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镇关于基层负担相关问题的情况报告
按照市督查局通知要求,xxx镇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研究部署此项工作,结合镇工作实际,收集听取了各科室、各行政村关于基层负担问题的意见建议,并认真梳理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基层的负担和来源
一是上传下达,缺乏指导。
基层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上级文件工作任务繁重,许多工作只是由上级部门简单下发通知后,就要求基层开展工作抓落实,缺乏对文件内容具体的跟踪指导,甚至出现“二传手”现象,收到的部分文件压根对基层无指导意义。实际上绝大多数情况下,上级部门仅是简单地把其收到的上级文件直接转发至基层,而该文件的适用对象根本不是基层。同时,上级文件层层嵌套,以“文件落实文件”使得基层难以较好地开展工作。基层缺少人力、财力、物力,一个科室甚至承担多项工作,任务繁重琐碎,上级部门如果不多加以指导,就会导致基层工作苦不堪言。例如镇某科室,经常收到的市级文件,没有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只能通过与上级部门反复的沟通,与兄弟乡镇反复进行讨论,才能弄清楚文件内容,才能开展工作,这中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二是一项工作,多头管理。
当前,各级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都很重,而相对于工作任务来说,上级统筹协调比较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工作的运转效能,所以也常会出现工作多头管理、协调不够、力量分散等问题,有时甚至“多头管理”导致“空头管理”的情况发生。各个上级部门要求不同,使得基层工作权责不明,容易导致各个科室之间相互推诿。组织部门近段时间开展的“网格化”其实已经与疫情防控部要求的“网格化”工作形成了重复,这一项工作,多个部门没有形成统筹协调,导致基层的相关科室不能明晰由哪个科室来牵头开展。三是上报材料,时间仓促。
由于上级层层要求下级报送材料,一层层缩短上报时间,留给基层上报的时间几乎只剩下0.5-1天。有时会在周五、周末临时通知,时间紧任务重,佐证资料要求多,更要求周一上午就要上报,上级的催促导致基层部门需要双休日加班整理相关材料而导致无法休息,占用了基层干部大量的生活空间。有些资料需要村“两委”提供,而村“两委”时间精力有限,通常不能在较短时间报送相关材料,成为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苦恼。如2021年末、2022年初这段时间,上级频繁要求财务上报各项支出需求表,任务来的突然、数据要求精确、上报时间紧迫,且中间可能会出现变动,一旦收到任务,科室人员手中的工作就要立即中止并投入到新任务中,不但打断了工作思路,而且影响了工作效率。四是督查考核,过度留痕。
基层工作粗略分为两类,其一是务实,干实事,其二是务虚,即通过会议记录、现场照片留底的方式证明干过该实事。所谓“工作留痕”,有的时候多方任务齐下,在有限时间内只能做好一项事;面临检查,只能通过补齐痕迹的方式证明工作都做到位,这样浪费了大量时间。只要上级布置的任务,就需要整理一套完整的资料,上级来文、实施方案、领导小组、问题台账、工作报告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无形中增大了基层的负担,使得广大基层干部怨声载道。这种“机械被动的忙”,自然无法焕发基层工作人员的创新与活力。同时,有许多工作,一句“属地管理”就压给基层,基层压力再传导给村两委,职能部门反而成了督导部门,基层随时面临被问责的风险,也使得基层干部深感负担沉重。二、造成基层负担的原因
一是体制机制不健全。
上级部门和本级部门都缺乏统筹规划能力,任务下达前,没有足够的预热、缺少较为全面的考量,工作人员未能形成系统的认知,导致疲于应付,任务完成质量也不高;任务进行时,各单位情况都不同,再加上前期缺少研究,导致实际开展工作时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拖缓了进度、增加了负担。二是责任过度下移。
由于部分领导干部将责任直接“转寄”给下一级,认为工作安排部署了即是工作执行落实了,形成了“表面上人人负责、事实上层层卸责”的形式主义。为防止被频繁问责,作为上级单位的各个职能部门,把责任和任务逐项逐条都下发压给基层,且限时保量完成,还要留下图文并茂、相互印证的材料,基层工作人员只能忙于应付,走走过场。三是督查检查反复。
由于各项督查检查反复,耗费基层工作人员大量时间精力,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迎检接待上。考核过分重视台账,开会多、研究多分值就高,对工作的结果反而不太重视,大量的时间用于准备督导检查材料,对要落实的工作不但没有推动作用,反而侵占了抓工作落实的时间。四是权限小责任大。
基层政府部门主要坚持的是属地管理原则。属地管理的初衷是基层干部直接与一线群众打交道,对村情况掌握更清楚,便于解决问题。但基层没有行政执法权,对某些涉及行政管理事项没有法律赋予的权力,对违法者并没有强制性约束力,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所有涉及一线工作,均压到几十个基层干部肩上,每个人要承担的工作任务有多项,很难完成。基层的权力清单、规范责任清单、权责体系不完善,导致基层许多工作处于尴尬的位置。三、对策建议
一是要更加注重能力作风建设。
党政机关的许多工作,是难以简单地用量化目标进行外部考核的,如果干部自己不愿干、不会干,仅靠外部监管就难以达到效果,而且容易诱发机会主义行为,导致靠文件落实文件、靠会议落实会议。应加强能力作风建设,激发干部内心的干事创业动力,把那些真正胸怀理想、敢于担当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主动担当作为。不管是上级还是下级,都要强化能力作风建设,形成思想上、工作上的共识,大家一起自觉干,而不能用会议和文件代替本职工作。二是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做好指导。
有些工作,如果上级对目标、模式、方法并未给出明确意见,或者即使做了文件传达,但不符合基层的实际,那么基层在贯彻时就难以落实,从而出现形式主义。上级部门在面对某项工作时,要对基层进行深入调研,多收集基层问题并及时解答,必要时开展相关培训,做到问题不堆积,工作能推进。三是要在工作中实现“上下联动”。
每一级部门都有自己的责任,都要因地制宜把中央和上级的要求转化为具体政策,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落实,而不能简单地当“二传手”,层层转发上级的文件,“上下一般粗”,责任往下推、板子往下打。现实中,由于本该由上级部门进行协调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负担直接交给了下面,使得基层不得不搞变通或者作假。有些简政放权的措施成了“自由落体”,政府监管减少了,但是安全、稳定、民生的责任,需要基层来承担,这也变相增加了基层的负担。对此,上级部门要主动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创造条件,特别是把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协调好,而不是把协调的任务交给基层。四是要加强“互联网+政务”平台建设。
形式主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工作开展的“过度留痕”,信息化时代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当前的政务工作送来了便利,政府部门工作可不断完善“互联网+政务”平台建设,工作开展后自动生成工作痕迹,进一步简化工作压力,尽量减少留痕的重要性,不再为了留痕而被迫“形式主义”。五是要把“倾听基层干部心声”落到实处。
基层干部是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长期负担重既不利于干部的成长,也不利于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关心关爱基层干部,每个部门单位都要重视起来,把工作抓具体抓深入,要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从发文件、办会议、要材料、做督查具体行为入手,多听取基层反馈的意见建议,以真真切切的减负,让基层干部群众取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试论基层检察院检务保障经费实行省级财政统一负担的必要性
试论基层检察院检务保障经费
实行省级财政统一负担的必要性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的规定,检察机关检务保障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经费保障制度。毋庸置疑,现行检务经费保障制度,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是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前提和保证,曾为我国检察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也毋庸讳言,“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经费保障制度存在先天性缺陷,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检察工作的需要,对现行检务经费保障体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经费保障制度,贫困地区基层检察院检务保障经费难保障
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经费保障制度,使得不同地区之间检察机关的检务经费保障水平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参差不齐,基层检察院表现尤为突出。贫困地区因财政困难,本级政府只能根据其财力可能和实际需要安排检务保障经费,从而使当地检察机关的检务保障经费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主要表现在:一是不少贫困地区基层检察院的主要业务经费如办案经费、装备经费、公用经费中的交通经费等未被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二是公用经费预算严重不足,办公办案经费严重短缺。由于同级财政对检察机关的办案经费未予安排预算,对公用经费的安排预算又严重不足,虽经积极争取,得到政府大力支持,通过经费追加,解决了部分办公办案经费,但是,由于财政状况不好,经费困难,同级政府财政部门对检察机关的经费追加亦很有限,在现有财力下,根本无法保证检察机关办公办案的实际需要。即使加上中央政法办案补助专款的拨入,贫困地区基层检察院办公办案等公用经费仍然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如2003年某贫困县财政预算安排给该县检察院的公用经费为138,000.00元,经积极争取,财政又追加了10万元的办公办案经费,加上中央政法办案补助专款12万元,财政全年拨入的办公办案等公用经费共计358,000.00元,而该院公用经费的实际支出数为505,934.00元。因而,该院当年办公办案等公用经费仍然出现了147,943.00元的资金缺口。
二、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经费保障制度,有碍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
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经费保障制度,增加了地方检察机关对同能财政的依赖。从某种意义上说,地方检察机关不得不受制于同级政府。主要体现在:
1、地方检察机关特别是贫困地区基层检察机关,由于检务保障经费预算远不能满足检察工作的实际需要,检察机关只有通过加强与同级政府的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的关系,靠人情申请财政追加经费的办法来缓解检务保障经费不足的矛盾。因此,检察机关在办理具体案件时,就不得不认真考虑和高度重视同级政府的看法和意见。
2、有的政府财政部门无视检察机关的特点,将其与行政机关一样采用地方经费包干,势必造成检务保障经费严重不足。还有些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对检察机关的办公办案经费根本就不予预算,只给检察机关追赃返还政策,由检察机关自己“找米下锅”,使得不少地方检察机关处于“皇粮吃不上,杂粮吃不了”的境地。为了保证机关正常运转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一些地方检察机关不得不为钱办案,甚至越权办案、违法办案,极大地损害了公正执法和检察机关的形象。
要解决检务经费保障问题,仅仅依靠同级财政是远远不够的。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维护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重要使命。检务经费保障体制不改革,检务保障经费跟不上,严重制约了检察业务的健康发展,势必延缓依法治国方略的进程,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改革检务经费保障体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根据检察机关的性质和履行职责的要求,检务经费保障体制的理想方案,应当实行检察系统财政单列,由全国人大审议、批准检察机关年度预算计划,从中央财政统一拨归最高人民检察院掌握、分配下达,以充分保证办案的需要,防止法律监督工作受地方经济利益和财政状况的限制;或者先由省级财政拨付,最终转为由中央财政统一拨付,以防止检察机关在经费问题上受制于地方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