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孟宪云教育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杨庄社区学校
孟宪云
我们学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已有两年的时间了,想想这两年来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整体上讲:课堂面貌比起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的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一些活力,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厚,他们的参与度几乎达到 90%。尽管如此,从中也有一些让我感到迷茫和困惑,从这几个月的课改教学实践中来看,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任务单的设置
原来的预习单项目设置很详尽,内容很丰富,无疑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学生搞不清重点。运用任务单以来我又犯了老毛病,设置太详细,学生对于任务单是叫苦连天。后来我仔细思考,全面把握课文,把大多数学生都能简单理解的问题尽量少出现,让学生把重点放在比较难理解的问题上,比如说我教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我重点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长城》中重点理解文中是如何写长城的高大坚固。《去年的树》这篇童话故事中鸟儿与其它事物的对话体现了鸟儿怎样的心理活动。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任务减轻了,也使得课堂更顺利,学生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二、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的开展很不容易,但是经过我和学生的实践、研究倒也开展的很好,但是小组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好坏决定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基本素质的提高,要想公平合理的评价确实很难。一开始我按成绩的高低,上课回答问题积极与否来给学生评分,结果让我很苦恼,优等生几乎把分都得了,他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可是学困生怎么办?尤其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上课几乎不参与这些活动,他们不但没了积极性,甚至还遭到同组人员的职责批评,我所期望的效果适得其反。通过这些我明白了,学优生与学困生所需要的尺度是不一样的,虽然说起来容易,可是一直苦于无法实施。
后来学习了《积分评价法促进互帮互助的团队建设》这篇文章后,又为我的课堂指明了新的方向。这篇文章给了我们明确的方法,那就是基础分的指定,三次考试成绩的平均分作为学生的基础分,这样的基础分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而且都是适合学生自身的。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基础分也不断的改变,这样优等生更进一步,也能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这样老师对于学生是否努力了也一目了然。文中对学生的评分利用了基础分的“提高分”,教师可以根据提高分的分值来对学生个别谈话、个别指导或鼓励,最终能使他们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以上之谈就是我这段时间以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新的体会和困惑,虽然还没能够达到课堂教学改革真正的“改”,但这也是为了日后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第二篇:魏书生 学习心得体会 孟宪东
班级管理精细化
----学习魏书生的一点启示
(孟宪东)
2013-9-14 魏书生老师是当代教育名家,他所取得的特色教育的秘诀就是用心做教育。他的忘我精神,他的教育志向,他的教育思想,其实就是心里有学生。所以他能献身教育事业,最终把所有的学生都教好。
魏书生的班级管理精细化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种管理方法使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自己在这个班集体中的重要位置,在岗位上体验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也塑造了一个个富有极强凝聚力的优秀团队。其精心细致,周密的程度真是令人佩服。而真正要实现班级管理精细化最需要的就是坚持。魏书生管理班级一直坚持“以法治班”,全班同学根据本班实际制订了一系列的班规班法,然后在监督检查系统的保证下,说了算,订了干,一不做,二不休,坚定不移地执行贯彻。
魏书生的班规班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空间为序的,有常务班长职责,值周班长职责,值日班长职责,科代表职责,备品承包责任制等。制定的原则是: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另一类是以时间为序的,有一日常规,一周常规,每月常规,学期常规,学年常规。制定的原则是: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魏书生的监督检查系统很是严密,自检之外,有互检、班干检查、班集体检查、教师抽查、同时还有相应的处理措施,十分有序,十分规范。在如此制约手段的作用下,学生怎能不养成严谨的学习、生活习惯呢? 魏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面向集体又不能忽视个别教育工作,他做个别教育工作的点子是极多的,大有随手拈来之意。班级日报、特色周、自我激励、奇特的惩罚方式都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人格。尤其是他的“惩罚”艺术让我们很受启发。学生犯了错误,处理的方法就有写心理病历、唱歌、写说明书、做好事等多种。每周进行的选举,产生“闲话能手”、“逃避劳动能手”、“心胸狭窄能手”、“最关心班级的人”、“做好事最多的人”、“本周进步最大的人”等等,这样既选先进也选后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效果明显。他把批评变成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他把惩罚变成一种刻骨铭心的自我解剖和自我教育,看来,这种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能够真正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能够真正帮助学生走出误区。而这些富有创意的教育方法是出自于老师对学生们的“真爱”。高效率的班级管理,是魏书生教学成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而个别教育工作中,魏书生最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吕叔湘老先生说:“魏书生想的是全体学生,要把所有的学生教好才甘心,有一个学生没有教好心里也不安。”为了转化后进生,魏书生一直要求全校专任教师和兼课的校长主任们,都要和一位学习困难的后进学生交朋友,建立“互助组”。他跟老师们讲:“咱们不要埋怨学生难教,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就像医生埋怨患者难治一样。医生埋怨患者得的病太重,就不给治了,那他的医疗水平不会高。医生的医疗水平是在治疗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提高的。教师的教育水平也是在把难教的学生教好的过程中提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后进学生帮助了咱们,帮咱提高了教育水平。当然,咱们也帮助后进学生提高了自我教育的能力,所以咱们这个组织叫„互助组‟”。多么朴实的言词,多么深刻的内蕴啊!这不是我们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的最好指南么!
通过对魏书生老师的学习,仿佛自己又走进了学生时代,充满了孜孜以求的激情,仿佛打了一剂强心剂,开启了自身向上不断攀登的动力。自己要边学、边思,不浅尝辄止,不固步自封,勇于探索,学有所获!通过学习,对魏书生老师管理的理解就是一靠民主,二靠科学。他说:“普通学生能做的班委不做;班委能做的班长不做;班长能做的班主任不做。”这样分工到位,责任到人,各司其职,使身兼两个班班主任的魏书生竟发出轻松无事可做的感慨!多令人羡慕啊。这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理想中的班主任角色。魏书生老师站在时代的高度,大胆改革,探索出一条基本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育人之路。他的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最主要的表现在科学的方法、民主的观念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魏书生老先生对班级的描述是这样的:
班级像一座长长的桥,通过它,人们跨向理想的彼岸。
班级像一条挺长的船,乘着它,人们越过江河湖海,奔向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高山、平原、乡村、城镇。
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互相鼓舞......这是魏书生老师对班级的描述,也是魏老师实际教学的心灵感悟!
让我们共同去感悟、去反思,让我们把对学生的爱化作能够带给学生们快乐成长的智慧,让更多的孩子们能够在我们的教育中,洒下更加自信、更加灿烂的笑声,迈出更加坚实、自信的脚步,真正体验到成长的充实、快乐与收获。
第三篇:学习孟宪锋
学习孟宪锋,立足本职做贡献
读完了《新时代的道德楷模—孟宪锋》一书,我的感触很深,我深深地被孟宪锋的先进事迹所吸引,更被他那崇高的精神所打动。他时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谓;他退伍不褪色,换岗不移志,他是新时代共和国军人的楷模。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以最朴实的方式,在最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充分体现崇
高的人生价值。在通州能够涌现出这样的先进人物,我感到十分自豪,他就是我身边的“活雷锋”,是我永远都学习的楷模。孟宪锋曾经是一名军人,而且是一个一等功臣。他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无私地献给了祖国。他无疑是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里培养出来的栋梁之材。从小受家庭熏陶,学校教育,家乡培养,立志要做雷锋式的好战士的孟宪锋,如愿加入人民军队的行列。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孟宪锋掀开了他人生崭新的一页。在八年的军旅生涯中,他精心钻研,刻苦训练,努力学习军事知识,不久就成为训练标兵,是有名的“神炮手”,出色完成了近百次迎外表演任务。他默默奉献,关心战友胜过关心自己,对待战友胜过亲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帮助别人为自己最大的快乐,用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了雷锋精神。
在1976年的抗震救灾中,面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孟宪锋充分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拚搏的精神,奋不顾身,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双手扒流血了,继续扒;由于过度疲劳累晕了,醒来继续干。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场与大自然搏斗的特殊战争,孟宪锋他们打赢了,但他们的心情确是相当沉重。
孟宪锋在军营的大熔炉里百炼成钢,他没有被提干,也没有被选为志愿兵留队,八年后,他服从组织安排光荣退伍了。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一等功臣,孟宪锋退伍回乡后,组织没有给他安排工作,他没有因此沉沦,更没有失去信仰。“我当兵是为尽义务,组织给我记功是给我的荣誉,不是安排工作的资本”,孟宪锋是这样对妻子说的。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孟宪锋先在村办企业当工人,但是,不久企业倒闭了;在乡镇皮鞋厂当设计员,皮鞋厂转制了;又去了食品厂,食品厂解散了;给个体户推销面包……最后,当了一名修鞋匠。孟宪锋面对生活的压力,面对人生一个又一个困境,一次又一次挫折,他没有被击垮,他和命运做着顽强的抗争。
孟宪锋是一块金子,无论放到哪里都会闪闪发光。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在哪里,他都以帮助别人为自己最大的快乐,以别人的快乐为自己最大的幸福,热心照顾非亲非故的杨义昆老人,一直到老人离开人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孟宪锋,这位新时代的道德楷模,他用自己实际行动实践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通过孟宪锋的光辉足迹,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真正价值不是得到多少,而是为社会奉献了多少。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孟宪锋就是这样做的。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有些同志贪图享乐,把个人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甚至被金钱和权势俘虏。他们会说孟宪锋是个“傻子”。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文明相对滞后,太需要孟宪锋式的先进模范人物了。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人活着究竟为什么?如果是为了个人而活着,那他是多么的渺小;如果是为了别人,为了全社会的人活的更好,那他是多么高尚,他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我想我们要叫响学习孟宪锋的口号,更重要的是要做出学习孟宪锋的实际行动,无论在什么样工作岗位,在多么艰苦的工作环境中,都要以孟宪峰为榜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在困难和逆境中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在本职岗位上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第四篇:教育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在学校的教学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当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教师要充分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孩子,俯下身子看孩子的生活,平等参与孩子的研究。——题记
通过自学,我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相信自己是有所收获的。这本书集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们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
教师的课程观不能停留在“课程即教材”这一层面上,课程也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不再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文本形态,课程也是师生在教学中共同创制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课程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正如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所说,课程本质上是一种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探究、创新的精神。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一个艺术品。其次,课程是开放的、民主的 科学的。所谓开放,是指课程的开发要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共同参与;课程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不断趋向完善;课程的设计要为孩子个性的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所谓民主,就是课程决策、课程编制的过程应该是对话式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也应该是师生交互并生成意义的过程。所谓科学,是指课程是孩子的课程,课程必须回归孩子世界、适应不同孩子的发展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获得成功感。
教师要充分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孩子,俯下身子看孩子的生活,平等参与孩子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孩子,孩子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的难以驾驭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那么,怎样调动孩子的“思维参与”呢?专家认为,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孩子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孩子处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手给孩子,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让孩子充分思考,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孩子说。这样,孩子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总之,在学校的教学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当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孩子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第五篇:教育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传统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革命,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明显特点。新课程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由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增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增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增进学生有特点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毕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构成,增进学生的可延续发展。回顾我们所走过的历程,其中有艰辛也有欣慰,有苦涩也有甘甜,有挫折也有进步,使我们对新的课程改革有了更加深入的熟悉,也使我们有了全新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师角色,从前台向后台定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首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的角色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同等中的首席。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舞台,而是师生交换、互动的天地。教学不是为了控制学生,而是为了增进学生发展。因此,教师首先应当正确定位,从讲台走向学生,以寻求进,以学论教,以学定教。将课堂教学的视野集中到学生身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天生为课堂的主人。师进则生退,师退则生进。教师在课堂为学生学习腾出的空间有多大,学生发展的余地就有多大。例如在《桂林山水》一课中,教师剪辑了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录相,让学生在课堂里朗诵,制作一个简易版的现场MTV。学生情绪高涨,自排自编,分工合作。而教师则在旁充当助手。
二、师生交往,从学说向对话发展现代心理学以为:儿童在自由安闲的时候,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惟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反之则思路阻塞、反应缓慢、心灵封闭、无创造性可言。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布满豪情与活力,有待于点燃的火把。因此,课堂改变教师的话语霸权,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同等的教育环境显得尤其重要。通过交往,重建***、民主、同等的师生对话,开放学生的心态,凸现学生的主体、张显学生的个性、解放学生的创造性。改变以往教得辛劳,学得痛苦,结果还是不满意的现状。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同一,这类同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进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进程。例如,在教《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先让学生随着小导游边看录相边听解说,到金华的双龙洞去走一趟。接着让学生按用文章中的一句话说说金华的双龙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然后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的大多数题目集中在双龙洞有哪些特点这一关键题目,捉住了这个题目,也就解决了文章的重点。这节课的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了新奇独特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质疑、解答的爱好。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因此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