
4、想想当时的样子,读读他说的话。
六、拓展运用寓意
1、同学们,如果你就是他的儿子,或是他的邻居、朋友,看着枯死的禾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2、其实我们做的事情都是不能急于求成的,如果太急了,违反了事情发展的规律,反而不会有好的结果。希望大家从文中的这个人身上吸取教训,千万不要干出这样的傻事来。
3、明确“揠苗助长”的意思。
板书:
揠苗助长
着急 —— 拔苗 ——枯死
急于求成违反规律欲速则不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守”等6个生字。
2、理解“窜”、“乐滋滋”、“整天”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悟出故事中的寓意: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教学重点:
1、认识“守”等6个生字。
2、理解“窜”、“乐滋滋”、“整天”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窜”、“乐滋滋”、“整天”等词语的意思。
2、能悟出故事中的寓意: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书写“守”字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揭示课题,正音)。
三、初读课文,理解“守株待兔”的意思。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指生分段读课文,随机认读生字:窜出来、撞在、树桩、从此、锄头
3、巩固字词
(1)集中出示词语。
(2)出示生字:守、窜、装、桩、此、锄。
4、理解“守株待兔”的意思
(1)“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你能找出来吗?
(2)集体交流: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3)守株:整天坐在树桩旁边待:等 兔:野兔
(4)连起来说说“守株待兔”的意思。
四、学习课文,理解寓意
1、那个人为什么要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待野兔呢?读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
2、原来是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啊!请你再读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结合文中的句子,谈谈你的看法。
(1)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俩。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抓住“忽然、装、窜、不知怎的”来体会事情发生的偶然。
“窜”是怎么样的动作?
(2)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抓住“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乐滋滋、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来体会种田人的贪心和不劳而获。
随机理解“乐滋滋”,给“乐滋滋”找个近义词。指导朗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就是因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 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理解“整天”
4、他整天等着,可是结果呢?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到最后,他既没有得到兔子,庄稼又全完了,真是一无所获啊!
5、如果你就是种田人的朋友、亲戚,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6、同学们,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于偶然得到的东西,不要抱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脚踏实地地做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得到收获。
板书设计:
守株待兔
侥幸得兔——不劳而获——一无所获
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守、丢”等9个字。
2、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3、完成《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的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
1、小组内分别讲讲这个故事。
2、派代表讲,师生共同评议。
二、完成课后“读读想想”。
1、自由读读这三句话。
2、能去掉带点的词吗?说说理由。
3、齐读这三句话。
三、指导书写。
1、认读“守、丢”等9个字。
2、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全班交流。
3、教师重点指导书写,学生跟着书空。
4、学生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与评价。
三、完成《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的相关练习。篇二:二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贺丹
教材说明:
《揠苗助长》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身也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寓言,往往通过一则短小精悍的故事来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要按规律办事,欲速则不达。课文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刻画出一个可笑的古代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会认“寓、揠、焦、喘、截”5个生字,并会写“焦”“望”2个字,理解 “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感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要按规律办事,欲速则不达。
3、能把故事生动形象地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焦急、巴望、筋疲力尽”的意思,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体会寓意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今天贺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寓言故事,想不想听?(想)
2、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第122页。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感知文章大意。
1、故事的题目叫做?(揠苗助长)
师:会念,会写吗?小手指(伸出来)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生书空)念,(生念)。会写也会念,懂这个字的意思吗?(拔)
师:接着写,揠的是什么?(苗)他为什么要揠苗?(助长)
指引学生读题,要有节奏。(揠苗/助长)
师:这只是念字,念词,如果让你把它像讲故事一样讲出来你会讲吗?(生读)师范读,配合动作和表情,(点生读)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语气的起伏,表情的变化以及动作,突出强调讲故事和读书不一样。(生齐读)
2、检查识字: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2)去掉拼音,还会认吗?(指名读——开火车读)
(3)看看谁的词语库最丰富?(指名组词)
3、师:同学们,生字都掌握了,是时候揭晓这个寓言故事的真面目了!
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便是同学门的朗朗读书声,读课文要求抬头挺胸、声音洪亮。读完师质疑:小朋友们,这位农夫为什么要拔苗呢?(生:他很急)你从哪里知道他很急呢?(第一自然段)(评:你真会读书,才读了1遍就在文中找到它的意思了,真能干,把掌声送给他。)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笔划出急的句子或词语,师巡视。
2、交流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句子并指导)a、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师:从这句话中,哪个词更直接告诉你他很着急?(巴望、天天)
师:“巴望”能换个词吗?(希望、盼望),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你读出了农夫急切的心情。谁能像他这样读一读,如果读不好,师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子读读。(你来)】
我感到你急切的心情,谁还想读?我看到了你巴望的眼神。(评:你读出了天天去看,可见农夫心里很急呀!)师引:其实还有一句话,可以看出农夫是看着眼里,急在心里。b、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师评:你都走到农夫的心里去了
禾苗一点也没有长高吗?(长高了)你怎么知道?
好像:其实是长高了,只是??(长得很慢)
小结:禾苗是长高了,由于长的慢,农夫没有感觉到。所以文中说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除了这两处,还有哪句话看出农夫的着急? c、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 师: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他急在哪里?(焦急地、转来转去)
师:谁也来读读这句话,(你读出了转来转去,但还不够焦急。)(如果读得好,评:真是个急性子的农夫!)谁再来读?(这才叫焦急呀!可自言自语能这么读吗?理解:自言自语)
谁来读(你不但读出了焦急,我还感觉到你在那儿想呢!)谁能来模仿他的样子也来读读这句话。
师:我们读书就要这样读。读着读着好像看到了书中的人的样儿,这就叫读进书里去了。我们朗读这一段时,就要边读边想像他着急的样儿。我们一起来完整的读读这段话。农夫的样子都被我们看到了,他对禾苗说的话也被我们听到了!
3、师:是啊,农夫太焦急啦,他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啊,于是他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办法!快看看是文章的第几自然段?同桌快来一起读一读。
师:他想出的好办法是(拔苗)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
理解:筋疲力尽(生自由说①不想动了,(是挺累的)②没有一点劲了,光想躺到地上。(你体会得真好),③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就叫筋疲力尽。
师:谁来读这段话?
师:是呀,虽然很累,可看着被自己拔高的禾苗,他是什么心情(高兴的)!
女生来一边喘气一边高兴的读:“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认为他的办法很好,还非常得意呢。
男生一边喘气一边得意地读:“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瞧这农夫又累又得意的样子。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师:我来读旁白: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生接——
师:你看农夫得意洋洋的样子,结果怎样呢?(禾苗枯死了)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农夫花了那么大的力气?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呢?(根离开了土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就会枯死的)讲禾苗成长的规律。(春种、秋收)
指导朗读,读出禾苗枯死的失望心理。
三、理解寓意
说话训练:现在我就是这个农夫,你们就是被我一棵一棵拔高了的禾苗,小禾苗们,你们想说什么?
(疼死我啦,快把我放下吧)
(笨老头,你拔我,你会后悔的)(让我慢慢地长吧)
2、如果你是这个人的家人,你们会对他说什么?
引导说:想让他们快点长高,应该怎样做?(浇水、施肥、除草、还要慢慢地等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收获,)
师总结:是呀,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土壤中慢慢长大,这是禾苗生长的规律。他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所以坏了事儿。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办其它事情也一样,都急不得。(板书 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规律办事 不能急于求成)。这就是揠苗助长告诉我们的道理。
3、请结合实际谈一谈生活中你做过或见过的揠苗助长的现象。
比如(有的病人,想病快点好,一下子吃了很多药,反而病更重)你能说出哪些?像父母希望孩子聪明,就拼命的给学生买营养品,可学生不但没有聪明,反而越来越肥胖,小小年纪就得了肥胖症等,有些人想马上苗条就绝食,吃减肥药,结果病倒了。)我们以后做事可千万不能急于求成。
四、练习复述课文
师:这个故事带已经讲了几千年,我们还要不要继续讲?我们应该把它记住,讲给身边的人听,告诉他们故事的道理。
学生练习复述故事。(时间允许的话指名讲述故事。)
五、指导书写“焦、望”:
“焦”,看下面的四点像什么?
生:像流下来的汗、像农夫着急的去看,跑得很快流下的汗、还像火
师:咱们祖国的汉字多么形象,能让我们产生许多联想呢。写一个“焦”字。注意写好这四点。
“望”要注意上窄下宽,上下有穿插。
六、作业设计:
1、回到家里,把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给亲友听。
2、多搜集寓言故事《中国寓言故事》,准备参加讲故事比赛。
七、板书设计 :
揠 苗 助 长
焦 急 忙
欲速则_______ 篇三: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寓言两则 2教学设计 27 寓言两则
课前透视:
本课由《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篇寓言组成。课文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形象。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信息资料:生字词语卡片、课件或课文插图、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查字典引入新课 1.板书:寓言两则。2.用部首查字法查“寓”。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理解新词“寓言”、“寓意”。(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两则”就是二条。)3.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揠苗助长)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1.“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读一读这个故事。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完后想一想“揠苗助长”的意思。(学生自由读课文)
2.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了表示“揠苗”意思的词语和句子,用笔准确地画出来。(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3.出示句子:“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 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这句话具体告诉了我们“揠苗”的意思。一起来读读这句话。4.指导将这段课文读通顺。(出示词语卡片:筋疲力尽)这个词语挺难读的,“筋”、“尽”都是前鼻音。要把它读准。5.“揠苗”的意思知道了。那么,谁能连起来说说“揠苗助长”的意思呢?(出示词语卡片:揠苗助长。“揠苗助长”的意思就是: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帮助它长高。)
(随机板书或把卡片贴在黑板上)6.指导朗读课文的其他几个自然段。
(1)朗读第一自然段:这段课文中有好多词语,谁能读?(出示词语卡片:巴望、焦急、自言自语)
(2)朗读第三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中也有两个词语,谁能当小老师领读?(出示词语卡片:喘气、一大截。)
(3)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刚刚读过的这些词语还认识吗?(出示词语: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学生自由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5)认识了生字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通顺了。现在请再读读这篇课文,争取比刚才读得更好。(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焦急”
1.读了课文,谁能说说:文中的这个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因为他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一些,所以他要“揠苗助长”。可多问几个学生,关注学生的语言质量。)
2.课文中有一个词语直接写出了他的心急,能找出来吗?找到后用笔圈出来。(焦急。让学生读好词语)(1)指导书写“焦”字。
①请仔细观察一下,写在田字格里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仔细观察)②再仔细看看它们的位置。“四点底”前面两个点在左下格,后面两个点在右下格。(教师示范。)
③学生自由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选取一个学生的字,实物投影,评一评,哪里写得好?哪里还写得不够好? ⑤请大家评价一下自己的字,然后再写一个“焦”字,争取比前一个写得好。(学生自由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