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春晚“时间都去哪儿了”引发的思考
门前老树长新芽 院里枯木又开花 半生存了好多话 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 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 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 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 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 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 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与父母相伴累计不到1个月 “亲情算式”引网友“集体泪奔”
2014年01月16日 13:03:48 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0
“亲情算式”引网友“集体泪奔”
与父母相伴累计不到一个月,年轻一族呼吁常回家看看
临近年关,一道“亲情计算题”最近在各大论坛上迅速流传,算一算,这辈子你还能和父母相伴多长时间?有的网友算出,即使父母活到八九十岁,往后的日子还能陪着他们的加起来也不到一个月。
出外求学、工作,每天的忙碌让人们与分隔两地的父母相处时间越来越少。面对这样的现实,网友们既感无奈,也颇为辛酸。一道亲情计算题,不仅让网友们“集体泪奔”,还引发出人们的深思和关爱父母亲的温馨提醒。
和爸妈“在一起”最多1个月
春节快到,每位在家守候外出求学、工作的孩子的父母都翘首以盼。一道“亲情计算题”因而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假设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除掉应酬朋友、睡觉,你有多少时间真正和爸妈在一起?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就算爸妈能活到85岁,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爸妈相处多久?
题目一出,不少网友开始埋头苦算,“粗略计算了一下,我这辈子生下来的时间可能只能与父母在一起不到1个月了„„”网友“深蓝××”本来抱着“玩”的心情去答题,但没想到结果出来时,却潸然泪下。
“深蓝××”是广东人,大学本科毕业就离开父母到美国硕博连读深造,七年多来只回过家两次。如今在美国找到工作,但由于西方社会春节不放假,她满打满算地请年假也只能在春节回一趟家,真正在家的时间不到1个礼拜。“一个礼拜里面太多人要见,能好好在家陪父母的也就大约两三天。”
相比起“深蓝××”,网友小沈就觉得自己陪伴父母不算难事,因为她与父母同在广州市。但当她认真思考后,发现自己也不是想见面就能见上的。
小沈告诉记者,虽然父母和自己同在一个城市,但她和丈夫在天河区有一个小窝,而父母则住在荔湾区。小沈按照一周能回父母家一天的频率计算,每次大约能呆七八个小时,一年就约有420小时。她的父母现在花甲之年,距离85岁还有20多年,即她还能陪在父母身边400多天。“这是正常状态,但也才一年多。”
小题目算出被忽视的亲情
在偏于感性的题干“疯转”中,也有网友存疑:粗略的计算究竟准不准?这样的题目在春节前抛出是否仅是煽情?网友林先生认为自己每天都会给父母打电话,这样也算是一种“陪伴”,所以每个人其实都很难算出自己能陪父母多少时间。
在某门户网站的社区,网友“珍惜我们的AI”就给这道题拟出了精准算式——
人生需要剔除大概1/3的睡眠时间和1/8的消遣时间,他们每天剩下的可用时间为:24-24×1/3-24×18=13(小时);离家远去的年轻人,按照春节10天假期回家1次的频率算,扣除至少2天和朋友相聚的时间,整整一年花费在父母身上的时间不过8天。“而且就算你24小时待命,父母每天最多也只能有13小时可以跟你在一起。所以,一年里你和父母的相处时间为:13×8=104(小时)。”
这意味着:假如父母能活到80岁,那么在这辈子父母子女的血缘关系契约里,你所剩下的亲情时间以小时计都能通过“(80-父亲或母亲的年龄)×104”来计算。即,如果父母今年55岁,还有2600小时(108.3天)的亲情时间;如果父母今年65岁,还有1560小时(65天)的亲情时间,依此类推。
许多受访者透过这道计算题也不断在反思“如何念亲恩”。他们并不计较这道题“是否有着科学的算式”,而是感谢这道题让他们算出了被忽视的亲情。
潮州籍的林女士在广州工作,通过回答这道题目,她忏悔于自己对父母的这份情感疏忽,并意识到“其实什么都可以等,唯独对父母的爱不能等”。
常回家看看不能成空话
“行孝须尽早,赶紧回家看看,赶紧陪父母过大年。”亲情计算题的广泛流传,让不少网友相互提醒。然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回家成本高”“交通不便”“工作太忙没时间”“假期另有安排”等成为子女“无法回家或较少回家陪父母”的理由。
“的确值得我们反思。”华南理工大学社会传播学副教授黄桂萍说,这样一道“亲情计算题”让许多人动容,说明绝大部分人对父母的养育心存感恩,但同时这也是善意的提醒,我们在时代巨轮的辗转奔波中,是否反而遗落了格外珍贵的亲情。
明白归明白,尽管国家把“常回家看看”写入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将长年在外的子女应经常看望或者问候父母从道德义务上升为一种法定义务,但很多网友也表示,现实确实存在诸多无奈。
对从江西来到广东打工的张女士来说,一张过年返乡的火车票却成为了“回家尽孝”的最大阻碍。她告诉记者,几乎每年都是“一票难求”。她到广东六年多,很少回家。“买不到车票就只能在广州与儿女、公婆一起过,想起老了的父母,很难过”。
“困难的不是能不能做到春节回一次家,而是心里有没有这个意识,有没有实际的行动。”黄桂萍建议,比如在节假日,能够回家就尽量回家;周末少点和朋友同事的聚会,多点陪伴父母的时间,即便这些都难以实现,至少还可以经常给父母打打电话,陪父母唠唠家常。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
一首脍炙人口的常回家看看唱出了每一个在外儿女的心声:是时候回家看看了。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从古时言传至今,关于敬老爱老的故事也在不断上演。卧冰求鲤,孔融让梨,丁香割肉,田世国捐肾救母„„他们的行为抚慰了世间无数的父母,他们的精神感动了你我,感动了天地。
回头想想,我们为什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靠的都是我们的父母长辈不惜一切全力打拼。老前辈老前辈,人生越老就越宝贵,再美不过夕阳红,父母们长辈们不辞辛苦操劳了一生,人到晚年该享享清福,人到晚年名利宛若过眼云烟,荣誉光环不再耀眼硕闪。加上儿女不再身边,难免会有些孤独和抑郁。更需要有人和他们多谈谈心,多沟通,多交流。和长辈亲友多聚一聚无疑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
记得看过一个公益广告,一位老人孤独的坐在沙发上,房间内的摆设近乎奢华,成套的电器,家具。老人手中拄着一个拐杖,表情麻木的盯着桌上偌大的电视机,黑白交替的画面上,房间的角落里摆着一张老人的全家福„„屏幕上打出一行字:不要让电视成为老人唯一的朋友!
是啊,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子女们都在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的事业打拼,只知道挣钱,挣更多的钱养育儿女,为父母尽孝,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定有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光宗耀祖,衣锦还乡。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间本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
如果有一天父母亲人带着我们的思念离开人世。你便永远无言尽孝。到那时候再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一切都悔之晚矣。那么现在趁着父母长辈健在的光阴常回家看看,回家瞅瞅,真的哪怕帮操劳一生的妈妈洗洗碗筷,哪怕和饱经风雨的爸爸扯几句闲篇。这对他们来说就足够了,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爱老敬爱永远是世间不变的话题,每一个赤城忠厚的中华儿女都深深的加以遵守和发扬,作为一代天骄风华正茂的中学生我们来说,更是一个需要遵守的约定。我们青少年正处在思想品德建设的最佳时期,要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以爱老敬老为荣,以厌老恶老为耻。做一个有道德,有本领,有爱心,有恒心的四有心人。做一个爱祖国,爱生活,爱自然,爱自己的优秀中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善待老人,长大还要赡养老人。做一个时代的好青年。
在家里多多照顾自己的长辈亲人,在学校多多礼让年纪大的老师,在路上多多关心身体不方便的老年人,扶她们过马路,公交车上给他们让座,公共场所给他们让位,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人性的阳光,而让更多的人投入到敬老爱老的行列中来,共同建设我们和谐的社会!
常回家看看,不仅是对自己的履约,而且是对父母来说更是莫大的幸事。
无论你是一个政坛的风云人物,还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平民百姓,回家看看。不需要多少的厚礼,你的孝心可能是一处豪宅,也可能是含着自己体温的一枚硬币,在父母的心中它们等值„„他们的意义在于父母那无法言语的感动!
常常家看看,回家看看,看看年迈的双亲,看看故乡的老屋,看看门前的白杨,看看山后的小溪„„无论你走向何方,无论你身在何处,一封家书,一个电话,为你的父母带去一丝祝福。
祝天下的所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天下所有的老年人,身体健康,阖家幸福,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第二篇:作文 时间都去哪儿了
7日冬奥会开幕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就索契冬奥会、中俄关系、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前景等问题回答了主持人布里廖夫提问。习近平受访时谈及个人爱好,称自己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但由于工作原因,目前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时间。习近平说,“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比如,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时间都去哪儿了
电影《私人订制》插曲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为题,写一篇
以前。800字的作文,要求同
第三篇:时间都去哪儿了观后感
再见青春
创新自1101班
王强
1111190421 不觉然的,我们走到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青春。青春,令无数老年人羡慕,少年孩童向往的青春。但是,又有多少人的青春总是过得那么随意,等到人到中年才遗憾青春没有奋发,我曾想过,假如人一生下来就有中年人的心理,青春时有老年人的沉稳,那又会怎样?
2014年的马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不知让多少人暗殇,伤感领悟神圣亲情的迟钝,直到爸爸的背影不在挺直,妈妈的脸颊有了皱纹才知道珍惜,也让我们懂了,虽然我们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却从没有离开父母的牵挂。许多人都陷入思考:这些年来,我们的时间都到哪儿去了?一年又一年,不知不觉,些许年,又有多少时间是没有留下遗憾的?也许我们都有那么一段诉不尽的悲伤往事,徘徊于人生的岔路,伤感过去已经了无痕迹,只剩下回忆。我们和以前的朋友渐行渐远,只剩下微博上的点滴文字来了解对方的生活,家门口冬天里晒太阳的老人也越来越少,以前的小卖铺不知在哪一次回家的时候已经看不到了,取代的是高楼耸立……三年前来到北京这个陌生的城市学习,三年来逛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渐渐熟悉的北京和不知不觉间模糊的家乡。
小时候的理想已然成了梦境里,终究,还是逃离不了岁月的萦绕。漫漫人生路,无论在怎样的岁月里,都是要走向那个梦醒的现实,梦里的终点,这是一个回不去的幻境,就好似一场浮生,纷乱成章,都学不会认清自己,一直都把自己不断的否定。梦有醒目时,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唯有多珍重。
曾经看到过无数人感叹,‘年轻的激情是从未实现’。来到北京的第三年,面临人生的一个分岔路口,选择考研的我爱上了咖啡的味道,苦苦的。考研的准备是漫长乏味的,每天要重复一个规律的时间表,不过这也将是我大学过的最充实的一年。大一大二的嬉戏胡闹浪费了我很多宝贵的时间,以至于复习总觉得困难,每每冒出一个幻想,假如自己当初每门课都认真听了而且掌握的很好,是不是现在的路要轻松数倍,然后又迅速把这种遗憾埋在心底,努力去将以前的遗憾弥补回来。因为盼望明天,所以必须先脚踏现实;因为希望辉煌,所以必须脚不停步。
曾经读过很多关于青春的文章,有人说青春是一团火,用火一样的热忱,全身心的投入,收获成功的喜悦;青春是璀璨的星空,犹如月色般美丽的抱负,青春的星星比夜空的星星更多,青春的月亮也比夜空的月亮更加耀眼;青春是一条山路,路上有郁郁葱葱的林木,也有拥塞道路的荆棘,就像我们的青春,美好中总是有艰辛,只要我们掌握好前进的方向,向着目标走出一条路,我们的人生将因此坚强,我们的青春也会因此茁壮。
假如人生下来就有中年人的心理,或许我们就能学会珍惜一切的时光!不觉然的,我们也快要走完了青春!
第四篇:时间都去哪儿了教案设计
《时间都去哪儿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 教学目标: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情感目标:
1、教育学生珍惜时光,认识拖拉的危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
2、培养学生管理时间的好习惯
3、认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能好好抓住机会,认真学习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学唱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
难点: 通过观看《天使故事》微电影,劝勉学生要珍惜时间,勿虚度年华,莫荒废光阴,充分管理自己每天的时间。教学准备:微电影视频 音乐 授课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上节内容
2、请同学朗读朱自清的《匆匆》,然后回答问题。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面对时光的匆匆,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时间呢?(管理好自己每天的时间,认真学习, 勿虚度年华,莫荒废光阴)
二、新课教学:
(一)学唱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1.观看演唱视频,初听歌曲; 2.朗读歌词; 3.学唱歌曲; 4.解决难点句; 5.表演唱歌曲。
(二)观看《天使故事》微电影故事。劝勉学生要珍惜时间,勿虚度年华,莫荒废光阴,充分管理自己每天的时间
三、课堂小结:
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的人生也只有一次,人生就是现场直播,没有彩排,也没有重来,所以我们要好好把握住现在的每一天,珍惜每一天,好好学习,别给将来留下遗憾。
四、全体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或分组或个别演唱。
五、附歌曲简谱
第五篇:作文 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彭勃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王铮亮的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红遍大江南北,朴实无华的歌词直达每个人心底,唱尽天下父母对儿女无私的爱。初闻此曲,我便潸然泪下。我为自己的不孝而深深自责。
去年7月,母亲被查出患了直肠癌,噩耗犹如晴空霹雳,将我击得粉碎。母亲故作坚强的摆摆手说:“没事儿,动个手术,把肿瘤切掉就好了。”我心里清楚,母亲此时心里比谁都更忐忑,更害怕,但她此刻还不忘宽慰我这个不孝之子。
深夜,守着病床上熟睡的母亲,看着她那日渐消瘦却依旧慈祥的脸庞,我心里满是悔恨和愧疚。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不止一次向她许诺:“妈,等我有时间,一定带您去趟微山湖,去看一望无际的荷花,吃全鱼宴,对了,还有您最爱吃的流油又不咸的咸鸭蛋。”母亲每次听到这番话都高兴得合不拢嘴,她一定是为有这样一个孝子而感到高兴。但直到如今,我也没能兑现这份承诺,直到母亲患了这生死未卜的大病。我真的没有一点时间吗?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几年中,我带着女儿去香港,游台湾,在三亚看海,到泰山观日出,而旅途中唯独没有生我养我,年过古稀的母亲的身影。虽然每次我都会邀母亲同行,但我知道,这些地方,腿脚不便的母亲很难成行。而一切行程的设定只有一个中心——我的女儿。
我想,很多同龄人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吧。我们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给了我们的下一代,因此忽略了更需要我们关心和照顾的年迈的父母。我会为女儿一天天长高而欣喜,却没有在意母亲的腰身已不再挺拔;我时常抚弄女儿乌黑柔顺的秀发,却不曾留意母亲的双鬓已泛起越来越多的霜花。我愧疚,每当我绞尽脑汁为女儿烧菜做饭,怎么就不能抽出时间问问母亲想吃点什么,其实只需要打个电话;我悔恨,每当我带女儿去旅行,以期她见多识广的时候,为何不想想母亲辛劳了一辈子,却很少离开过家,而我,她的儿子,有着令人艳羡的寒暑假。
时间都去哪儿了?“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之言犹在耳畔,但我今天才真真正正读懂了这句话,造化弄人,此时的我,恰好四十四岁!
是啊,我疼爱女儿的时间还很长,向母亲尽孝的日子却越来越短了。而我是在母亲生死未卜这一刻才明白这一切。“时间都去哪儿了?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一颗泪滴落到母亲慈祥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