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班音乐教案集锦
中班音乐教案集锦八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音乐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音乐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理解儿歌内容,让幼儿体验关心他人的情感。
2.能正确演唱象声词,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3.引导幼儿初步根据歌曲的内容,学习创编表演动作。
活动准备
1.课件-声音:娃娃的哭声
2.布置娃娃家
活动过程
1.发声练习:我爱我的小动物
引导幼儿知道那些是象声词?什么是象声词?
2.课件:有小雨点`小青蛙
复习歌曲《小树苗快长大》
1.体验我和小鼓玩得真开心
(1)出示一只布娃娃,引导幼儿与娃娃打招呼。
(2)老师敲鼓。
幼儿敲几下,小鼓就响几声,表示小鼓真听话。
(3)个别幼儿敲鼓
请名幼儿带有节奏变化的敲鼓,在敲上打出不同节奏。
(4)幼儿欣赏歌曲第一段
(5)幼儿再自由玩鼓
(6)老师引导幼儿共同敲鼓
老师敲鼓,幼儿听着老师发出了指令敲鼓,可以带有节奏的变化。
(7)欣赏儿歌第一段或跟着念。
2.体验理解关心小妹妹的思想情感。
(1)放娃娃的哭声
引导幼儿猜猜讲讲娃娃为什么会哭?
(2)幼儿自由讲述,引导幼儿讲出是小娃娃要睡觉了。
(3)哄娃娃睡觉,师生共同唱“摇篮曲”。
(4)师生共同把小娃娃送到小床上睡下。
老师以自己轻轻地唱,轻轻地哄,轻轻地走,轻轻说话等言行和情绪来感染幼儿,使那种关爱他人的情绪得到扩散,从而理解小妹妹睡觉了,我们不能影响她的思想情感。
(5)欣赏儿歌第二段。
3.幼儿与小鼓说悄悄话。例:小鼓你别响了,小妹妹睡觉了等等。
引导幼儿轻轻走,轻轻地用儿歌第二段的内容与小鼓说悄悄话,让小鼓别再响了,把对儿歌的理解化为具体的行动。
4.老师完整念儿歌,幼儿跟念。
5.幼儿轻轻走出活动室。
教师:小妹妹睡觉了,我们去操场上玩吧,幼儿模仿小猫走轻轻离开。
引导幼儿在午睡时,同伴可以引导幼儿用关心他人,不影响他人的正确行为来表现。
中班音乐教案 篇2一、活动目标。
1、在故事中听辨和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
2、听辨小老鼠和胖厨师音乐形象,并用身体律动表现音乐。
3、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喜欢参加音乐活动。
二、活动准备。
1、乐器:沙球、三角铁、鼓、单响桶。
2、乐曲:《胖厨师和小老鼠》。
四、活动过程。
(一)音乐游戏:听音乐摆造型。
欣赏故事《胖厨师和小老鼠》。
1、出示图片胖厨师,引出主题。
胖厨师长什么样子呢?用动作表示。
2、讲述故事《胖厨师和小老鼠》。
胖厨师的家是一幢二层小楼,一天,胖厨师正在厨房里擦锅子(演奏沙球模仿擦洗锅子的声音),突然,楼上传来了奇怪的声音(手指快速敲击地并在地板上画圈)。胖厨师决定上楼去看一看。他走上楼梯(敲鼓模仿走路声),推开门(演奏刮胡长音模仿推门的声音),打开灯(演奏三角铁,同时做抬头看灯的动作)可是,什么都没有看到。于是胖厨师关掉灯(做关灯的动作),关上门(演奏刮胡)走下楼(演奏鼓),回到厨房继续擦锅子。
(二)学习区别音色和演奏简单的乐器。
1、请幼儿听听不同乐器的演奏,并请幼儿告诉老师这些乐器所演奏的声音分别在故事中代表什么声音?
2、你们觉得楼上可能是谁?为什么胖厨师会看不到小老鼠?
3、将乐器分给几个幼儿,请幼儿根据教师的故事情节和动作提示演奏乐器,没分到乐器的幼儿扮演小老鼠。
(三)听辨不同乐曲,表现胖厨师和小老鼠的形象。
现在,我们来听两段音乐,一段是胖厨师走路的音乐,一段是小老鼠跑的音乐。
1、你觉得哪段更象小老鼠?
2、听听小老鼠是怎么跑的?
3、跟着音乐用手来学一学小老鼠跑。
4、听音乐的末尾,小老鼠跑到最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听音乐的开始,小老鼠什么时候出来?
5、扮演小老鼠出来玩一玩。
6、欣赏胖厨师走路的音乐。
7、用拍手来学一学胖厨师走路。
8、完整欣赏两段音乐。
8、分组扮演小老鼠和胖厨师(当胖厨师听到小老鼠出来的音乐时就停在原地不动)
9、互换角色再次游戏。
中班音乐教案 篇3活动目标:
1、感受舞曲欢快的旋律和愉快的情绪,并尝试通过舞蹈动作来表现。
2、学习踵趾小跑步,创编采果子的上肢动作。
3、能将踵趾小跑步和采果子的上肢动作配合形成合拍的舞蹈动作,并随音乐完整地舞蹈。
活动准备:
歌曲《采果子舞》
活动过程:
1、听着《开汽车》音乐,脚以八分节奏,小碎步进入活动室,并作出小司机开车状。
(1)师:“我们开着汽车去果园采果子喽!”
(2)播放音乐,幼儿完整地感受舞蹈音乐。
师:“听,果园里传来了好听的音乐。”(第一次完整倾听音乐。)
2、反复感受乐曲的旋律及情绪。
(1)教师再次播放音乐,引导幼儿边听音乐边欣赏完整舞蹈。
师:“这么好听的音乐我真想跳个舞。”(教师随音乐旋律完整表演舞蹈)
(2)教师演唱歌曲,幼儿进一步理解歌曲的情绪、内容。
师:“刚才舞蹈里我在干什么?”(采果子)“对,刚才我跳的舞蹈就叫《采果子舞》。”
3、学习踵趾小跑步
(1)教师随音乐优美地做踵趾小跑步,同时说:脚跟、脚尖跑跑 跑。
师:“我是怎么采果子的?”
(2)教师示范第二遍:“看看老师去摘苹果时脚上做了什么?”(幼儿答出,老师作出并告诉幼儿:这叫踵趾小跑步。)
(3)儿坐在椅子上,用脚做出“脚跟、脚尖跑跑 跑”的动作,“跑跑 跑“时用右、左脚脚尖轮流点地。
(4)教师带领幼儿分组练习[1]—[8]小节随音乐做踵趾小跑步,一组幼儿听音乐做踵趾小跑步,一组幼儿拍手,鼓励幼儿动作合拍,引导幼儿互相学习。
3、创编不同方位的采果动作及采完果子的喜悦心情的动作。
(1)教师用自己的身体扮做一棵果树,用手臂当树枝说:“我是一棵苹果树,结了很多的苹果,有的长在上边的、有的长在下边的,有的长在左边的,有的长在右边的。我不停的移动胳膊,表示上、下、左、右的树枝。请你们想一想、做一做,怎么采果子?”幼儿自由创编采果子动作。
(2)教师将幼儿简单的动作舞蹈化,再将动作带入音乐的乐句中,与基本步结合跳出来。
(3)全体幼儿随教师哼唱乐曲,做踵趾小跑步采果子。指导幼儿随音乐合拍地做动作。注意引导幼儿合理利用空间,不互相碰撞。
4、完整表演舞蹈。
教师边唱边带领幼儿连贯完整表演《采果子舞》2—3遍。
活动延伸:
待幼儿熟悉动作后,可以变成双圈邀请舞形式。
中班音乐教案 篇4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节奏中感受节奏快慢的变化。
2.以节奏活动引入歌唱活动,充分享受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
3.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我的皮鞋嗒嗒响》歌曲、伴奏音乐、录音机、电子琴、立体小猪形象、一双皮鞋、“小路”背景图。
活动过程
1.节奏导入
T:“今天天气真舒服,有一群小乌龟爬到山上去弯。”“小乌龟是怎么爬上山的?”
①听节奏乐,幼儿随老师模仿小乌龟爬山。
(节奏由快慢一拍一步→有点累→二拍一步→很累→四拍一步)
2.节奏型练习
T:“这只小乌龟在山顶上看看风景,往下一看,哎哟!
听到山脚下有人在唱歌”“听听是谁在唱歌呀”(皮鞋)
“对呀,是吴老师的大皮鞋。”
①幼儿感知自己皮鞋发出的声音。
②节奏比赛“我的皮鞋不服气,要来考考你们,和你们比是我大皮鞋唱的歌好听,还是你们小皮鞋唱的好听”
3.新授歌曲
⑴感受歌曲
“有一头小猪,它也买了一双新皮鞋,听,它穿着新皮鞋开始唱歌了。”
⑵欣赏感知节奏演示
出示立体小猪形象,老师在后面让小猪的鞋子走路(打出节奏)
⑶讨论小猪皮鞋是怎样走路的。
⑷具体感受节奏
出示有节奏谱的小路背景图(节奏谱即改过的小猪脚印)
a.根据节奏谱练习(用拍子,跺脚)
b.完整的尝试跺出歌曲节奏
4.熟悉明确歌词(巩固)
⑴模仿小乌龟唱歌
⑵模仿大笨熊唱歌(改慢)
⑶模仿小鸭子(原建)唱歌
⑷唱着歌,踏着节奏离开
中班音乐教案 篇5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舞动纱巾感受音乐中的轻柔。
2、用不同的乐器和肢体动作感受乐曲A段中的轻柔和B段的欢快的节奏。
3、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1、音乐录音带
2、纱巾、打击乐器
活动过程:
请小朋友说说自己听了音乐有什么感受
三、第二次倾听音乐,并用纱巾感受音乐中的轻柔。
1、出示纱巾让幼儿用甩纱巾来感受音乐中A段的柔美
2、幼儿边倾听音乐边甩动纱巾
四、第三次倾听音乐用乐器演奏音乐。
1、出示乐器让幼儿自己敲一敲乐器,感受乐器中哪种乐器的声音听起来是柔美,哪些乐器听起来是欢快的。
2、幼儿讨论哪种乐器用在A段,哪种乐器用在B段。
3、幼儿边听乐曲边用乐器表现乐曲中的柔美和欢快
1、请幼儿说说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来表现乐曲,引出用动作表现乐曲的柔美和欢快。
2、幼儿边倾听音乐边用动作表现乐曲。
六、活动结束幼儿出室。
中班音乐教案 篇6活动目标
1、学习用接唱和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2、在掌握了“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基础上,尝试独立地按节奏创编谜语歌词,玩猜谜游戏。
3、体验有节奏地念象声词的快乐,在一次一次的更高要求中感受到挑战性,并勇于战胜困难。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图片一张画有圆形的脑袋;一张画有两只眼睛;一张画有两只三角形的耳朵;一张画有胡子;兔子、大象、鳄鱼、熊猫以及它们的明显特征
活动过程
1、幼儿进行练习发声:IAM——————(小鸟、马、猫)
教师带领幼儿说“Iambird”然后做出鸟的手势,随着音名151唱出节奏
2、幼儿初步学唱歌曲
教师清唱歌曲,幼儿自由想出答案(教师只说出“脑袋圆圆的,眼睛大大的。鼓励肯定幼儿的想象)
3、幼儿尝试直接猜谜与教师对唱
(1)教师用与“脑袋,圆圆的“同样的'句式再出两个有关个别动物特征的谜面。
如: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耳朵,尖尖的;胡子,翘翘的,并完整地歌唱问句部分,幼儿得出一致答案后完整唱出答案。
(2)教师唱出两三次谜语,幼儿进行猜谜并歌唱
4、幼儿尝试直接接唱出答案
教师直接唱出前四句有关动物特征的句子,幼儿直接接唱答案(教师告诉幼儿听的指挥手势)
5、幼儿尝试自己进行创编活动
个别幼儿尝试按节奏创编前四句有关动物特征的歌词,同伴直接唱出歌曲的后半部分
6、幼儿猜谜“兔子”,大家跳之后,休息结束。
活动反思
通过轻松活泼的律动形式把孩子带到音乐的殿堂,调动孩子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情感,在学习歌曲时教师先范唱让孩子体会歌曲的情绪。让孩子轻声模唱从而感受歌曲的情感,这样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并能很好的演唱。为了发挥孩子创造力让孩子自编动作,使活动气氛达到高潮。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歌曲,也发挥了孩子的创造能力,真正的达到了教学目的。
中班音乐教案 篇7【活动目标】
1、借助图谱理解歌词,能用愉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唱准切分音符,感受歌唱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图谱、ppt。
【活动过程】
一、小青蛙导入。
1、幼儿扮演小青蛙“呱呱呱”入场。(PPT呈现池塘场景)
师:小青蛙们看,这是哪里啊?
2、师:池塘里的小青蛙玩得很开心,还唱起了歌。请你仔细听听,小青蛙唱了些什么?
二、理解歌曲。
(一)完整欣赏。
1、完整欣赏歌曲。
2、提问:小青蛙是怎样唱歌的?(咕呱)
3、师:对了,小青蛙是用“咕呱”的声音唱歌的!它唱了些什么呢?我们再来听一遍。
(二)难点“节奏”。
1、出示“咕呱呱呱”叫声部分的节奏,教师示范唱节奏。
2、借助图谱帮助幼儿理解小青蛙的(屈老师)叫声。
难点:叫声不同;节奏不同;节奏中的切分音符。
解决策略:图谱。
3、师:我们一起来学小青蛙唱一唱吧。(唱准节奏)
(三)歌词理解。
1、小青蛙在池塘里为什么这么开心,我们再来听听歌曲里怎么唱的?
2、教师完整演唱歌曲。
3、师:歌曲里是怎么唱的?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谱,并一起唱一唱。
重点:理解、记忆歌词。
难点:切分音符。
解决策略:图谱、范唱比较。
三、完整演唱。
1、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首《池塘里的小青蛙》。
完整演唱第一遍。
2、“你觉得哪里有些难?”或者“这里是怎样唱的?”进一步解决歌唱中的难点:切分音符。
完整演唱第二遍。(唱准切分音符)
3、小青蛙在池塘里玩得这么开心,它的歌声应该也是怎样的?(开心、快乐)
我们用开心的声音唱出池塘里小青蛙的快乐。
完整演唱第三遍。(愉快的声音演唱)
4、我们也来学小青蛙,一起唱唱小青蛙的歌。(视时间而定)
完整演唱第四遍。(加动作演唱)
5、小结:小青蛙是我们的好朋友,它帮助庄稼消灭了害虫,我们一定要保护它们!
中班音乐教案 篇8活动目标:
1、能根据歌曲内容及大鞋与小鞋发出的不同声音,大胆地创编动作进行表演。
2、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与同伴共同歌唱、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学会唱歌曲《大鞋小鞋》,并理解歌曲的内容。
2、物质准备:音乐磁带《大鞋小鞋》、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大鞋小鞋》,进一步感受歌曲中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理解歌曲的内容。
1、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演唱速度和力度来演唱歌曲。
师:“在上一次的歌唱中,小朋友都已经说了,在唱爸爸的鞋时,要唱得慢、声音要大声;而在唱娃娃的鞋时,要唱得快、声音要小声。那让我们用好听的声音演唱一遍,好吗?”
2、幼儿分组演唱,再次感受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
二、根据歌曲内容创编动作,自由表演。
1、幼儿自由创编歌曲前半部分内容的动作。
师:“在上一次的活动中,小朋友都说了许多穿爸爸的鞋和穿娃娃的鞋的不同感觉。请你用有趣的动作把它表演出来,好吗?”
2、幼儿在集体面前表演。
师:请2―3个表演得较好的幼儿上前来表演。
3、幼儿分组讨论、创编歌曲后半部分内容的动作。
师:“在上次的活动中,小朋友都已经模仿过穿大鞋和穿小鞋走路时发出的声音。可是,应该用什么动作把它表演出来呢?”
“请你和周围的小朋友讨论一下,大鞋的声音应该用什么动作来表演?小鞋的声音又应该用什么声音来表演?”
4、幼儿在集体面前表演。
师:谁来表演穿大鞋(小鞋)走路时发出的声音?
(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动作来表演。)
5、教师口哼曲子,师幼共同表演。
师:“小朋友,让我们一起边听音乐边表演吧。”
(师观察幼儿的表演,灵活地抓住幼儿在表演中的闪光点。)
6、教师示范表演。
师:“小朋友都很棒,都想出了这么多的动作。老师也想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动作,想不想看?”
7、师幼交流讨论教师的表演。
师:老师的表演好吗?好在哪里,8、师幼共同表演2―3遍。
三、幼儿分组边唱边表演。
师: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表演第一段,一组表演第二段,边唱边表演。
活动延伸:
1、在自由活动时间可引导幼儿边唱歌曲边表演。
2、把穿爸爸的鞋和穿娃娃的鞋的不同感觉画出来。
第二篇:中班音乐教案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期末考核
中班韵律教案——《表情歌》
设计意图:
中班的孩子很喜欢音乐活动,他们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节奏感有所发展,且对刺激和节奏都很敏感。而这首歌曲,旋律轻快简洁,歌词贴近幼儿生活,有固定节奏音乐型。结合歌曲特点和中班的实际情况,让孩子通过边唱边做律动理解歌词内容,通过生活经验创编歌词,通过律动辅助巩固节奏音型,通过表情加深印象和乐趣,从认知、情感、能力三方面发展幼儿,让孩子感受艺术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喜欢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2、能用律动、表情表现歌曲并能边唱边做律动。
3、掌握xx|xx x节奏型,并能尝试创编新的歌词。
活动重点:在学会新歌的基础上尝试创编歌词和律动。活动难点:掌握xx|xx x节奏型。
活动准备:“小明去上学”故事PPT、《表情歌》歌曲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PPT播放“小明去上学”故事,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我们来看一下PPT上面着两组漫画“小明去上学”发生了什么事情?
幼儿:小明唱歌唱的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他就高兴得拍起手来了。幼儿:小明丢了他喜欢的笔,他伤心得哭了。
教师:对。小明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他很高兴,他就拍起手来;他丢了心爱的笔,他很难过,他就哭了起来。
二、教师有情感地带读歌词,引导幼儿熟悉歌词内容。
教师(配合手部动作和面部表情、有感情地朗读):于是小明就跟大家说了这样的话——
我高兴,我高兴,我就拍拍手(按xx x节奏拍手),看大家一起拍拍手(按xx x节奏拍手)。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期末考核
我难过,我难过,我就轻轻哭(做哭的表情——双手放在眼睛上做搽眼泪的动作、嘴的弧度向下弯),看大家一起轻轻哭(做哭的表情)。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念念小明说的话。
三、教师分句教唱,引导幼儿熟悉歌曲旋律和节奏。
教师:小明不仅说,还把这两句话唱了出来,变成了一首歌《表情歌》。教师播放歌曲《表情歌》。
教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学这首歌呀?(想)好,那老师唱一句,小朋友们也跟着唱一句。
教师一句接一句地带唱,幼儿熟悉节奏旋律后,鼓励幼儿大胆唱出来。
四、教师示范并引导幼儿按歌曲节奏边唱边做律动、表情。
教师:好,小朋友都会唱这首歌了。接下来我们一边唱一边加上动作和表情。当唱完“拍拍手”时,我们就按着这个节奏拍三下手(教师按xx x节奏示范拍手)。当唱完“轻轻哭”时,我们就一边唱一边做哭的表情(教师示范哭的表情)。那接下来我们来加上动作表情一起唱吧。预备,一二三,唱!
幼儿集体边做律动和表情边唱表情歌,教师一边用手掌给幼儿拍拍子,一边轻声和幼儿一起唱,并面对幼儿做拍手、哭的表情。
五、教师引导鼓励幼儿创编歌词并按照表情歌旋律、节奏演唱。
1、教师引导幼儿模仿《表情歌》创编歌词。
教师:小明高兴时会拍手,难过时会哭。那你们高兴、难过时会做什么呢? 2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期末考核
幼儿:我高兴时会哈哈笑,我难过时会撅嘴。
教师:那你能把你高兴、难过的表情模仿这首歌编成歌词吗?老师先给大家示范一下。
教师朗诵:我高兴,我高兴,我会哈哈笑(按xx x节奏念这三个字),看大家一起哈哈笑(按xx x节奏念这三个字)。
教师:那我难过时会撅嘴,模仿这首歌的歌词应该怎么表达? 幼儿:我难过,我难过,我就撅撅嘴,看大家一起撅撅嘴。
2、教师继续引导幼儿把创编歌词按《表情歌》的节奏旋律唱出来。
教师:那小朋友们能把这两句自己编的歌词仿照《表情歌》唱出来吗?我们一起来唱一下。
幼儿和教师集体把创编歌词按照《表情歌》的旋律节奏唱出来。
3、教师引导幼儿把自编歌曲加上笑和撅嘴的表情并演唱出来。
六、活动结束:教师引导幼儿回顾《表情歌》,加深对《表情歌》的印象。教师: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歌曲呀? 幼儿:《表情歌》。教师:你们都会唱了吗? 幼儿:老师我会唱!
教师:好,小朋友们,那你们回去唱给爸爸妈妈听好不好?(好)
第三篇:中班音乐教案
中班音乐教案
篇一:音乐《开心里个来》详细教案
开心里个来
教案背景: 本课为一首特殊的说唱歌曲,由旋律与数板相结合内容表现了现代都市的巨大变化!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把旋律与数板分块教学,然后再合二为一。并且以歌曲内容为跳板,由歌词内容联系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城市,让他们看到自己家乡的巨大变化,以激发他们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教学课题:
1、唱:《开心里个来》
2、听:说唱音乐
3、拓展:叫卖调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根据江苏民歌《吴江歌》,源自宋代民歌《几家欢乐几家愁》改编的现代民歌。歌曲中间加入一段表现城市日新月异变化的数板,表达了人们开心自豪的心情。在民歌中加入数板,增强了歌曲的现代感,是这首歌曲最大的特色,可谓是“老歌新唱”。
教学方法:欣赏法、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谈话法、体验练习法、创作法等 教学目标:
1、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开心里个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2、听不同风格的作品,感受都市生活的发展变化,赞美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3、参与采集与分享,尝试在音乐活动中表现和交流自己对城市变化的关注和对新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歌曲并能用欢快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烘托歌曲欢快气氛。
2、歌曲的数板部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谈话铺垫,激趣导入。
1、交流最近发生的开心事。
师:最近你们有什么开心的事吗?谁来给大家说说? 生:(略)
师:哦,这件事让你很开心。
师:请你 说一说,你的开心 事。
师:有没有发现老师说话有什么变化?【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交流、提问,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引导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思考、发现问题——老师的语言带节奏,同时为下面的数板教学作好充分的铺垫。】
生:老师的话带节奏了。
师:那你会说吗?
生:(略)
师:说的真好,下面,我们就来说一段带节奏的话。(出示歌曲的数板部分)
(三)数板教学:(出示数板谱)
1、第一段数板:
师:先听老师完整的将两段话念一遍。(师双响筒伴奏)
师: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习第一段话,老师念一句,请大家念一句。
师:在第一段话中间,有一段节奏比较密集,同学们在念的时候要注意字要念的比较紧密一些,听我来念,(师示范)请大家试一试。【设计意图:提醒这段话的难点之处,让学生能更注意到,以利于更好更快的解决重难点。】
师;我们完整的将第一段话有节奏的读一遍,准备。(师双响筒伴奏,师生一起念。)
2、第二段数板: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段话,老师念一句,同学们念一句。
师:下面,我们完整的将第二段话念一遍,准备。(师生一起念,双响筒伴奏)
师:好,让我们将这首歌中数板的地方来唱一下〈男女生分段演唱〉
3、完整练习数板:用声势伴奏练习数板〈加入打击乐器、变化演唱形式〉 师:那什么是数板呢,小朋友能不能根据刚刚唱的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师提示〉
〈课件展示:数板??〉
【设计意图:通过身体律动以及打击乐的加入,用手势帮助唱准一字多音,这样既轻松学会了旋律,又不显老套、死板。很好的解决歌曲中的难点,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了解数板,意在使学生能在了解数板的基础上创作数板,为下面的创作做好铺垫。】
(四)歌曲教学:
1、了解歌曲演唱顺序,并配合试唱:
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来学习带有这段数板的歌曲《开心里个来》。下面,老师来演唱歌曲的旋律部分,请同学们来念数板部分。在咱们配合之前,我们要来看一看这首歌曲的演唱顺序,(出示歌谱,教师介绍歌曲的演唱顺序)现在,咱们来试试。(播放音乐伴奏带)【设计意图:运用了师生配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歌曲的演唱顺序,感受了歌曲的情绪,并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唱第一句: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的旋律部分,你听,歌曲的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的唱出了歌名(师范唱),表达了人们很高兴的心情,我们来学习一下。(师钢琴伴奏范唱,学生跟唱)【设计意图:在教唱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第一句歌词所表达出来的心情,有利于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3、学唱第二句:
师:第二句唱出了都市的变化,你听:(师钢琴伴奏,生跟唱)
4、学习歌曲的后半部分旋律:
师:好,下面啊,请同学们继续听,下面的旋律中间有没有一样的。(师范唱)【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听辩比较中轻松的学会歌曲,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生:略
师:是的,变化真是快是一样的,这两句旋律和歌词都一样的,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师钢琴一句句教唱到结束)
5、完整演唱歌曲:
师:现在啊,让我们把这首歌曲完整的来演唱一遍,老师声音大一点,同学们可以跟着老师请轻轻的演唱。(播放录音伴奏,师大声唱,生小生唱)
6、歌曲巩固处理:
师:同学们,你们看,最后一句啊,表达了开心的心情,我们可以在最后一句休止符的时候,加一个“嘿”字,来让这首歌曲表现的更加欢快、活泼。(播放音乐伴奏,师生一起唱)【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嘿”的作用,唱出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五)课外拓展:
1、创编歌词:
师:同学们,这首歌曲唱出了学校、家乡的变化,在我们身边,这两年的变化可真大,你们能不能结合身边的变化,创作一两句歌词?先来听听老师创作的歌词:(出示老师创编的歌词)
生:(学生欣赏参考)
师:让我们将身边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数板的形式创作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创作。(师提示,可以这样开头:a看看我们的??,b想从前,看今朝??c一、二、三、四、五、六、七??)生分组展示
师:小朋友从多个角度反映了我们身边发生的变化,内容丰富。让我们再次载歌载舞,用自己创编的歌词来完整的演唱这首歌。【设计意图: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学生结合周围的生活、学习环境,通过观察、了解,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城市、学校、社区、家庭的变化。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发挥团体合作精神,体会合作的快乐。】
2、欣赏拓展:
师:同学们,《开心里个来》这首歌曲用民歌和数板相结合的形式唱出了都市的变化,除了这种音乐形式之外,在我们的生活中啊,变化还很多,听听,这是什么行当的吆喝声,你常在哪儿能听见呢?(师范唱,磨剪子来,炝菜刀)
生:略
师:(总结评价)原来,这是磨刀的人在吆喝,在一些小街小巷中间啊,人们常能听见。像这样的一些小商贩们大声吆喝他们的商品,久而久之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曲调,我们把他称为叫卖调。你还听过哪些叫卖调?(生模仿)
师:那么,叫卖调有什么特点呢(生讨论)
【设计意图: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课程基本理念指出,应注意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启发学生想象的创造效果。这一环节通过听赏,让学生了解叫卖调这一形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叫卖调”的定义、概念)师:现在,磨刀的音乐加上了流行音乐,就变成了一首流行歌曲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乐曲《磨刀老头》(播放多媒体课件)【设计意图:从上述的介绍中,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了现在都市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的巨大变化。】
师:现在,叫卖调已经被另一种音乐所代替,那就是“广告音乐”,打开电视机你就可以看到很多广告,我们现在就来听一段广告音乐。(师模仿)(听完后,请学生表演表演广告音乐)
师:广告音乐有那些优点?从叫卖调到广告音乐你感受到了什么呢?(学生讨论)篇二:童谣说唱教案
名称:礼貌歌
目标:
1、会欣赏儿歌,初步学习儿歌。
2、通过儿歌,懂得要有礼貌地与师幼互相打招呼。
准备:
1、课前帮助幼儿了解一些礼貌基本的文明礼仪知识。
2、ppt。
过程:
一、导入:(出示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图上有谁呀?(老师、小朋友)他们怎么啦?(他们打招呼)
师:他们为什么笑呢?(请小朋友说一说)师:原来幼儿园开学啦,所以笑得那么开心。
二、欣赏儿歌《礼貌歌》
师:你们喜欢上幼儿园吗?(请小朋友说一说)
师:老师也喜欢小朋友的,所以呀编了一首好听的儿歌,你们想听吗?
1、老师完整地朗诵儿歌一遍。
师:小朋友,你听到儿歌里说了些什么呀?(请小朋友说一说)
2、再次让幼儿欣赏一遍。
3、幼儿学习儿歌。(帮助幼儿矫正个别音)
4、教育幼儿要做一个听话的乖宝宝,要有礼貌。
附儿歌:
礼貌歌
小朋友呀真正好,从小就要有礼貌,看见老师行个礼,看见妈妈问声好,人人见了都夸好,都夸好!
名称:圆圆歌(童谣)
目标:
1.积极参与活动,在完整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创编童谣。2.初步了解问答歌一问一答的形式,体验问答童谣的乐趣。
准备:
《圆圆歌》大幅图片布置的场景。
过程:
1.进入《圆圆歌》图片场景,观察图片。*指导语:图片上有什么,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 2.在图片的提示下,根据教师的提问创编童谣。
*指导语:什么圆圆红彤彤?什么圆圆响咚咚?什么圆圆蹦蹦跳?什么圆圆空中飘? 3.完整念童谣,感受问答歌的独特形式,体验问答童谣的乐趣。(1)欣赏童谣,知道童谣的名称。(2)完整朗诵童谣《圆圆歌》。
(3)运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朗诵童谣,体验问答童谣的乐趣。4.扩展想象,激发创编童谣的愿望。
指导语:还有哪些东西是圆圆的呢? 资料链接:
圆圆歌 什么圆圆红彤彤?太阳圆圆红彤彤。什么圆圆响咚咚?小鼓圆圆响咚咚。什么圆圃蹦蹦跳?皮球圆圆蹦蹦跳。什么圆圆空中飘?气球圆圆空中飘。
名称:有趣的对对歌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民间歌节热闹、欢畅的场景,进一步了解民间对歌的歌唱形式。
2.积极调动幼儿的多种已有经验,让他们尝试在原有歌曲的内容上进行创编。
3.引导幼儿小组合作参与歌会,体验对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对歌片段(VCD),各种花朵图片,每组一幅图谱,胶水、绣球若干。经验准备:幼儿具有多种相关经验。
活动过程
1.欣赏《对歌》片段,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非常好看的影片,是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壮族进行对歌比赛的场面的,请你们认真看,然后来回答我的问题。”
幼儿欣赏对歌片段,了解对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特色,并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演唱方法。师:“电影里都有谁在唱歌?”
幼:“哥哥、姐姐。”
师:“他们是怎么唱歌的?”
幼:“哥哥先唱,姐姐后唱的。”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他们唱歌的时候,一开始都唱了一个什么字?”
幼:“哎——”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我们才会用到?哎?这个字?”
幼:“喊人的时候。”
师:“大哥哥在喊谁?为什么要喊?”(幼儿自由讨论)
师:(小结)“这种有问有答的唱歌方法叫对歌,你们看到电影里的大姐姐叫刘三姐,她是壮族最有名的对歌能手,不管什么样的问题,她都能用歌声来回答。”
分析:幼儿的思维被教师有层次的提问所激活,尤其是教师最后的一个疑问,使幼儿对接下来的活动充满期待,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从幼儿投入的表情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幼儿对活动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尝试将童谣《圆圆歌》和旋律进行匹配并演唱(1)教师出示图谱,让幼儿观察图谱上的内容。
师:“图上有什么?”
幼:“云彩,太阳、小脚丫、皮球。”
师:“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幼:“想到了拍球和跳舞,它有点像我们以前学过的《圆圆歌》。”(2)教师讲解图谱含义,让幼儿看着图谱拍手朗诵《圆圆歌》。师;“这种有问有答的儿歌特别适合用对歌的方法来唱,现在老师来唱一遍,你们听听老师唱的和图谱上的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幼儿听得很认真,教师刚一唱完,许多幼儿就说出了老师多唱了一句“了了啰”)
(3)教师肯定幼儿的观察和聆听能力,将代表“了了啰”的图片贴在图谱上,带领幼儿尝试用对歌的曲调将《圆圆歌》唱出来。(4)师生以两种形式演唱歌曲《圆圆歌》。
首先是师生对唱:教师挑战幼儿,激发幼儿的兴趣。
其次是男女对唱:比一比看谁唱得好。3.幼儿集体创编歌曲内容(1)教师于引导幼儿集体创编歌曲
师:“除了《圆圆歌》可以用来编对歌以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来编对歌呢?” 幼:“水果、蔬菜、动物、交通工具……”(2)指导幼儿自由创编,并用对歌的形式演唱出来
幼:“谁的耳朵长又长?了了啰”
幼(集体对):“兔子的耳朵长又长,了了啰。”
幼:“什么结果黄灿灿?了了啰。”
幼(集体对):“香蕉(梨子)结果黄灿灿,了了啰。”
(教师先编第一句,后面三句由小朋友来编)(3)教师与幼儿一起编完整的对歌
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要编的主题后,教师编第一句,后三句由幼儿创编,教师将内容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师:“哎一,什么结果一串串?了了啰。”
“什么结果像小船?了了啰。”
“什么结果满身毛?了了啰。”
“什么结果技鱼鳞?了了啰。”、“哎——,葡萄结果一串串,了了啰。”
“香蕉结果像小船,了了啰。”
“桃子结果满身毛,了了啰。”
“菠萝结果披鱼鳞,了了啰。”
(4)幼儿一起唱自己仿编的对歌,感受成功的喜悦
名称:国旗国旗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会带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2、帮助幼儿理解儿歌的基本内容。
3、激发幼儿热爱国旗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国旗一面(可以自制)。
2、有关升国旗的图片。
3、音乐《国旗红红的哩》录音磁带、录音机。
4、根据儿歌内容自制简易图片:国旗、金色的星、天空和小朋友。
5、红色蜡光纸,筷子。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将国旗挂在教室选定的墙面上。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认识它吗?”
教师:“这是我们国家的国旗。”
2、请幼儿说一说国旗的样子。
教师:“国旗是什么样子的呢?谁来告诉我?”
(引导幼儿会用“那是……”“这是……”句式互相提问和回答。)
(二)展开部分。
1、教师引导幼儿一起观察国旗,看看国旗有哪些特征。
教师:“国旗又叫五星红旗,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注意从图形以及图形颜色等方面引导。)
2、感受儿歌,学习儿歌。教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美丽的国旗,老师想起了一首好听的儿歌,你们想学吗?”
教师富有表情地朗诵儿歌并适当配上动作。
(内容展开速度要慢,动作要形象化。)
3、请幼儿继续感受儿歌,并理解其内容。
教师:“儿歌的名字叫什么?”“什么红红的?什么黄黄的?”“升到哪里高高的?谁的心中甜甜的?”
(幼儿回答后,教师要总结并完善句式结构和内容。)
(三)结束部分。
篇三:中班音乐教案:音乐猜谜歌
一、设计意图:
平时,我们经常开展猜谜活动,幼儿对猜谜游戏很感兴趣。如何巧妙地将猜谜和歌曲融为一体,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思考中,我很自然地想到动物猜谜的音乐活动,于是我就选择并设计了本活动——动物猜谜歌。它既能丰富幼儿说唱、问答歌曲的知识,又能从中体验到语言艺术的精妙。
二、活动目标:
1、感受说唱歌曲的新颖有趣,学习有节奏地念象声词。
2、尝试用|××|×××|的节奏仿编谜语,体验自由创编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发挥创造性。
三、活动准备:
1、儿熟悉谜语的游戏
2、动物的图片若干、节奏谱、磁带、录音机、电子琴
3、环境创设“森林动物王国”
四、活动过程:
(一)玩猜谜游戏
教师与幼儿伴随音乐走进“森林”边猜动物谜语,并找出谜底(小动物娃娃)从而体验到猜谜游戏的乐趣。
(二)练习节奏谜语
1、幼儿边拍节奏边说谜语,巩固已学谜语
2、教师启发幼儿听音乐节奏自己练习已学节奏谜语。
例:
× ×| ×× ×| × ×| ×× ×|
脑
袋 圆圆的,耳
朵 大大的 × ×| ×× ×| × ×| ×× ×|
鼻
子 长长的,身
体 胖胖的(三)分小组仿编动物猜谜歌
1、教师引导幼儿按节奏,编出谜词。要求编出动物特征,不能编动物名称。
2、将幼儿仿编的谜词配上音乐练习,边拍节奏边唱谜语。
(四 对唱游戏
1、集体对唱:教师唱出自编的谜语,幼儿唱出谜底
2、小组对唱:一组幼儿唱出自编的谜语,其他组幼儿唱出谜底
(五)活动延伸:设置一个区域,让幼儿将自编的谜语用图或符号画出来。
五、活动反思:
活动题材新颖,节奏感强,将谜语和歌曲巧妙地融合。你问我答的游戏形式,幼儿十分感兴趣,积极地参与活动。活动中幼儿自编谜语,有效地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若将民间游戏纳入活动(如:以猜拳的游戏形式边问边答),更能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持续参加活动的热情。
六、活动评析:
活动选自福建省新编教材,此活动将民间游戏——猜谜和音乐说唱形式融为一体,既传承了旧的活动形式,又保持了趣味性,有效地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教师与幼儿共同创设“森林动物王国”的活动环境,当幼儿随着美妙的音乐融入其中时,激发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在活动中,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以说、唱、问、答的方式与教师、小伙伴一同游戏,依据已掌握的节奏,模仿或自由地表演小动物。这对教师也提出了要求,本活动是第二课时,如果教师对幼儿提出的即兴创编谜语进行扩展,也可将主题扩展至其他类别,如:人物、植物、水果等,对拓宽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会更理想。
第四篇:中班音乐教案
有关中班音乐教案三篇
中班音乐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亲亲我,抱抱我》是一首充满温情的三拍子曲子,歌曲中问答的形式俏皮愉悦又形象,适合中班幼儿学唱。
在贯彻学习《指南》实践中,如何让幼儿在歌唱活动中处于乐此不疲、流连忘返的“游戏状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好胜心、爱美之心,享受歌唱活动的乐趣,是我在歌唱活动设计与组织过程中一直思考的。本活动结合歌曲的`特点,巧妙设计“捉迷藏”的游戏情景,让孩子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会歌曲,感受快乐和友爱。同时,活动自始至终关注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孩子的学习品质。
教学目标:
1、理解歌词,学唱歌曲,初步用接唱的形式表现歌曲。
2、体验歌唱活动的快乐。
3、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4、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准备:
手偶两个,布一块,泡沫垫子
教学过程:
1、导入——出示木偶问好
理解感受歌曲
2、范唱两遍。
——在玩什么游戏,谁藏起来了?——喜羊羊出来是怎样说的?
进一步感受歌曲旋律结构和歌词。请幼儿用当喜洋洋——学唱“爱呀、抱抱、亲亲”。然后提问:唱那一句的时候,喜洋洋和小松鼠是在一起了?
3、变换角色感受。老师提出想当喜洋洋躲起来,请幼儿来当小松鼠,提问:小松鼠第一句是怎么问的?
学唱歌曲,尝试用接唱的形式表现歌曲。
4、根据孩子的意愿,分角色,尝试第一次接唱。
5、师生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教师先示范,引导幼儿观察老师是什么时候找朋友的(最后一句)。最后一句找朋友,找到的朋友和老师一起找,反复3—4。
6、生生玩捉迷藏的游戏,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分工,部分小朋友躲在布后面,找的小朋友在地垫上,反复2次左右。
(扩展练习)和客人老师合作表演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选材很好,幼儿对这首歌曲很喜欢。并且在演唱时,都能加上自己创编的动作。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准备图谱时,可以直接就使用图片,简谱不用加上。在打击乐器的使用时,有的幼儿还不知道节奏,在这里时应该再更加的强调一下。并且上课时要更加的关注全体小朋友。
中班音乐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旋律,感受乐曲的欢快情绪。并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2、用拍手动作表现节奏型。
3、学习看图谱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活动准备:
小熊和娃娃各一个人手一件打击乐器
三、活动重点:
学习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并乐意参加表演。
活动难点:
学习看图谱进行打击乐器演奏,并学习分组表演。
活动过程:
一、在《小松树》的乐曲下进入教室。
二、复习歌曲《买菜》
①齐唱
三、熟悉《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乐曲旋律,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
①介绍乐曲名称
②听音乐
③随音乐合拍地拍手
四、掌握节奏型。[幼儿园教案]
①洋娃娃与小熊按节奏型跳舞:“洋娃娃和小熊看到小朋友唱的这么开心,忍不住跳起来了。他们怎么跳的呢?”
②幼儿拍手为他们伴奏,拍出相应的节奏型。
五、看指挥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①将全体幼儿分成两组,教师指挥幼儿一句一句轮流演奏。
②将全体幼儿分成四组,各组乐器看指挥先后进入,使音量渐增大。
六、在乐曲伴奏下,有序地摆放乐器走出教室。
中班音乐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熟悉歌词,有兴趣地学唱歌曲。
2、让幼儿知道春天来了,小树会在春天里慢慢长大。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
师:看一看,春娃娃来了,它把谁带来了呢?(出示小种子的图片)
幼:是一颗小种子。
师:春娃娃把小种子埋在了大地妈妈的肚皮里,你们猜一猜,小种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种子变成什么样子?
2、观赏音乐动画。
(1)小种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它长大后变成了什么呀?
(2)小种子慢慢变成了小树苗,也为我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名字叫《小树苗》。
二、学唱歌曲(在游戏中熟悉歌曲的旋律,学唱歌曲)
1、感受、熟悉旋律: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树苗是怎样长大的呢?小耳朵认真听一听儿歌里是怎么唱的。
师:我们每个宝宝也是一颗小小的种子,到了春天,也会慢慢长大,变成一颗小树苗。(引导幼儿模仿小种子变成小树苗的动作,更好得引导幼儿理解歌曲内容)
师:哇!小树苗们都长大啦!我们来一起学习唱小树苗的歌曲,就能长得更棒了!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来学唱歌曲,一边唱一边做动作。)
三、音乐游戏。
师:春天的小种子们都要开始发芽变成小树苗了,宝宝们也要和小树苗一样成长,现在让我们一边唱歌一边长大吧。
播放音乐,带领幼儿在空地上做蹲下、跳跃、抬手、旋转等动作,模仿小种子发芽的姿态。
第五篇:中班音乐教案
阳光幼儿园二○一六学年第一学期中班音乐教案
《小马变奏曲》
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中诙谐、愉快的气氛。2.学唱歌曲,尝试用不同的速度表现歌曲的诙谐意味。3.初步学唱歌曲,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活动准备: 1.音乐磁带 2.小马的图片 3.图谱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活动
1.师:你们看谁来了呀?小马要和我们讲他和爸爸妈妈的故事,你们知道是什么样的故事吗?
2.师:我们先来听听小马和爸爸的故事。
二、理解歌曲第一段内容,学习演唱
1.倾听第一段歌曲,教师根据歌词内容演示小马图片,表现小马跑和摔跤的情节。
2.师:小马跟着爸爸出去玩的时候怎么啦?它为什么会摔跤?(当幼儿说出歌词内容后,教师用歌唱的方式来加以回应。)
3.师:在歌曲里面唱了很多“包古里包古里”,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再来听一听吧。
4.结合图谱再次倾听第一段歌曲录音。
师:“包古里包古里”像不像小马跑来跑去的脚步声呀?我们一起来学学小马“包古里包古里”跑起来的样子,好吗?(教师引导幼儿边学小马跑边说“包古里包古里”,感受歌曲的诙谐。)
5.教师带领幼儿唱第一段歌词,前半部分教师唱,“包古里„„摔一跤”处由幼儿接唱。
三、理解歌曲第二段内容,学习演唱
1.师:我们再来听听小马跟着妈妈干什么了?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哪?一起来听一听吧!
2.倾听第二段歌曲。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谱,帮助幼儿理解歌词。
(1)师:小马为什么要跟妈妈出去?它经过了哪些地方?吃到青草了吗?(2)师:谁愿意来学一学小马“包古里包古里”吃草的样子?
(3)师:小马吃饱了心情怎么样?(引导幼儿表演小马吃草时快乐的样子,并说“包古里包古里吃个饱”,进一步感受歌曲诙谐和愉快的氛围。)
4.教师带领幼儿唱第二段歌词,前半部分教师唱,“包古里„„吃个饱”处由幼儿接唱。
四、完整学唱歌曲,尝试表现歌曲 1.结合图谱,引导幼儿完整学唱歌曲。
2.师:(教师范唱歌曲,第一段稍快,第二段稍慢。)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唱的时候有快有慢吗?(小马和爸爸一起玩耍时,跑得快,摔跤了,要唱得快;小马和妈妈一起走,肚子饿走不动,要唱的慢;小马吃饱了,又要唱得快。)3.教师现场在图谱上画出速度变化的符号,表示唱得快,表示唱的慢。4.师:我们一起来,注意第一段稍快,第二段稍慢。
5.教师用生动的面部表情引导幼儿在演唱时表现出歌曲诙谐愉快的情感意蕴,在“包古里„„摔一跤”和“包古里„„吃个饱”处边唱边做动作,增加趣味性。
萧山区新塘阳光幼儿园 傅静
2016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