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淡泊人生——读《瓦尔登湖》后感
淡泊人生——读《瓦尔登湖》后感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题记轻叩一本名着,细细地与梭罗促膝谈心;翻开一卷墨香,轻轻地聆听瓦尔登湖弹奏的梵歌。
回归自然的纯洁,回归淡泊的境界。我,作为一名浮躁的都市人,有幸拜读这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瓦尔登湖》,为我除去那躁动的灰尘,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白居易曾说:“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能心虚即我师。”这恰似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罗就是在这里进行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生活。他记录从春到冬的这一轮的风景,他的超验主义实践建立了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方式,还原生活的原始状态。
真的很难想象,梭罗是如何生活下去,他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地方,他拥有的只有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仅仅只有简单的陈设,仅仅只是他执着的信念,仅仅凭借着人对自然的欲望和热爱,他,完成了这伟大的实践,完成了这对自然的追求,完成了这本杰作,这不得不让后人称他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至高的境界。当时正处于工业时代,物质的优越并没有让梭罗迷失,随波逐流,他曾在《经济》中写到:
“„„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会被梨入土壤,化作粪肥„„”
将所谓的经济与自然对立,当人们奢侈地享受生活时,却忘记这浮华世界背后的陷阱,难道就不怕醒来之后会是一场噩梦?似乎从原始时代开始,那些可以被称得上是“智慧”的东西早已被这社会的发展所抛弃,人们对于自然只剩下贪婪,总是渴望获得什么,有时像是一个无底深渊,永无止境。梭罗总爱引用,记忆中影响最深的就是罗利的英译对句:
“既然人人乐道肉身本具顽石性,慈善心肠何能不将烦恼痛苦忍。”带着讽刺去批判着人类的盲目,带着幽默去痛斥人类的无为。对于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谓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谓的统治阶级,这对生活在基层的人民而言,生来位卑,他们活着就像一部机器,为了不让自己在劳动市场上贬值,抛弃了气概,抛弃了自尊。是的,他们的劳动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们的智慧却在贬值,难道这就是“安逸者”?这正如梭罗所言:“你刚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进绝望之乡。”
上帝没有赋予任何人任何权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来未带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带走一缕一线。奴隶的生涯终究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荒墓,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设想一下,当你面对这博大的自然,它给予你的是新鲜的空气,甜美的果实,突然间,你是否感觉自己成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惫地奔逐在它的怀抱里。
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罗还记录了很多很多,终点就是起点,四季的轮回正是生命的苏醒沉睡,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温水,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被一点一点安静。
淡泊是智者的动力,像是一把折扇,送来徐徐清风,拂去一片焦虑;又像是一面镜子,照清娇容的面貌,看清人性的本质;还像是一首诗词,念时如痴如醉,回味时百感交集。
月下共饮,湖边共赏。邀君在这片湖水前共冥,邀君在这份淡泊中共寻那份静谧!
浙江湖州吴兴区新世纪外国语学校高三:陈允璐
第二篇:平静的生活——《瓦尔登湖》后感
平静的生活——《瓦尔登湖》后感
序言上写:想为一本寂寞的书打破一点寂寞,此愿已久,这本书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是一本可以一读再读的书,梭罗的文笔平淡清晰琐碎,感觉就像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样。
我一直以为平淡才能长久,而所有浓烈的感情,举凡大爱大憎,大悲大喜,大奸大恶,大智大勇,都会使我们象猛酒一样意乱情迷,沉酣时也似乎甜美,醒后却更感空虚。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守住属于自己的—份平淡的生活,你就是—个幸福的人了。书中那湖边的四时风景,简朴的生活,质朴的邻居都是那么令人神往。生活的诗意总是躲藏在油盐酱醋豆浆油条之中,所以说梭罗不仅是一个散文家更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
我常常在思考,我要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我总是在问自己。我未来的目标又将会是什么?辛苦工作,忙碌付出之后,什么对于我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怎么样的一种生活才能让我们死而无憾?走出喧嚣,追求一份只属于自己的宁静。让心静下来。这是一本教人享受自然生活的书,我更加深深的感觉到平静、简单的生活,享受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远离喧嚣,是我们所追求的寻找的幸福。“尊重我们的生活,我们被迫如此认真而真诚地活着。能从圆心画出多少半径来,就有多少种生活之道。”梭罗说。因为对被种种欲求充斥的物质社会的不满,梭罗独自走入人烟稀少的瓦尔登湖,用自己的生命,知识和信念做了一个实验,告诉了我们一个自然人活着到底需要些什么。在瓦尔登湖阅读,耕种,垂钓,写作,买卖,独自生活。这一种生活,远离尘世,任性而为,随心而作。模仿的是形式,学不来的是心境。梭罗有一颗热闹的心。他在搭建他湖边小屋时,节俭而为,丝毫没有让读者感受到平常人节俭的无可奈何,感受到的是生活,别样的生活,列出来账单,更贴近于炫耀。有一章叫做孤独,但从里面读到的不是寂寞,而是享受。我想,在瓦尔登湖的寂寞,已经是一种清淡的乐趣了吧。
这是一本安静的书,无论何时。只要阅读到它。总能让我瞬间安静,让我产生寻找心中的瓦尔登湖的渴望。
可是我知道。我并没有真正读懂梭罗。
因为我还没有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湖泊。
第三篇:读 后 感
读 后 感
这几天我看了朱自清的散文集,现在由我来介绍这里的文章并附上个人的读后感言。
《背影》这篇散文通过描写父亲送儿子远行的一幕,表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匆匆》讲述了时间流逝之快,并且时间不能倒流。朱自清散文告诉我们: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未发行的债务,只有今天才是黄金,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今天;而《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作者用月光衬托荷花,描写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而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春》,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为一个刚刚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张开了眼,遍地的野花仿佛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风,不再像冬天那样寒冷,像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万物。在温暖的春风中,孩子们高兴得放着风筝。在春天,春雨是寻常的,它滋润着世间的万物,在《春》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是呀,春天代表着绿色,寓意着复苏,象征着希望。我们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到秋天才会有累累硕果。而现在不正是我们人生的春天吗?我们为什么只在乎秋天的收获,难道现在不应该付出汗水和努力吗?我热爱春天,歌颂春天,但我更珍惜春天!这就是我的感想。
田 慧
第四篇:读 后 感
读 后 感
素纸浅痕,折出世间沧桑;纤手轻绕,阅出人生百态。
——题记
(一)读红楼,解人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部社会的史诗,一段历史的缩影。
思绪在飘飞沉浮,丝丝缕缕地穿过遥远的时光。那竹影疏动的潇湘馆,墨香盈室,书香沁耳的闺房,一脉心香拈花烛的诗情,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画意。惜物怜人,纤感如丝的葬花词„„黛玉——终究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的香魂永逝,宝黛爱情的悲剧。又岂是一首葬花词所能诠释的。这是一个家族由兴到衰的真实写照,这是一个封建社会最彻底的赤裸展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千丝万缕的故事情节。以宝黛爱情的悲剧为线索,以宝黛对独立自由婚姻的追求,对个性的追求同封建礼教的矛盾为线索,展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从兴盛到没落的全过程,由此折射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规律。
《红楼梦》最彻底的将不同人的本性和个性完全的展示了出来,黛玉的忧郁与坚韧,宝钗的智慧,宝玉的顽劣与刚柔并济„„而不管每个人的个性多么的迥异,他们都有自己的欲望,我想这是导致这场悲剧最原始的因素,每个人的欲望不同,必然的冲突使得斗争萌芽,由此而来的明争暗斗使得四大家族紧密相连,最后终于都没落在欲望的洪流里。
《老子》曰:“人之大患在我有身。”《庄子》曰:“夫生者人人之所欲,忧患与劳苦者,人人之所物也。然则讵不人人欲其所恶而恶其所欲欤?将其所恶者固不能不欲,其所欲者终非可欲之物。”
“其所欲者终非可欲之物” 而每个人却都力争其所欲,所以终究都逃不过苦与痛的折磨,逃不过毁灭于其所欲之物非可欲之物的命运。
人生本不该有太多贪念,而应知足常乐,乐其所得。我想这是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给我最多的启示。
(二)读海子,话生命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去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多么惬意的生活,多么美好的愿望。可是海子却卧轨而逝,必然在这之前他是经历过痛苦挣扎的,而挣扎的背后却是现实这股胁迫的力量在摧残着一个才子渴望圣洁的心。我心飞翔,却没有广袤的天宇来承载。当海子绝望的写下《死亡之诗》的时候,我们似乎能看见那滑落在诗篇上的两滴清泪,我们似乎能听见他心里深深的在呐喊:“漆黑的夜里有一种笑声笑断我坟墓的木板,你可知道这是一片埋葬老虎的土地„„”那是怎样不为人知的凄凉心境,那是多么痛彻心扉的对生活多么热爱却又对现实多么无奈的哭泣。最终,他还是选择而来离去,冰冷的铁轨带走了一个诗人最纯真的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铁轨蔓延,车轮将鲜红的生命延伸在无尽的远方,到达的是另一个最美好的天堂。
这个渴望飞翔的诗人注定死于大地,但是谁能肯定海子的死不是另一种飞翔,从而摆脱漫长的黑夜、根深蒂固的灵魂之苦,呼应黎明中弥赛亚洪亮的召唤? 海子虽然选择归去,但是我们更应该去读懂他的思想,他内心深处最深刻的东西,他是热爱生命的,也是渴望美好生活的,他没有一个精神的支撑力量,而我们有很多的理由去珍爱生命,体验生活的真谛。
(三)读三毛,最动人
她曾说过:“如果我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的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三毛,最终用她的决绝,给无数热爱她,热爱她文字的人们留下了一个永远的背影。那朵顽强绽放在撒哈拉沙漠上的奇葩,成了多少人的梦里落花。
世间痴情女子,三毛数最。她曾经写到: “我在心里对你说--荷西,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这一句让你等了十三年的话,让我用残生的岁月悄悄只讲给你一个人听吧„„结婚以前在塞哥维亚的雪地里,已经换过心了,你带去的那颗是我的,我身上的,是你.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 我们无从去寻觅这段凄婉爱情背后更多震撼心灵的故事了,但是我们深刻的记住了这个为爱如此痴心的顽烈女子。的确“天空没有痕迹,但我已飞过。”这就是三毛,我们还未阅尽她的整个人生,她却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最美的悬念。她有着卓越的才华,她写过最美的词章,然而,最动人的是三毛,她才是故事的女主角。我们读她的作品,更多的是读她的人生,读她的内心世界。作品来源于作者的内心,我想三毛的内心不仅仅是她的作品能表达完全的。她本人才是最值得一读的一本佳作。
第五篇:读 后 感
读 后 感
是刚入职的时候拿到的这本书,厚厚的,沉甸甸的,有点旧。办完入职手续后就拿了回来,放到一边,便好久没再理会。些许是因为有点忙,些许是因为懒得去看,总之是好久没有动过。一份转正的邮件提醒了我,要写读后感,翻了出来,找了一个地方慢慢的读来,随着页数一点点的翻动,我的激情也一点点的澎湃,这不正是我想了解的新东方吗?后悔当初没有早点看,于是便迫不及待的继续下去。随着翻动的页数,我的思绪似乎跟着回到了那个年代,嘴里默念着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一幅幅画面出现在我眼前,当王强因为不满而气愤离开,当宋昊把老俞堵在车前,当一个又一个有才华的人来到新东方时,那种感觉油然而生,感觉自己就是其中一员。困难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有的,那要看我们怎么去面对,怎么去看待。当和你一起创业一起拼搏,一起奋斗的伙伴突然有一天说要离开你;当你的事业蒸蒸日上,你的企业以成倍的利益在增长的时候突然收到国际控告,控告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剽窃的时候;当你准备大踏步走下去的时候,突然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好多竞争机构。你该怎么办,怎么办?那个时候的新东方该怎么办,老俞该怎么办?这个时候没人会知道该怎么办,除了新东方内部的几个核心人员外即便是新东方自己的员工也不知道自己所在的企业将要面临一场生死磨难。有人说俞敏洪是一个入世的哲学家,也有人说俞敏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野心家,这个时候有为他难过的,也有为着急的,还有庆幸的。但是老俞知道这个时候担心和嘲笑都没有用,自己一定不能乱,要保持清晰的头脑,相信一定可以度过难关,事实证明正是如此,新东方并没有因为挫折倒下,老俞有这个能力,新东方也有这个能力,排除万敌,一路向前。总之读了这本书后给我的感触很大,我不止一次被书中的人物折服,俞敏洪朴实中透着一股力量、王强衣冠不整中带着幽默、徐小平浓缩的是一种精华。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又是怎样的一种情缘使他们聚集到了一块,又因为什么使他们最后纷纷离开。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都能一次次逢凶化吉,不管是来自国际的还是竞争对手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一种什么样的力量,难道这就是新东方精神:“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市场部罗超
2013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