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乡的年例作文
家乡的年例作文范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乡的年例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的年例作文1不知什么时候起,年例已成了粤西村落的独特习俗。届时村村鸣锣醒狮,亲戚汇聚,乡俗缤纷,喜庆欢闹。我出生在农村里,正月十五是我家乡的年例期。这是大人们装满祈愿的日子,更是人们小孩子盼望的快乐时光。
旭日东升,初春的早晨还散着寒气,“迎神”队伍就由祠堂出来了,一路欢闹。列队而回,旗幡开路,“文武”跟前。游神队伍中有人撑阳伞“护神”,有人撑大旗扛关刀,锣声哐哐,村民纷至沓来。众神被抬到村口,守候的妇女们手中燃旺了香烛,相率奔香案争插头柱香。大家都盼望着,求神保佑,期待百花争妍、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更盛大的是“摆醮”和“祭神”。村前的荒地上聚集了几百人,一派喜庆、吉祥的气氛。花灯轻曳,红联飘香,烛烟袅袅,祭品丰盛。面对着神像的地上铺放着长长的凉席,锁呐吹响了,锣鼓敲响了,穿着阴阳八卦袍的道公,用特别的语调,叨念着冗长的祭文。仔细辨听,无非是邀请众神光临,以保佑六畜兴旺、谷粮满仓、益了旺孙、团结和睦之类的内容。村民朝拜,更是讲究礼节,三拜九叩,动作规范,在虔诚地祈愿饱暖富余、世道清平。锣声再起,鞭炮氤氲,香油更旺,年例亲意春情满乡间。
到了晚上,乡戏招览主人及亲朋,木偶戏成了老人们的佳肴,而露天电影甚至轻音乐会则是年轻人的冰琪淋,我们这些小孩子最喜欢暗探后幕,洞察戏里春秋了。真是台前热闹,台后匆忙哪!乡俗,是一首大众生活的抒情诗,老家的村落在每年春意盎然的时分,年例便抒写着对生活的热爱。
家乡的年例作文2爸爸出来工作后,已经很久没回家乡过年了。今年他提议,咱们一起回家乡过年例。爸爸告诉我,家乡的年例在正月初五,那里的习俗是年例比年大,所以当地人们都非常重视。当天晚上,会邀请所有的亲戚朋友到自己家吃饭、看表演……我听后一直盼望着回家乡,希望年初五快点到来。
终于盼到了正月初五。早上,我们回到了家乡,看见每家每户的`门前都插着一面五颜六色的大旗,在家门口的大树上放着一条竹子,竹子上挂着一串长长的爆竹,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红色的龙盘卧在竹子上。大概十点左右,突然听到远方传来热闹的打鼓声和唢呐声,我连忙跑出门外,看到一支由十几个人组成的队伍。爸爸告诉我,从庙里请来的菩萨到了。只看见排第一的叔叔手上拿着一面大旗,在不断地挥舞着。
第二个是一位胸前挂着一朵大红花的老爷爷,听爸爸说,这个叫年例头。紧接着是一些鼓号队,队伍后面走着三个人,他们的手中分别捧着一尊菩萨。每当队伍走过各家门前时,乡亲们就会燃点起准备好的爆竹,欢迎菩萨的到来。到了晚上,亲戚朋友们都到来了。大家一边吃着丰盛的晚饭,一边聊着家常。爸爸今天可高兴了,因为看见很多十多年没见面的儿时伙伴。我也替爸爸感到高兴。
这次回家乡过年例真让我大开眼界。
家乡的年例作文3我的家乡在化州市,家乡有一个习俗就是每年的正月十六做年例。
我在茂名读书,爸爸、妈妈在茂名工作,每年的正月十五我们就回到家乡,因为年例的前一天亲戚、朋友(也叫“年例狗”)就会络绎不绝地到来。
在我们家乡把来吃年例、看年例的客人叫做“年例狗”.这是有一个典故的,有一条村的年例是初十的,好客的主人吩咐客人初九就到,客人们果真每年都在初九就到了,因广东话“九”和“狗”是同音字,所以人们都戏谑:“初十年例‘狗’就到”。来吃年例、看年例的客人也不计较,做“狗”也好、做“猴”也好,总之有得吃、有得玩、有得看就行了,甚至有人自嘲:“我们去吉堆坡做年例狗罗”。因此,其他村也不例外,客人们都提前一天到来,做完年例的第二天才离开。
在我们家乡做年例讲究吃。一讲究吃个饱,二是讲究吃风味,三是讲究吃得热闹。为了能让客人吃过饱,我爸爸总是准备多一些菜,处很多,年例的当晚客人看年例第二天可以吃了午饭再回家,走的时候若还有菜剩就可以打包,因此,客人总是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说到风味,来我家的客人最喜欢吃的是水饺和豆饼壤。水饺用糯米做皮,用韭菜、萝卜、肉粒做馅,用鸡汤一煮,清香、软滑。说到热闹,有些客人纯粹是赶热闹,在东家吃了,西家有熟人打个招呼就串起台来,呼三吆四,把一条村搞得热热闹闹,有些客人与主人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主人的亲戚的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一呼百应一个跟住一个就来了,好客的主人只要有人来就是客,恭恭敬敬请进家里。
一到晚上,“看”年例就开始了,一个大地堂,北面是粤曲大戏,南面是现代歌舞,东面是木偶小戏,西面是风味小吃。男女老少各取所好,长凳、短凳、高凳、矮凳排排坐定,没有凳子的或站、或蹲把场子围个内三层、外三层。一时之间粤曲的乐韵、现代歌舞的高亢、木偶的喑哑、风味小吃的叫卖声声声相闻。到了晚上十点多钟还有一场压轴“戏”就烧炮、放烟花。
你看,一封炮刚烧完一群小孩、小媳妇儿们就跑过去抢,一个小女孩抢到了高叫:“是白花炮。”我问爸爸:“‘白花炮’是什么?”爸爸说:“去年,村里有人生了一个男孩,今天他们来烧一封白花炮,如果生的是女孩今天他们就来烧一封红花炮,谁抢到白花炮今年谁家的亲人就要生男孩,谁抢到红花炮今年谁家的亲人就要生女孩。”
我马上就问爸爸:“有那么灵吗?”爸爸说:“当年,你祖母替你妈妈抢到了一朵白花炮却偏偏生了你这个女孩子。”我咭咭笑出了声来:“原来如此。”突然又有一个男孩子大声地叫:“我抢到了一只猪炮。”我又问爸爸:“什么叫猪炮。”爸爸说:“有人做好事,想送一对猪仔给没有本钱的人养,今天就来烧猪炮,抢到猪炮的人今年就有人送他一对猪仔,到了年尾,这一对猪仔出栏后,明年他也要来烧猪炮还一对猪仔的。”我又说了一声:“原来如此。”一片片欢快的笑声、一片片悠扬的歌声、一阵阵震耳的炮声在天空中回荡……家乡的年例在笑声中消散,明年又在笑声中相聚。
家乡的年例作文4如果你问,我的家乡什么时候最热闹,我肯定会说家乡过年例时最热闹。
记得去年我村里年例的那天,妈妈和奶奶早早就起床了,她们忙着杀鸡,准备拜菩萨用的物品。一切准备就绪,我便跟着她们拜菩萨去了。我们来到村子文化广场旁的一块空地上,只见许多村民已在那儿等候着,他们有的在烧香,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摆放供品……看,那一张张八仙桌上的供品可多了,鸡、水果、糖果、酒……应有尽有。
“咚咚咚”“锵锵锵”,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了锣鼓声。“菩萨来了,菩萨来了。”小孩们边拍掌边叫喊着。此时,我的心情也激动起来,对即将到来的游神队伍更是翘首以盼。不一会儿,只见一列红旗队从远处走来了,后面还跟着舞狮的,抬菩萨的……他们都穿着统一的服装,那一抹红既显眼,又喜庆。
十一点,现场已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在空地上,扛旗子的走在前头,舞狮的紧跟在后,大家绕着供品走。看,那些狮子栩栩如生,它们时而晃头,时而摆尾,时而瞪眼,时而张嘴,可爱极了。紧随舞狮队的就是乐队了,乐曲声与鞭炮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走在队伍最后面的便是抬菩萨的了,菩萨坐在轿子里,抬轿的是一群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他们时不时会把轿子猛地一抬,并且异口同声地大喊:“噢——”
等我们拜好了菩萨,舞狮表演也开始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就是那头红色的狮子。一开始,它并不像其他狮子一样,平稳地走上梅花桩。只见它先后退两步,然后一个“羚羊飞跃”跳了上去,真是惊险又刺激。接着,它耍出一套“鬼影迷踪步”,才几秒钟的功夫就来到了梅花桩的终点,这精彩的表演博得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突然,这狮子后腿一落,差点儿就掉了下去。观众们都被眼前这一幕吓得大惊失色,大家敛声屏气,紧紧地盯着这只红狮子。还好,它一转身,便又稳住了阵脚。这时,大家心头的大石才敢落地。
到了“咬绣球”的环节,眼看绣球就在眼前,可那提着绣球的人有意逗着它玩一样,一会儿把绣球提得高高的,一会儿把绣球放低,一会儿朝左移,一会儿又向右。但是这头狮子丝毫不慌,一个“神龙摆尾”外加一个“飞龙冲天”,轻轻松松便“咬”下了绣球,赢得了观众们排山倒海的掌声和喝彩声。
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人们开始吃年例了。家家户户都热热闹闹的,欢笑声、谈话声响成一片,汇成了一首欢乐的交响曲。瞧,桌上的菜色香味俱全,食材也各式各样。有皮脆肉嫩的炸子鸡,有Q弹莹白的鱼丸,还有鲜嫩多汁的鲍鱼……爸爸、妈妈过来和客人们敬酒了,大家举杯畅饮,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是呀,家乡的年例就是这么热闹。在这一天,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舞狮,还能从中感受到家乡独特的习俗。朋友们,如果你也想了解我们吴川的风俗习惯,欢迎你到我的家乡做年例!
第二篇:家乡的年例
家乡的年例
我的家乡在茂名,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俗称“年例”。
年例是茂名地区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也是茂名地区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
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杂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其中尤以粤剧最为受欢迎。粤剧本地俗称“大戏”,是各地年例日必备的表演节目。一般在年例日前后连演数天,观者络绎不绝。此外,醒狮班前来舞狮助兴,也是年例日的必备项目。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摆钟、祭礼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群众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宴席招待亲朋戚友,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茶饭酒菜。
睇年例。昔日大多数人“睇年例”是步行,人们曾诙谐地称它为“11”车。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发展到了骑自行车;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发展为骑摩托车;到了如今,特别是近一二年,小车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你看看,村道两旁前来睇年例的小车,多得像城里的街道!当然啦,某日的村道是泥泞小路,别说汽车,连步行也难,但现在,村前的主道已变成了四车道的水泥马路了!时代在发展,家乡在变化,现如今的家乡,真是鸟枪换炮了。
村中的设施也变了,昔日的家乡,开天辟地,哪里有过什么健身广场、长廊凉亭?哦,现在有了,有健身广场、健身器材,还有长廊和凉亭!前来睇年例的人称赞不已,小客人即爬上了健身器材玩了起来,有的客人也悠哉乐哉地坐在长廊上闲聊,享享这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福气。
年例期间,不少小商贩也慕名而来,平日冷清的榕树下,今日宛如一个热闹的小集市,各种小摊档摆满了树下,村民和前来睇年例的客人即成了顾客,他们流连于摊档,讨价还价挑选自己钟意的小玩意或小食品。
借着年例之机,朋友们欢聚一起,多么开心!他们相拥相抱,欢呼雀跃。然后,畅谈当年的情谊,话今天打拼的收获,展望新一年的打算和希望更是充满自信和喜悦!
第三篇:家乡的年例作文
家乡的年例作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的年例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乡的年例作文1我的家乡在化州市,家乡有一个习俗就是每年的正月十六做年例。
我在茂名读书,爸爸、妈妈在茂名工作,每年的正月十五我们就回到家乡,因为年例的前一天亲戚、朋友(也叫“年例狗”)就会络绎不绝地到来。在我们家乡把来吃年例、看年例的客人叫做“年例狗”.这是有一个典故的,有一条村的年例是初十的,好客的主人吩咐客人初九就到,客人们果真每年都在初九就到了,因广东话“九”和“狗”是同音字,所以人们都戏谑:“初十年例‘狗’就到”。来吃年例、看年例的客人也不计较,做“狗”也好、做“猴”也好,总之有得吃、有得玩、有得看就行了,甚至有人自嘲:“我们去吉堆坡做年例狗罗”。因此,其他村也不例外,客人们都提前一天到来,做完年例的第二天才离开。
在我们家乡做年例讲究吃。一讲究吃个饱,二是讲究吃风味,三是讲究吃得热闹。为了能让客人吃过饱,我爸爸总是准备多一些菜,处很多,年例的当晚客人看年例第二天可以吃了午饭再回家,走的时候若还有菜剩就可以打包,因此,客人总是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说到风味,来我家的客人最喜欢吃的是水饺和豆饼壤。水饺用糯米做皮,用韭菜、萝卜、肉粒做馅,用鸡汤一煮,清香、软滑。说到热闹,有些客人纯粹是赶热闹,在东家吃了,西家有熟人打个招呼就串起台来,呼三吆四,把一条村搞得热热闹闹,有些客人与主人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主人的亲戚的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一呼百应一个跟住一个就来了,好客的主人只要有人来就是客,恭恭敬敬请进家里。
一到晚上,“看”年例就开始了,一个大地堂,北面是粤曲大戏,南面是现代歌舞,东面是木偶小戏,西面是风味小吃。男女老少各取所好,长凳、短凳、高凳、矮凳排排坐定,没有凳子的或站、或蹲把场子围个内三层、外三层。一时之间粤曲的乐韵、现代歌舞的高亢、木偶的喑哑、风味小吃的叫卖声声声相闻。到了晚上十点多钟还有一场压轴“戏”就烧炮、放烟花。
你看,一封炮刚烧完一群小孩、小媳妇儿们就跑过去抢,一个小女孩抢到了高叫:“是白花炮。”我问爸爸:“‘白花炮’是什么?”爸爸说:“去年,村里有人生了一个男孩,今天他们来烧一封白花炮,如果生的是女孩今天他们就来烧一封红花炮,谁抢到白花炮今年谁家的亲人就要生男孩,谁抢到红花炮今年谁家的亲人就要生女孩。”我马上就问爸爸:“有那么灵吗?” 爸爸说:“当年,你祖母替你妈妈抢到了一朵白花炮却偏偏生了你这个女孩子。”我咭咭笑出了声来:“原来如此。”突然又有一个男孩子大声地叫:“我抢到了一只猪炮。”我又问爸爸:“什么叫猪炮。”爸爸说:“有人做好事,想送一对猪仔给没有本钱的人养,今天就来烧猪炮,抢到猪炮的人今年就有人送他一对猪仔,到了年尾,这一对猪仔出栏后,明年他也要来烧猪炮还一对猪仔的。” 我又说了一声:“原来如此。”一片片欢快的笑声、一片片悠扬的歌声、一阵阵震耳的炮声在天空中回荡……。家乡的年例在笑声中消散,明年又在笑声中相聚。
家乡的年例作文2如果你问,我的家乡什么时候最热闹,我肯定会说家乡过年例时最热闹。
记得去年我村里年例的那天,妈妈和奶奶早早就起床了,她们忙着杀鸡,准备拜菩萨用的物品。一切准备就绪,我便跟着她们拜菩萨去了。我们来到村子文化广场旁的一块空地上,只见许多村民已在那儿等候着,他们有的`在烧香,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摆放供品……看,那一张张八仙桌上的供品可多了,鸡、水果、糖果、酒……应有尽有。
“咚咚咚”“锵锵锵”,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了锣鼓声。“菩萨来了,菩萨来了。”小孩们边拍掌边叫喊着。此时,我的心情也激动起来,对即将到来的游神队伍更是翘首以盼。不一会儿,只见一列红旗队从远处走来了,后面还跟着舞狮的,抬菩萨的……他们都穿着统一的服装,那一抹红既显眼,又喜庆。
十一点,现场已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在空地上,扛旗子的走在前头,舞狮的紧跟在后,大家绕着供品走。看,那些狮子栩栩如生,它们时而晃头,时而摆尾,时而瞪眼,时而张嘴,可爱极了。紧随舞狮队的就是乐队了,乐曲声与鞭炮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走在队伍最后面的便是抬菩萨的了,菩萨坐在轿子里,抬轿的是一群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他们时不时会把轿子猛地一抬,并且异口同声地大喊:“噢——”
等我们拜好了菩萨,舞狮表演也开始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就是那头红色的狮子。一开始,它并不像其他狮子一样,平稳地走上梅花桩。只见它先后退两步,然后一个“羚羊飞跃”跳了上去,真是惊险又刺激。接着,它耍出一套“鬼影迷踪步”,才几秒钟的功夫就来到了梅花桩的终点,这精彩的表演博得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突然,这狮子后腿一落,差点儿就掉了下去。观众们都被眼前这一幕吓得大惊失色,大家敛声屏气,紧紧地盯着这只红狮子。还好,它一转身,便又稳住了阵脚。这时,大家心头的大石才敢落地。到了“咬绣球”的环节,眼看绣球就在眼前,可那提着绣球的人有意逗着它玩一样,一会儿把绣球提得高高的,一会儿把绣球放低,一会儿朝左移,一会儿又向右。但是这头狮子丝毫不慌,一个“神龙摆尾”外加一个“飞龙冲天”,轻轻松松便“咬”下了绣球,赢得了观众们排山倒海的掌声和喝彩声。
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人们开始吃年例了。家家户户都热热闹闹的,欢笑声、谈话声响成一片,汇成了一首欢乐的交响曲。瞧,桌上的菜色香味俱全,食材也各式各样。有皮脆肉嫩的炸子鸡,有Q弹莹白的鱼丸,还有鲜嫩多汁的鲍鱼……爸爸、妈妈过来和客人们敬酒了,大家举杯畅饮,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是呀,家乡的年例就是这么热闹。在这一天,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舞狮,还能从中感受到家乡独特的习俗。朋友们,如果你也想了解我们吴川的风俗习惯,欢迎你到我的家乡做年例!
第四篇:家乡的“年”
家乡的“年”
说起过年,我想大家一定知道,家家都是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过春节还可以去亲切朋友家串门,还可以收到很多长辈给的红包!可你知道年的来历吗?远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每隔365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周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称作“年关”,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特别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到鸡鸣破晓,“年”便返回山林中去了。后来,人们为了驱赶年兽,在年兽来到的那一天,便在门前贴上红纸,张灯结彩,后来就渐渐地形成了现在的贴对联!
在我的老家,年三十那一天,早上起来会把事先买好的红纸,开始写对联,你知道吗?在我的老家需要贴对联的地方不光是门上,还有床前,柜子上,门前的树上,吃水的井上,粮仓上,车上,总而言之就是要贴的地方很多的,到处透露着喜庆,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春联了。过年烟花和炮竹也是必不可少的,说到烟花和炮竹,那玩的可是心跳,是刺激啊!吃完年夜饭饭,就开始放鞭炮。我拿起一个响炮,用打火机去点燃引线的那种心情,想着这烟火会不会突然爆炸,害的我去点燃几次才点燃,然后把响炮使劲的一扔,只听“啪”的一声,真刺激,不过,我已经出冷汗了。我又拿了烧红的木棒点燃烟花,我把它放在马路中间,弯下腰,凑近点燃引线,心里慌慌的离开来欣赏这美丽的烟花啊!无颜六色,一会天女散花,一会枪林弹雨,七色的小球一颗颗落下,犹如一道道彩虹照亮了夜空。与此同时,家家户户都开始包饺子了。先拿出准备好的面,开始一家忙着包饺子聊家常,把擀好的饺子皮,往里面放一点已拌好的饺子陷,再蘸一点水,往旁边涂一圈,一捏,一个精美的饺子就做好啦!我的爸爸包饺子很厉害,他可以包出很多的花样。在我的家乡,饺子里面会放上硬币,吃到带硬币的饺子代表吉祥平安。做好了一盘盘饺子后,就把这些饺子倒进煮沸腾的水里。随着一声:“开饭啦!开饭啦!”全家男女老少都聚集到餐桌上,品味着美味的饺子。那种家的温馨无法言表。过年时,会买来很多花生瓜子招待前来拜访的好友,并买来火红的灯笼挂在门前。在家乡的大街上,到处都是花灯:有正在飞腾的龙,有在拜年的小孩!人们也高兴极了,喜气洋洋地观赏美丽的花灯。大街上,所有的店铺都挂上了大红灯笼,所有的人都在互相说着吉利的话:“恭喜发财”。
哈哈,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怎么样,挺好吧?最后在这里给亲爱的同事们拜年了,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事业有成,!不过我更想给没有回家仍然工作在生产线的同事们拜年,祝愿你们在兔年里全中500万,家庭幸福美满。
二中高三:亢二杰2011
第五篇:家乡的“年”
家乡的“年”
说起过年,我想大家一定知道,家家都是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过春节还可以去亲切朋友家串门,还可以收到很多长辈给的红包!可你知道年的来历吗?远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每隔365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周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称作“年关”,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特别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到鸡鸣破晓,“年”便返回山林中去了。后来,人们为了驱赶年兽,在年兽来到的那一天,便在门前贴上红纸,张灯结彩,后来就渐渐地形成了现在的贴对联!
在我的老家,年三十那一天,早上起来会把事先买好的红纸,开始写对联,你知道吗?在我的老家需要贴对联的地方不光是门上,还有床前,柜子上,门前的树上,吃水的井上,粮仓上,车上,总而言之就是要贴的地方很多的,到处透露着喜庆,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春联了。
过年烟花和炮竹也是必不可少的,说到烟花和炮竹,那玩的可是心跳,是刺激啊!吃完年夜饭饭,就开始放鞭炮。我拿起一个响炮,用打火机去点燃引线的那种心情,想着这烟火会不会突然爆炸,害的我去点燃几次才点燃,然后把响炮使劲的一扔,只听“啪”的一声,真刺激,不过,我已经出冷汗了。我又拿了烧红的木棒点燃烟花,我把它放在马路中间,弯下腰,凑近点燃引线,心里慌慌的离开来欣赏这美丽的烟花啊!无颜六色,一会天女散花,一会枪林弹雨,七色的小球一颗颗落下,犹如一道道彩虹照亮了夜空。与此同时,家家户户都开始包饺子了。先拿出准备好的面,开始一家忙着包饺子聊家常,把擀好的饺子皮,往里面放一点已拌好的饺子陷,再蘸一点水,往旁边涂一圈,一捏,一个精美的饺子就做好啦!我的爸爸包饺子很厉害,他可以包出很多的花样。在我的家乡,饺子里面会放上硬币,吃到带硬币的饺子代表吉祥平安。做好了一盘盘饺子后,就把这些饺子倒进煮沸腾的水里。随着一声:“开饭啦!开饭啦!”全家男女老少都聚集到餐桌上,品味着美味的饺子。那种家的温馨无法言表。过年时,会买来很多花生瓜子招待前来拜访的好友,并买来火红的灯笼挂在门前。在家乡的大街上,到处都是花灯:有正在飞腾的龙,有在拜年的小孩!人们也高兴极了,喜气洋洋地观赏美丽的花灯。大街上,所有的店铺都挂上了大红灯笼,所有的人都在互相说着吉利的话:“恭喜发财”。
哈哈,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怎么样,挺好吧?最后在这里给亲爱的同事们拜年了,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事业有成!不过我更想给没有回家仍然工作在生产线的同事们拜年,祝愿你们在兔年里全中500万,家庭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