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故乡教案
故乡
那么《故乡》的写作为的又是什么呢?引出《故乡》[投影3]
问:《故乡》的主要人物是哪几个?--“我”、闰土、杨二嫂。[投影4]
问: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这三个人的生存状态。--辛苦。
问:引列夫·托尔斯泰话语“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本文中三个人虽然不幸是一样的,但他们的不幸又有什么不同?
--我:辛苦展转;闰土:辛苦麻木;杨二嫂,辛苦恣睢。
2.闰土的辛苦
①找出文中的语段集中体现闰土的“辛苦”[投影5]
听该部分录音,简单思考[播放录音:闰土剪辑]
a.文章是通过那些描写手段来展现闰土的辛苦的?从文章中找出具体的例子说明。
--神态、语言、外貌......b.用文中的一个名词概括闰土的整体形象特征--木偶
②在这部分文字中,这个“木偶”是否曾经生动过?
--第59、60节(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找出生动的词语:欢喜、凄凉;动着嘴唇、没有作声。
③是什么使闰土变成这样的“木偶”的?从文中找出两处文字来说明。
--71节和74节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④朗读三节文字,思考:(四人小组讨论)[投影6]
a.欢喜和凄凉的原因是什么?--欢喜:我对他的态度,看见我的兴奋;凄凉:自己处境的不尽人意,两个人之间身份的差距......b.动着嘴唇却没能说出来的话有什么?他为什么没说?--迅哥儿......c.闰土为什么不痛快的诉说自己的苦痛?他怎么这样说话?
在看待孩子的问题上,闰土和“我们”有什么差异?通过这种差异你觉得应该怎样评价闰土的思想观念?
--闰土已经不善言辞--没有机会表达,也没有人愿意听他表达--哑巴吃黄连,往心里苦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奇怪,已经有六个孩子在帮忙了,却还是吃不够--多子多福--愚昧(在“我”母亲看来,“多子”是给他带来灾难的原因,而闰土觉得应该给她带来幸福。)
总结: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度和思想让生活困顿的闰土变成了“麻木”的木偶人。
⑤当年的闰土是否这样?请同学们从形象、语言两个角度来观察一下当年的闰土。
--12节、18节-29节
齐读部分段落:体会、概括闰土当年情况--活泼的孩子。
⑤总结:活泼的孩子--木偶;
人--非人
一个残酷的社会把一个生动活泼的孩子变成了精神“麻木”的木偶人,把人变成了非人。
3.杨二嫂和“我”的辛苦
① 如果说闰土经历了“孩子”到“木偶”的蜕变,那么请你用简单的话概括杨二嫂的变化。--“豆腐西施”到“细脚伶仃的圆规” [投影7]
“豆腐西施”可见杨二嫂当年怎样?
豆腐西施:白嫩、美丽、柔弱
② [展示圆规]圆规本身具有怎样的特点?--尖、细
③ 作者后来把杨二嫂直接指称为“圆规”,阅读文字(38节-52节),找出杨二嫂身上和圆规相近的特点。(外形的近似、性格的近似--尖刻、刻薄)(学生回答时朗读杨二嫂的语言)
④ a.杨二嫂刻薄“我”的话,其真实性如何?--显然是虚构的
“我”的辛苦:回故乡卖家产,从此远别故乡--朗读开头部分--辛苦展转
b.杨二嫂的随口胡诌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可见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随口胡诌,为了给自己蹭点小便宜制造借口和机会。
--损人利己、自私、刻薄
c.那你愿意成为“圆规”这样的人吗?
那样二嫂甘心成为“圆规”似的人物吗?
--“豆腐西施”中暗含的轻侮、不庄重的成分,说明杨二嫂也生活在一个被人轻视的环境中,她的“圆规”品行可能是自我保护的结果、为生活所迫。
⑤ 总结:豆腐西施--细脚伶仃的圆规
人--非 人
4.深入:[投影8]
①.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三个人物?
--三个人物的命运象征了整个社会中所有人的命运。
[展示《我为什么做起小说来》]
所以我的取材,我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只有主要的几个人,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式是适宜的。
--鲁迅(《我为什么做起小说来》)
②.问:在这样的社会,“我”、杨二嫂、闰土有没有自己的希望?[录音,投影9]
明确:闰土的希望寄托在神佛上;杨二嫂的希望寄托在对别人的损害上;“我”寄托在手制的偶像上(追问)(从我们局外人的角度看,这能算是希望吗?)(难道彻底没有希望了吗?作者绝望了吗?)
③哪一部分文字的描写说明作者心目中是有希望的?那幅朦胧的画面象征了
第二篇:《故乡》教案
《故乡》
教学目标:分析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体会对比写法的作用。教学重点:从各种描写中领悟闰土和杨二嫂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闰土和杨二嫂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性格及探究他们变化的原因。
二、自学指导
(一)1、2、闰土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少年闰土具有什么性格特征?中年闰土又具有什么性格特征呢?
3、是什么原因使闰土由“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
三、自学指导
(二)1、2、杨二嫂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昔日的杨二嫂具有什么性格特征?今日的杨二嫂又具有什么性格特征呢?
3、是什么原因使杨二嫂由“豆腐西施”变成了“圆规”呢?
四、自学指导
(三)1、闰土要的,杨二嫂连偷带拿的,是些什么东西?说明当时的百姓处于一种什么状况?
2、他们都变了,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实呢?
五、课堂小结
六、随堂练习
第三篇:故乡教案
七上:《春》、《济南的冬天》、《散步》
七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黄河颂》、《社戏》
八上:芦花荡、阿长与山海经、背影、桃花源记、三峡
八下:藤野先生、我的母亲、海燕、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送东阳马升序、岳阳楼记 九上:沁园春雪、故乡
九下:孔乙己、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四篇:《故乡》教案
故
乡
学习目标:
1、能梳理小说情节,找出对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性格。
2、能结合小说反映的时代,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探究文章的主题
第一课时课前学习:
1、疏通字词,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作者情况。
课堂学习: 第一块:检查预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每个人对自己的故乡总是很亲切的,你心目中的故乡是怎样的呢? 学习自由谈论 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教师加以补充 利用已有的资料先谈
第二块: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用一句话说说鲁迅笔下的“故乡”是怎样的。找出合适的词或句子来形容。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结构。(课文很长,把握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教师可作恰当的点拨。)讨论、交流记录。
第三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优秀的小说作品,往往是其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无穷的魅力,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你认为哪一个人物写得最好?(从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对每一个人物分析比较)学生讨论,比较辨析 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文中主人公“闰土”这一形象:岁月能给人留下什么呢,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回答,我们一起来找找看闰土具有什么变化,请你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相比具有哪些方面的变化。学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然后互相交流。品味文中的这些描写,归纳文中闰土的性格特征。品味,讨论,交流 4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造成人物变化的原因,概括文章的主题。(难点,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感悟,欣赏,归纳,概括
课后学习:自己分析其他人物的写法,试说说鲁迅刻划人物的特色。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主题。
2、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课堂学习: 第一块:品读课文 教学步骤 昨天我们了解了闰土的变化,你们觉得其他人物有什么变化吗?写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对比方法的运用)学生讨论,交流。概括其他人物对表现闰土的作用。找出文中议论部分的语段,体会其含义,说说这些语段的作用。划出相关语句,讨论其含义。找出课文中所要求背诵的语段,认真朗读,比一比,谁能在最短时间内背出来。朗读,背诵
第二块:拓展阅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简介鲁迅的其他作品,激起学生的兴趣 听讲读经典,可以让人永难忘记。在名著中汲取营养,是读书的好方法,你想阅读鲁迅的哪部作品呢? 制订阅读计划
课后学习:
1、选取一篇你喜欢的鲁迅小说,认真阅读。读后讲给同学听。
2、以“鲁迅笔下的人物”为主题,写一篇学习心得。
第五篇:《故乡》教案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故乡”是个很美丽的字眼,一提到故乡,同学们都想起了什么?(亲人、美景、美食),变化也是故乡亘古不变的话题,你的家乡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学生回答)一代大文豪,鲁迅,他的家长在二十余年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都有哪些变化呢?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共同走进鲁迅的故乡。
展示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及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找出文中关于闰土和杨二嫂的描写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条件下分析文中对比写法的作用。
2、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篇文章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深刻的感受到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毒害,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知识大比拼。
1、鲁迅,原名______,字_______,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散文集有《_________》,散文诗集有《______》,杂文集《_____》、《_____》、《________》等。
2、小说三要素: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秕谷、猹、獾、髀、嗤笑、惘然、恣睢。(解释词)
三、教学内容.同学们,一篇优秀小说的基础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同学的提前预习,本篇小说中都出现了哪些人物?(我、我的母亲、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等),刚开始老师就已经提示过大家,“变”是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其中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最大,我们接下来就逐一分析
1、请同学们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自由组合,给同学们六分钟时间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闰土都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外貌、动作、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每一组派一个代表回答,看谁回答的最全最完整。
(1)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说话滔滔不绝,动作干脆利落。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羽毛,还告诉我许多稀奇的事情,对“我”友好、热情,建立了纯真的友谊。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2)中年闰土: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灰黄的脸,眼睛周围肿的通红;破毡帽,薄棉衣,像是松树皮的手。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动作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对我恭恭敬敬,喊我“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生活的困苦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是很无奈,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闰土由一个天真活泼的英雄少年变成了一个被生活所迫的木偶,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那个天真的孩子永远消失了呢?文中就有相关的语句,请同学们快速寻找,看看咱们班谁是第一个破案高手,谁是小福尔摩斯。
总结:多子,饥荒,岢税,兵,匪,官,绅。
教师提示:还有呢?闰土对“我”的称呼也发生了变化,这是受什么的影响?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和束缚。
3、教师总结。的确,这也跟《故乡》创作的社会背景有关,(展示社会背景)
这篇小说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之后,封建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地主阶级和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仅仅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同时由于革命的不彻底性,人们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在这种双重压迫下,人们特别是社会底层的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同时没有政治权利的日子中。
4、但是,对于这种毒害的根源,闰土认识到没有?(没有),对这种没有觉悟的国民,鲁迅是怎样一种情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那么同学们在鲁迅的其他作品还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藤野先生》中围看枪毙同胞的中国人,《药》中把革命党人的鲜血制成人血馒头给孩子治病的中国人。
5、那么杨二嫂变了没有?变了,同学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回答)
由一个漂亮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一个尖酸、刻薄、自私的圆规。
我们可以想到原因是不是一样的?(学生回答:是一样的)
6、猜猜谁是文章的主人公?
闰土“我”“杨二嫂”。(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判断作品中的主人公,并不是看他在文章中所占篇幅的多少,而是看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是不是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不是跟作品要表达的主题有关
7、那么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呢?
(1)以杨二嫂的自私、尖酸和刻薄来对比衬托出闰土的淳朴厚实。
(2)从更深的意义上展示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揭示出封建传统礼教对人们精神上的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
(3)我们可以看出文章中对鲁迅由对人物的形象刻画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分析,用到了许多描写方法,若时间允许,进行写作小练笔,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对比的手法要体现出来)
(4)若是时间不允许,结尾,因为他们的心灵被封建礼教束缚了,因为他们向困难的生活低头屈服了,所以他们的生活注定是不幸福的,再次老师希望同学们:
寄语:不管身处何境,愿同学们都能坚守住灵魂的那一方净土,用心品味,用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