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北朝时期河南省的姓氏分布与世家大族论文
摘要:
在河南地区的发展史上,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当时的姓氏分布与世家大族,真实反映了南北朝特有的社会状况。
关键词:
南北朝;河南;姓氏分布;世家大族
河南,扼东西南北交通之要冲,山地西绕,大河横穿,深得天时地利之便,自古以来是人们劳动、生息、繁衍的圣地和兵家逐鹿之场所。全国七大古都,竟占其三。在河南地区的发展史上,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尤其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洛阳一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南地区南部的汉水和淮河流域成为北魏和南朝的齐、梁争夺的前沿,深得北魏统治者的重视。
姓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河南地区是中华姓氏的一个重要发源地。南北朝时期河南地区的姓氏分布与世家大族,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特有的社会状况。
一、南北朝时期河南省境内的姓氏分布
根据南北朝八部正史以及名人传记、碑刻等资料和河南通志的记载,当时人口的姓氏在河南境内的分布状况大致如表1所示。
由上表,我们根据各地市出现的姓氏,可以看出一个姓氏分布的数量变化情况:洛阳—南阳—郑州、信阳、焦作、浑河—周口、开封、驻马店、安阳—淮阳、三门峡、新乡、许昌、商丘—鹤壁、禹州、平顶山。从地理位置上看,河南省内姓氏的数量分布从西到东呈现出依次递减的趋势,西部,西南部较为稠密,东部、北部相对稀疏。关于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应该与河南地区的地貌基本格局关系密毛郑常袁养、耿李殷张杨贾、史许刁贾文庚宇窦切。河南地势起伏复杂,高低悬殊。
西部,西北大半部和东南部高,东部,北大半部和西南部低。且山地丘陵区域差异性明显:西部是丘陵山地台地,习惯上称为豫西山地,是温凉半湿区;西北部山地丘陵,是干热少雨区;南部山地丘陵,包括南部边境地带的桐柏山,大别山以及南阳盆地东缘的低山丘陵;东北部平原是春旱风沙易涝区;南阳盆地温暖半湿润,信阳素称“鱼米之乡”,适合农作物的种植和人口的居住。这些情况影响着人口的分布与在河南境内的迁移。因此呈现从西到东递减、北部东部较少的情况。
2.从表中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河南省内各地区姓氏的分布不平衡。
洛阳是南北朝时期河南境内姓氏分布数量最多的地区,这与北魏迁都洛阳及孝文帝到此之后的汉化改革是密不可分的。北魏前期的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一带天气寒冷,风沙常起,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农副产品的供应当地不能解决。北魏政权越来越依赖中原地区谷帛的支持,但是远距离运输是很困难的事,只有都城南迁方能奏效。洛阳地处汉族腹地,又是历代帝都。北魏要和南朝诸政权争夺中华正统地位,必须迁都中原地区。在北魏用武力统一北方后,实行文治的任务提上了日程。洛阳所在的中原地区,封建政治、经济、文化都居于全国前列,要移风易俗,采用封建制度,也需要迁移都城。最终孝文帝冲破守旧贵族的重重阻挠,于太和十八年十一月,正式迁都洛阳。
次年,六宫和文武大臣尽迁洛阳,迁都方告完成。随后,孝文帝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禁止使用鲜卑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推广汉语;禁止穿鲜卑服;改鲜卑复姓为汉族单姓;规定迁到洛阳的“代”郡(治今山西大同)人一律以洛阳为籍贯,死后葬在洛阳,不得还葬北方。孝文帝迁都洛阳和实行改革,移风易俗,消除了各民族在语言上的隔阂,有利于汉族和鲜卑等族的思想文化交流,不仅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也使遭受战乱破坏的洛阳和河南地区出现了新的繁荣。
少数民族贵族的迁入大大丰富了洛阳地区的姓氏;作为北魏首都的洛阳,“不仅是北魏最大的商业城市,并且外商云集,是国际性的商业大城市”(韩国磐:《北朝经济试探》,第18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一定极具向心力和凝聚力,吸引了全国其他地方的人大批的迁入,也增加了这一地区原有姓氏的种类和数量。
3.战乱的影响。
战火连绵的地区,人民无法安居乐业,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某些地区人口居住的稳定性,同样可以反映在姓氏的分布上。在公元5世纪,北魏和南朝的刘宋、萧齐在河南地区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早在十六国后期,北魏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势力达到黄河北岸。南北朝时期北魏与南朝的宋、齐在河南的争夺长达七八十年,如泰常七年(422年)十月,北魏乘刘宋政权始建之机,派大将奚斤等率领骑兵步卒2万,南渡黄河,围攻滑台(今滑县东)。在攻陷之后,又控制了虎牢关(今荣阳记水)。元嘉七年(430年)8月,魏军在冶坂(今孟县西)击败宋军,连克洛阳、虎牢、荣阳。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年初,魏帝拓跋青汞自率领10万大军,围攻悬孤(今汝南)42天,后因宋军赶到北还。同年7月,宋将柳元景又率军攻至弘农(今三门峡市)。泰始二年(4“年)宋廷内乱爆发,上蔡、汝南、新蔡、陈郡、颖川等淮西7郡也相继归魏。此后,孝文帝迁都洛阳,五六年间连续三次伐齐。太和二十二年年初,齐军攻魏荆州(今鲁山);萧梁时期,魏军南攻义阳(今信阳),并击败援军。南北朝之间经常这样进行拉锯战,使战区人民无法正常生活,所以人口也不会太多。
另外,今豫南地区,由于当时为蛮民居住区,又处于与南朝争锋的前线,民族矛盾也使得百姓受到战争威胁,不能安定生活。孝昌元年(525年)十月,北荆州(治今襄城)、西郑郡(治今汝阳)等地蛮民再度起兵,杀都督,进攻襄城。汝水流域除蛮族大姓冉氏、向氏、田氏外,其余“大者万家、小者千室,各称王侯,屯据险要,道路不通”(《资治通鉴》卷 150)。表中所列豫南地区的姓氏也大多为蛮族首领姓氏,如樊氏、田氏、成氏、梅氏等。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政权主要被蛮族首领掌握。
东魏时期,统治者的巧取hao鱼肉百姓,繁重的摇役剥削,使得某些地区人民无法生活,揭竿而起,纷纷反抗。《北齐书·任延敬传》载:“范阳人卢中延率河北流人反于阳夏(今太康),西充州民田龙聚众应之”;《北齐书·高季式传》载:“蹼阳民杜灵椿等攻票l野,聚众将万人”;《北齐书·慕容绍宗传》载:“梁、颖之间,寇盗锋起”。这些小规模的武装反抗斗争都遭到了政府的残酷镇压,也同样影响了人口的分布稳定性。
二、南北朝时期河南省境内的世家大族
1.尊经阁本《世说新语》附有宋代汪藻的《叙录·世说人名谱》,其中记载了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如表2所示。
我们从表中发现,所列当时26名族中,隶属河南籍的家族有十余家,占全数将近一半。这个比例远远超过目前我国其他省份。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在我国封建史上是极具代表性的。可以说,当时河南是全国学术文化和科技教育最为发达的地区。为什么在河南这一个省份内涌现了如此多的大族名载史册呢?原因如下:1.从地图上看,这些大族绝大多数分布于河南的东部、中部和东南。这和河南省内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的地形地貌有很大关系。
2.统治者对河南地区的怀柔政策。
北魏迁都洛阳之后,河南地区南部的汉水和淮河流域成为北魏和南朝的齐、梁争夺的前沿,北魏统治者对河南地区非常重视。为了争取广大汉族人民的顺服,北魏统治者多任用汉族士大夫担任州牧郡守。如王慧龙,出身北方著名士族太原王氏,被任命为荣阳太守,另有冯熙任洛州刺史,周几镇守河南,王肃为豫州刺史,均为汉人。这种任用汉人的做法,确实在当时起到了稳定统治,提高向心力的招抚作用。
北魏统治者占领河南地区,以军事力量为后备,采取恩抚手段,争取到了河南地区百姓的归附,巩固了自己在河南地区的统治。使得当时的士绅名流,高门大姓认可这一政权,愿意为此效劳。
3.统治者的政治经济改革措施,为河南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的条件,部分的解决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而为河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人民的生活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北前期统治者就比较重视河南地区。《资治通鉴》卷131载,献文帝天安元年(4“年)十月,由于“淮西七郡民多不愿属魏,连营南奔.魏遣建安王陆宣慰新附.民有陷军为奴脾者,悉免之,新民乃悦.”《魏书·高祖纪上》载,太和三年(479年)十一月,因为河南七州牧守多不奉法,致使“新邦之民莫能上达”,朝廷专门派使者前往观风察狱,默险幽明。迁都洛阳后,河南成为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统治者对这一地区的发展更为重视。孝文帝将代郡的数十万户迁至河南地区,使这一地区人口充实。
另外统治者还非常重视河南的水利兴修。孝文帝时开渠沟通洛水和谷水,便于利用水力;宣武帝时修浚汁、蔡二渠,有助于农业生产和运输业;孝明帝时又修复安阳一带的白沟以利嘈运。另外,北魏在褚阳、舞阴,北齐在河内等地兴办民屯和军屯。北魏在兴屯田的同时,“于水运之次,随便置仓,乃于小平(即小平津,今河南孟县西北)、石门(今河南荣阳北)、白马津(今河南滑县东20里)、漳涯(今河北曲周东北)、黑水(今陕西华阴附近)、济州(治稿傲城,今山东东阿北)、陈郡(治项县,今河南沈邱)、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凡八所,各立邸阁,每军国有须,应机嘈引。”以上8处仓储,河南境占其5,从这个比例上也能看出统治者对河南的重视。(《魏书·食货志》)
还有一些河南的地方官吏也努力劝课农桑发展生产,如《资治通鉴》卷122载,王慧龙为荣阳太守,“慧龙在郡十年,农战并修,大著声绩,归附者万余家”;《魏书·李孝伯传》载李祥任淮阳太守,“流民归之者万余家,劝课农桑,百姓安业”。《魏书·沈文秀传》载沈文秀为怀州刺史,“大兴水田,于公私颇有利益”.这些地方官吏安集流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劝课农桑,直接推动了河南地区的农业发展。
由于得到各阶层统治者的重视,河南的农业科学技术获得了进步,产量也得到提高,农作物品种也明显增加。在北魏贾思舰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包括河南地区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些都为当地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便利.
第二篇:2018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学案1新人教版
第20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李仕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预习】河南洛阳牡丹花雍容华贵,艳而不俗,柔而不媚,被誉为“国色天香”。你到洛阳除了赏花外,还可以参观()A.云冈石窟 B.龙门石窟 C.秦陵兵马俑 D.都江堰 【答案】B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与文化。
2.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学习,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3.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
二、自主预习
1.我国现存 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 撰写的《齐民要术》。2.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 数字;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还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等。3.西晋设置,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书体。
4.东晋 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流传下来的作品有 和《洛神赋图》。
三、合作探究
1.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有哪些相似之处?
四、随堂演练
1.“π”是一个永远除不尽的无穷小数,它在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方面应用广泛。世界上第一次把π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科学家是()A.贾思勰
B.祖冲之 C.郦道元 D.蔡伦
2.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水经注》
3.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以下哪位书法家()A.钟繇 B.胡昭 C.王夫之 D.王羲之
4.“文章博洽,为儒者宗。水经有注,禹贡同功。”你认为这句话是对下列哪一人物的评价()
A.祖冲之 B.刘歆 C.刘徽 D.郦道元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最早 贾思勰 2.第七位 《大明历》 千里船 3.书博士 4.顾恺之 《女史箴图》
三、合作探究
1.政治方面:国家长期分裂,战争频繁。或诸侯争霸称雄,或三国鼎立、南北对峙;发生了重大变革。如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是秦国确立封建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封建化过程。各民族交往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经济方面:社会变革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如:战国时期经济实力最强的秦国灭掉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南北朝南北经济的发展为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文化方面: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如: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的进步;南北朝时期的数学成就和《齐民要术》。文学艺术取得重大成就。如:春秋的《诗经》,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和青铜艺术的进步;东晋的书法绘画成就,著名诗人陶潜,南北朝的佛教石窟艺术等。
四、随堂演练 1.B 2.B 3.D 4.D
第三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各单元测试卷有答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基础义务教育资料欢迎使用本资料,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愿同学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早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一、选择题
1.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
A.《魏碑》 B.《玄秘塔碑》 C.《兰亭序》 D.《出师表》 【答案】C
【解析】【分析】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兰亭序》。
2.“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天下的是()
A.魏国 B.蜀国 C.吴国 D.西晋昌盛奉献自己的力量欢迎使用本资料,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愿同学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早日为祖国的繁荣欢迎使用本资料,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愿同学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早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力量欢迎使用本资料,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愿同学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早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力量欢迎使用本资料,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愿同学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早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力量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三国时期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故选D 3.4世纪后期,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 B.前秦 C.鲜卑 D.氐族 【答案】C
【解析】【分析】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两晋南北朝更替的知识点。
4.有一位北方朋友,他热衷于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技术的研究,他想详细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生产技术,他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A.《水经注》 B.《本草纲目》 C.《齐民要术》 D.《天工开物》 【答案】C
报效祖国 努力学习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解析】【分析】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学家,著有《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可以查阅的书籍是《齐民要术》。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重点掌握贾思勰的贡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5.哪一王朝最终结束三国鼎立局面?()
A.西晋 B.东晋 C.新朝 D.北魏 【答案】A
【解析】【分析】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 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西晋。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西晋统一全国。6.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A.推动经济发展 B.促进民族交融 C.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南北统一 【答案】B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表中的内容,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政策,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时间、内容和意义。7.被后人称为“书圣”的书法家是()
A.顾恺之 B.郦道元 C.王羲之 D.范缜 【答案】C
报效祖国 努力学习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解析】【分析】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羲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成就的相关史实。
8.东晋建立时,开国皇帝晋元帝倚重王氏,任王导为丞相、王敦专政军事,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里的“马”指的是()
A.司马炎 B.司马懿 C.司马睿 D.司马迁 【答案】C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建立时,开国皇帝晋元帝倚重王氏,任王导为丞相、王敦专政军事,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里的“马”指的是司马睿。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南方士族大家王导和王敦的拥戴下于公元317年称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故选C。
【点评】本题以“王与马,共天下”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东晋建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的相关史实。
9.某剧团要编演一部反映南北朝时期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友好关系的话剧,这部话剧可取材于()
A.蒙恬北击匈奴 B.孝文帝改革 C.昭君出塞 D.澶渊之盟 【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中有明显的提示词: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友好关系。根据这些特征结合课本所学内容,可确定是魏孝文帝改革。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故此选择B。【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有关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10.下列不是三国时代的人物是()
A.诸葛亮 B.刘备 C.曹操 D.孙权 【答案】C
【解析】【分析】曹操是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显然不是三国人物,但符合题意。
【点评】本体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三国时期是一个混乱和割据的时期,形成了以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是从汉代四百年太平时期到四百年混乱的过渡时代,也可说是魏晋南北朝大纷乱的开端。
11.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 【答案】A
报效祖国 努力学习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芽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的大地主非常奢侈腐化、统治阶级的腐朽。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2.《魏书》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里的“北俗之语”是指()
A.匈奴语 B.汉语 C.鲜卑语 D.胡语 【答案】C
【解析】【分析】意思是“皇帝命令(诏即为皇帝所下)不能在朝廷上用北方话(鲜卑语,因鲜卑族是位于蒙古草原上的民族,进占黄河流域的,所以自称为北)讲话,如果有人不听命令,免去他的官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对中原文化的向往,愿意抛弃自身民族特征并自主汉化的政策态度.因此选C。【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13.六朝时期,南方出现很多商业城市,吴郡的丝织业很著名,你知道吴郡是今天的哪个城市()
A.扬州 B.南京 C.宁波 D.苏州 【答案】D
【解析】【分析】吴郡值得今天的苏州,因此选D。【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1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
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接受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更为了接受汉文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之前,进行了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和家属穿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等汉化政策,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也有利于南北方经济的交流和发展,A,B,C三项也是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本题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识记清楚,又要对措施中的内容要理解清楚,考察学生全面掌握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同学们对历史问题的全面掌握 和理解要靠平时的积累,对待历史问题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15.北方人口南移的主要方向分三条线路,其中,中线移民进入到今()
A.巴蜀地区 B.两广地区 C.两湖和江西 D.江浙地区 【答案】C
报效祖国 努力学习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解析】【分析】人口南迁的有主要路线是:西线进入巴蜀, 东线进入今江浙地区,中线进入两湖和江西地区因此选C。【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16.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①东晋和西晋的统治区域相同 ②结束东晋统治的是前秦
③南朝从420年开始 ④南朝包括前秦
A.①②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分析】这是基础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历史知识储备,不难得出正确答案,本题要求我们回答的是不正确的。故选A、①②④。【点评】本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17.下图是明朝人画的“三顾茅庐”想像图,它涉及的主要人物是()
①孙权 ②刘备 ③周瑜 ④曹操 ⑤诸葛亮
A.①②③ B.③⑤ C.②⑤ D.④⑤ 【答案】C
【解析】【分析】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因此选C【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18.周杰伦的歌曲《乱舞春秋》中有一句“曹魏枭雄在,蜀汉多人才”,这一句歌词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正式开始于哪一年()
A.200年 B.229年 C.220年 D.208年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歌曲中的曹魏指的是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国,蜀汉是公元221年刘备建立的蜀国,到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至此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歌曲中所反映的就是三国鼎立的社会局面。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国鼎立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报效祖国 努力学习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19.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同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繁荣开放的社会 【答案】C
【解析】【分析】图片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东晋和前秦对峙形势以及北魏孝文帝均处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时期。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
20.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B.南方战乱较少
C.南方自然条件好 D.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南方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的准确理解。回顾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ABC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因此此题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南方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的准确理解。
21.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
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改革,向汉族学习,其中就有改穿汉服的措施。ABD三项与题干不符。故答案为C。
【点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属于常考的知识点,学生要掌握改革的时间、内容和意义。2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起到促进作用 B.江南人民开始重视农业生产 C..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技术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答案】C
报效祖国 努力学习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解析】【分析】从东汉到西晋后期,由于北方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带动了江南农业的迅速发展。B、D也为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但究其主要原因为C项。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23.一位生长在北方的鲜卑族青年,响应政府汉化政策迁居洛阳,此后他的人生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不得穿着汉装走在洛阳的街头 B.开始潜心钻研儒家经典著作 C.不得娶汉族官吏的女儿为妻 D.在兵役册上必须注明鲜卑复姓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响应政府汉化政策迁居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涉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选项ACD不符合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因此只有选项B开始潜心钻研儒家经典著作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难度适中,考生需要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24.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B.南方人民大量北迁 C.北方地区经济发达 D.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学生应掌握好基础知识。【点评】考查学生记忆能力。
25.(2017•青岛)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淝水之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难度适中。
二、材料分析题
报效祖国 努力学习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26.阅读下列材料: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 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请回答:
(1)上述材料提及中国古代哪次著名的改革?
(2)除材料的规定外,这次改革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答案】(1)北魏孝文帝改革。
(2)还涉及到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的姓氏改为汉姓,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学生需有牢固的知识积累。【点评】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27.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的多民族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偏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他要求南迁的鲜卑人把洛阳看成自己的家乡,该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改编自北师大版七(上)历史教材
材料二
唐朝采用了送婚和亲来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二年中,嫁给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唐公主、宗室皇帝之女就有六人.-赵昌《略论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
忽必烈即汗位之时…突破可中国空前的大一统,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复杂.他为了巩固对这个偌大国家的统治…建立起了以蒙古贵族为主要统治者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张传宝《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种的“他”指的是北魏哪一位政治家?它的做法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的方式,图片(如图)反映的是汉藏民族之间那一段历史佳话?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元朝的疆域有何特点?“为了巩固对这个偌大国家的统治”,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什么制度?
(4)结合本题所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认识.
报效祖国 努力学习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答案】(1)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2)文成公主入藏.(3)疆域辽阔.行省制度.
(4)各民族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分析】(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体现了对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2)依据材料二中的图片,结合所学可知是文成公主藏.唐朝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噶尔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请婚.唐太宗将远支宗女封为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并诏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入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3)从材料三中,可以直接获取到元朝疆域辽阔的信息.行省区划主要以加强中央控制为目的,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学生只要围绕各民族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1)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2)文成公主入藏.(3)疆域辽阔.行省制度.(4)各民族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点评】(1)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2)本题考查文成公主入藏.(3)本日考查元朝疆域及行省制度.(4)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古代民族融合等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元朝行省制的内容与影响.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史记》
材料二: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宋书》
材料三::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经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如果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史记》里描述的汉朝时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报效祖国 努力学习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2)为什么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开发?
(3)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对我国今天经济的发展有何重大的启示?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也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他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至少3点)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
【答案】(1)《宋书》中的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数郡忘饥,履衣天下。《史记》中的江南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2)北方移民南下,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统治者重视生产,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重视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注意保护环境。
(4)穿汉服、说汉话、和汉族通婚,改汉姓。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由材料“(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可知《史记》反映的是:汉朝时江南经济比较落后,基本上是原始的刀耕火种的状况。由材料“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宋书》反映的是:南朝时期,江南经济有了巨大发展,有很多的地方甚至超过了北方。(2)结合所学可知,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战乱较为频繁,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人口南迁。南迁的人为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经验。南方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南方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3)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维护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4)北魏孝文帝为了更好的学习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将北魏的都城迁到了洛阳,并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采用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改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贵族服饰;学习汉语,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提倡与汉人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贵族联姻;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孝文帝的改革,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促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故答案为:(1)《宋书》中的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数郡忘饥,履衣天下。《史记》中的江南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没有非常富裕的人。(2)北方移民南下,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统治者重视生产,南方自然条件优越。(3)重视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注意 保护环境。(4)穿汉服、说汉话、和汉族通婚,改汉姓。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符合题意即可)【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江南地区开发。(2)本题考查的是江南地区开发原因。(3)本题主要考查江南变化的原因对今天的经济发展的启示。(4)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的措施和进步意义。
报效祖国 努力学习
第四篇:安徽省饮食文化的分布特征与成因论文资料
池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安徽省饮食文化的分布特征与成因
目录
摘要……………………………………………………………………………1 英文摘要……………………………………………………………………2 1绪论…………………………………………………………………………3 1.1研究背景及意义……………………………………………………………3 1.2国内外研究现状……………………………………………………………3
2安徽省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分析……………………………4 2.1
自然地理因素……………………………………………………………4 2.1.1自然资源…………………………………………………………4 2.1.2气候环境……………………………………………………………4 2.2
人文地理因素……………………………………………………………4 2.2.1 经济发展水平……………………………………………………5 2.2.2 历史文化因素………………………………………………………5 2.2.3 政治因素……………………………………………………………5 安徽省饮食文化分布特征…………………………………………6 3.1
淮北平原…………………………………………………………6 3.2
江淮地区…………………………………………………………7 3.3大别山区…………………………………………………………7 3.4皖江地区…………………………………………………………8 3.5皖南山区………………………………………………………8 安徽省饮食文化的开发………………………………………………9 4.1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9 4.2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11 4.3
跨界融合,共同发展…………………………………………………11 4.4
宣传策划,推广营销………………………………………………11 结论…………………………………………………………………………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池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Abstract Food culture is the process of human development, a very important cultural phenomenon , its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there are a lot of factors , geograph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one.Geographic determinism tha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diet culture is by their geographic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decision of the human diet is to adapt the produ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such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In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 Anhui cuisine with its unique style an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 especially Anhui , one of eight major cuisines of China.In recent years,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 , Anhui dishes innovate, win the market , gained considerable economic benefits.Therefore, this food culture through Anhui research and analysis , we can perceive their way of life inherent in the culture.By studying the literature and experts and scholars to food culture in this region of Anhu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 from a geographical point of view,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food culture in Anhui Province , Anhui Province, to inherit innovative food culture , food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tering industry in Anhui and other issues raised Solutions , Anhui food culture gives new market vitality.Key Words:Anhui Province;Food Culture;Anhui cuisine;Distribution;Causes
池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设与完善。与此同时,大力发展饮食餐饮、观光旅游经济,将安徽省旅游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让饮食文化助推安徽经济发展。安徽省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分析
2.1 自然地理因素
2.1.1自然资源
多样性是安徽省地形地貌的显著特征,省内长江、淮河分别流经全省。将全省划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基本自然区。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地势平坦开阔,为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大别山绵延起伏,江淮丘陵曲折;长江沿江两岸地势低平,土沃平畴,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皖南山区层峦叠嶂,峰岭俊秀。全省代表性山脉有黄山、九华山、大别山和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4米[3]。
安徽省自然地理环境在地势上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从地形地貌上来说,呈现复杂多样的地形分布特点,南北地形差异大,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全省耕地总面积408万公顷,肥沃的土壤为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提供了条件;约680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安徽省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位于皖西大别山区的淠史杭灌溉工程,将皖西南变为物产富饶的地区;位于安徽省和县乌江镇的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为滁河上、中、下游的灌溉提供了稳定的水利资源。全省植物种类多样,资源丰富,土地利用率高,生产潜力大,为安徽饮食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
2.1.2 气候环境
从气候带来说,安徽省处在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日照条件充足且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地区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从水资源总量角度来说,主要河流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水资源相对丰富[3]。
安徽省地理位置是华东内陆省份,东去距海不远,依靠长江的便利水运可以直通海洋,境内长江、淮河贯穿全境,发达便利的水运条件使得安徽省成为跨江近海省份[11]。从农业地理环境角度来看,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十分有利于农业、养殖业的发展。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使得安徽省境内耕作业、渔业、林业、牧业资源丰富,成就了安徽丰富多样的物产,山珍野禽、粮食、多种蔬菜、温带水果等丰富食材为安徽省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2.2 人文地理因素
自古以来,安徽省是以江淮之滨的位置优势,社会经济因此得以繁荣,同时也促进
池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批著名的政治人物为安徽省饮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公元196年,曹操将亳州的“九酝春酒”献给汉献帝刘协,并上表酿造方法,从此该酒成为皇室贡品,这便是今天古井贡酒的源头;据霍山县志记载: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渡过淮河,进入衡山国(今霍山县),衡山王选用当地好酒敬献汉武帝,汉武帝饮后连声赞叹,迎驾贡酒因此得名;民国时期,胡适先生出任美国大使时,每年过年用家乡特色菜肴“一品锅“来招待使馆的工作人员。后来“一品锅”改为“胡适一品锅”用来纪念一代文学大师对徽菜推广作出的贡献。此外,如李鸿章大杂烩、三河虾糊、三河土菜等都是清朝重臣李鸿章所钟爱的家乡菜,这些菜肴的推广、流行都与李鸿章的政治影响力分不开的。安徽省饮食文化分布特征
3.1 淮北平原
淮北平原是属于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受到黄河和淮河中上游河水带来大量的泥沙冲击而成,地势平坦开阔,土层厚而疏松,土壤肥沃,是发展耕作业较好的地区。从地域划分角度来说,亳州市、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涡阳等地是传统意义上皖北地区。受气候和地形特点影响,皖北地区的主食和皖南地区主食习惯迥异。但如蚌埠、淮南等沿淮河两岸地区,在农业作物轮作周期上具有相似性,因此主食上也有相似之处。
沃野千里的淮北平原盛产各种粮、油、蔬果、禽畜蛋品,在2012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安徽省阜阳市、亳州市以及霍邱县等21个产粮油大县获表彰。具有代表性的特产有:砀山酥梨、萧县葡萄和葡萄酒、怀远石榴、出口日韩的涡阳苔干、贡品太和椿芽等都是驰名中外的安徽特产,给安徽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因淮北北地区盛产小麦、玉米、高粱、山芋、豆类等北方农作物,当地群众在主食选择上以面食、杂粮为主,在季节收成相对稳定的时期,是把当季农作物作为主食来源,“麦浪翻一翻,馍香阵阵飘”的谚语是对麦收时节的生动描绘。皖北地区麦面制品种类丰富,有大馍、烙饼、杂粮煎饼、油条、葱饼等,而在杂粮丰收的季节,麦面与杂粮的结合是主食制作的特色,如阜南县的杂粮馒头、阜阳的枕头馍等。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米饭和杂粮都兼作主食。将主食和副食品相结合制作食物是皖北饮食文化的特点。
根据不同时节和气候腌制一些蔬菜和咸货,成为淮北副食品一大特点。如:清明节气腌制腊鸭、立夏节气制作雪菜、夏季来临制作腐乳、入秋以后的辣椒酱和豆酱、立冬节气后腌制种种腊味,如腊鸡、腊肠等。其中一些富有特色的产品,如淮南八公山腐乳、颍上县腐竹等畅销省内外。在蔬菜种植旺季,当地群众制作各种干菜,其中安徽省涡阳
池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迎驾酒业集团依靠大别山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酿酒产业,迎驾生态旅游,是把绿色生态旅游、酒乡人文、自然景观旅游为一体;大别山铜锣寨小吊米酒,取当地山岩石隙中渗出的无污染清泉水,用杉木存酒酵熟,精心酿制而成。酒精度一般在20度以下。其味醇香甘美,有滋补、祛寒、舒筋活络之功效。
大别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暖温带过度地区,山地、丘陵地区气候湿润,茶树生长条件优良,尤其是山区,云雾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有效成分的积累,茶叶品质优异。最具代表性的安徽名茶有:作为国礼的六安瓜片,大别山麓的霍山黄芽,安庆岳西翠兰等。
3.4 皖江地区
在皖江地区由于水稻大量种植,米饭和米面制品成为其主食形式。皖江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其成为优质稻米的主产区。芜湖南陵县马克籼、马坝小粘、香稻、红稻等等,历来享有美誉,口感细腻丰富,出饭香软,成饭率高,成为群众百姓争相购买的品种;糯米制作的糍粑和小粑也广受群众欢迎,如芜湖的糯米糍粑、宣城腌菜粑、池州小粑等。此外,皖江地区有着悠久的酿制米酒、黄酒的习俗,以宣城古南丰酒业和庐江县海神黄酒为代表,探其成因,都是与皖江地区盛产稻米是分不开的。
河湖广布,如长江、巢湖等都是我国著名的淡水产品的产地,为皖江菜肴的制作提供了鱼虾、河蟹、鳖鳝等常见水产,还有一些特色、珍稀水产,如:银鱼、虾米、芡实、菱角等丰富的水产资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长江下游鲥鱼、沿淮肥王鱼、巢湖银鱼、虾米、芜湖河蟹等都是久负盛名的餐席上珍品;皖江城市中,以芜湖为代表的,历史上芜湖不仅是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芜湖水产也极负盛名,其中的“芜湖三鲜”,即盛产于芜湖段长江面的刀鱼、时鱼、螃蟹。民间流传:“清明挂刀,端午品时鱼,金菊飘香螃蟹矶。由此可见,皖江地区群众喜食水产品,河鲜成为皖江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皖江地区群众也喜食和制作腌菜、酱菜,如铜陵嫩姜;辣椒、黄豆、蚕豆等打磨成粉或者整体腌制后发酵做成辣椒酱、豆酱,如安庆胡玉美酱制品、马鞍山金菜地腌制品;皖江地区对黄豆制品有着特别的钟爱,豆制品成为广受欢迎的食品,其中马鞍山采石矶茶干、铜陵月亮卤豆干、芜湖臭豆干等都是安徽省内有着良好口碑的品牌。
皖江地区小吃点心有着兼具南北风味的特点,烧饼、包子、油条、面条等都是日常风味小吃,如芜湖灌汤包、芜湖老奶奶牛肉面、安庆包子等;以稻米或米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皖南小吃点心也是群众喜食的食品,如:芜湖糯米糍粑、芜湖南陵炒米、怀宁贡糕等。
3.5 皖南山区
皖南山区盛产山珍野味、河鲜家禽,使用当地和当季的食材原料进行烹饪,既保证了食材新鲜又使得菜品种类和内容的丰富。皖南山区食材原料的来源是极为广泛和丰富
池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不开特定历史环境的。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安徽省饮食文化发展历史上的闪光点和长处,在不断分析和总结饮食文化发展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创新。同时,在现在饮食文
表1 五大自然区饮食文化特征和代表性饮食
五大自然区域 淮北平原
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
①盛产小麦、玉米、高粱等杂粮为主,以面食、杂粮为日常主食
②菜肴口味鲜咸油腻,喜食牛羊肉 ③盛产白酒,饮酒成风
代表性饮食
江淮地区
阜阳枕头馍、亳州牛肉馍、烙馍、萧县羊肉汤、符离集烧鸡、胡辣汤、古井贡酒、口子窖酒
①稻麦轮作,米面兼食 淮南牛肉汤、油酥烧②菜肴兼具南北风味,善于烹饪河鲜 饼、皖西贡鹅、霍邱淮③小吃点心种类丰富、口感独特 滩三黄、颍上油煎饼 ①口味偏咸嗜辣
②菜肴以山珍野禽、河湖鲜为特色 ③生态酒乡和著名的茶叶产区
①优质稻米主产区,稻米产品丰富 ②鱼鲜蟹肥,擅长烹饪河湖水产 ③菜肴风味南北皆宜,喜食酱腌菜 ④小吃点心品种丰富
金寨鱼籽烧鱼泡、万佛湖鱼头、香辣蕨菜、鹅肉火锅、迎驾贡酒、六安瓜片、霍山黄芽 巢湖银鱼、芜湖三鲜、怀宁贡糕、南陵糯米糍粑、安庆豆酱、铜陵嫩姜、芜湖老奶奶牛肉面、芜湖口福灌汤包 黄山臭桂鱼、徽州毛豆腐、红烧果子狸、问政山笋、石耳炒蛋、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 大别山区
皖江地区
皖南山区 ①善于烹饪山珍野味、河鲜家禽 ②徽菜的发源地 ③名优茶叶产区
化理念继承上,应该摒弃不合时宜的观念,跟紧时代的脚步,创新饮食文化理念,使安徽菜肴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有着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根基。
安徽省饮食文化的发展创新,首先在菜品的创新上找出路,这就需要具有专业烹饪技术的人才根据现代消费者饮食需求,进行传统菜品的改良。新派的安徽菜系强调的是菜品烹饪技法的新颖、食材选取的不凡、对应市场需求的新派安徽菜。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需要徽菜适当加快制作速度,选取和吸收一些快餐食品加工技法,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多层次、宽领域的饮食要求[6]。
池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源,在对外宣传工作中适时、一定比重的增加饮食文化的宣传内容。例如:举办2009年芜湖凤凰美食节、2011年第四届中国徽菜美食文化节、2013年萧县伏羊饮食文化节等具有地方代表和特色的饮食文化活动,加大了宣传力度,受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纸媒等宣传方式,对安徽省旅游资源和饮食文化进行广泛的市场宣传,如:安徽卫视《美食来了》、央视《一城一味》芜湖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中宣传介绍芜湖虾籽面、歙县手工菜籽油等;加大网络信息发布和宣传力度,使安徽省饮食文化更快、更好的融入国际、国内市场,如:安徽省文化厅网站开设食在安徽专栏、安徽省餐饮协会网站主页开设舌尖上的徽菜专栏等;组织专家学者撰写徽菜等特色饮食研究专著加大宣传效果,介绍安徽特色地方小吃、名优地方菜、特色酒店,特色饮食的民俗文化、故事传说、等书籍,用图片和人物体验游记的方式品尝安徽美食、用美食名家的品尝感受等形式满足现代多媒体化感受的食客和游客消费需求,提升安徽特色饮食产业的市场知名度。结论
安徽省北部广阔的黄淮海平原与江淮丘陵地区和长江冲积平原,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多重地理环境提供了河湖水产、温带水果、家禽、家畜、山珍野味等丰富的饮食资源,皖南山区山脉起伏,山水秀丽,徽州新安江、宣州水阳江穿境而过,山区丘陵沟壑纵横,茶树林木广布,河谷、山麓地带土壤肥沃,适宜农业耕作。从人文环境上来说。地少人多的条件下,古徽州居民多外出经商、务工,商贸自古发达,加之山区物产丰富,对外贸易的需求旺盛,因此自唐代来以来,就有红顶巨商胡雪岩、茶商胡炳衡、徽商工业创始人胡练九等一大批优秀徽商杰出代表人物。徽商家族的豪华享乐生活方式,也肯定会给当时的饮食生活与习俗带来某些影响。
从现代饮食文化角度来看,地理条件的差异性和饮食功能的多样性的交互作用促使安徽人对“吃”产生特殊的关注和偏爱,追求食材原味、注重口味的酥嫩、鲜醇和菜式多样化的特点,应季食材的选择和顺应食客绿色饮食消费心理造就了安徽省饮食文化的与时俱进。事实上,安徽饮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原因是复杂的,其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如古徽州和徽商饮食文化与皖北饮食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浙沪饮食对皖南饮食市场的改良与改革开放背景下各地方菜系和国外饮食都对安徽省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12]。但从根本上来说,安徽省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文化群体和社会变迁发展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池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致谢
本次的毕业论文设计经历了从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资料整理分析、论文的写作、论文修改以及最终的定稿,这个过程我得到了许多可敬的师长、亲爱的同学以及朋友们的指导、帮助与支持,在此,请接受我诚挚的感谢!
我最想感激的是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胡文海教授。从论文选题到毕业论文完成写作,胡文海教授都给予我悉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是胡教授多次询问我的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是胡教授在我出现困难时给予我积极帮助,再次感谢在我完成毕业论文的全过程中,胡教授毫不厌倦给我一直以来的帮助,支持和指导。胡文海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术知识、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以及宽容的待人风范使我获益颇多,谨向胡教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深深的敬意。
第五篇:(2016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目标】
1.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2.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3.初步认识书法艺术。【教学重点】
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2.祖冲之和圆周率。
3.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教学难点】
1.圆周率的概念及其推算方法。
2.汉代以来的书法和绘画的发展历程。【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有哪些杰出的成就呢?我们这节课学习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齐民要术》的作者、内容和历史地位各是什么? 2.科学家祖冲之有哪些科学成就?
3.钟繇、胡昭、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各是什么? 4.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什么?有何特点?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0页“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一节以及补充图片《贾思勰种植农作物》,思考回答:
1.我国原始农耕时期,就已经领先于世界种植哪三种农作物? 水稻、粟、蔬菜。
2.我国汉朝农业耕作水平怎样?
已经安装犁壁耕地,使用耧车播种,掌握二牛抬杠的牛耕法,能够大规模治理黄河和兴修水利等。
3.贾思勰的代表作是哪一部书?属于哪一门科学? 贾思勰的代表作是《齐民要术》,属于农业科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贾思勰是怎样写成《齐民要术》的?表明作者怎样的精神?
他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自己还在生产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贾思勰具有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
5.《齐民要术》有何影响? 这部农业科学技术的著作,凸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科学家祖冲之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1页“科学家祖冲之”一节以及补充插图《古代骨算筹》《祖冲之》画像,小组活动并思考回答:
1.什么叫做圆周率?祖冲之之前,有谁在圆周率的计算方面取得哪些成就? 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并求得圆周率为3.1416。
2.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注意学习前人成就而不盲从,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实践,在天文预测、机械制造、数学推算等实践活动中具有耐心细致、勤奋刻苦的品质。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1.学生结合课本谈谈我国书法艺术持久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变得快捷便利,为书法发展成一门独特的艺术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
2.学生结合课本及课件展示的材料谈谈对钟繇和胡昭的认识。课件展示钟繇楷书《宣示表》以及后人对胡昭的评价。
3.课件展示王羲之画像,简单介绍王羲之的生平。
4.课件展示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的图片,简单介绍两大石窟的状况。
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辟山削崖,开凿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两处石窟群里,雕刻着成千上万的佛像。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和艺术上承秦汉,在数学、农学、书法、绘画以及雕塑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超过了前代,这些成就为隋唐时期我国科学技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并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