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试卷及答案(精选)

时间:2019-05-11 20:3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试卷及答案(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试卷及答案(精选)》。

第一篇: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试卷及答案(精选)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试卷及答案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3分)A、跳踉 liáng 自诩给cì ..xǔ 警惕.tì 赐.B、嗥叫háo 牛仔..zǎi 滑稽.jì 头衔.xián C、赫然hâ 够呛下bì 撬去qiào ..qiàng 陛..D、膺惩yīng 弥漫mí 称职chân 区寄ōu ....

2、下列词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在方格内改正。(4分)

横行无际

不屑一顾 昂首阔步 凶神恶煞按捺不住 奄奄一息 如怨如诉

万籁具寂殚智竭力

无以复加 下流无耻

喜笑颜开 赅人听闻 随声附和 钦差大臣 不可救药

3、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欠妥的一组是()(3分)A、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姑妄从之:姑且按照他的办法来做。B、贼易之。.易:容易。

C、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D、把全世界的地下宝藏都指点给他。..指点:指出来使人知道。

4、对作家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最后一片叶子》作者欧·亨利英国小说家。B、《渔夫的故事》选自《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族故事集。

C、《农夫和蛇》选自《伊索寓言》相传为希腊被释的奴隶伊索所作。D、《童区寄传》的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5、下面是对散曲《天净沙·秋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无思乡之情。

6、默写填空。(5分)

①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___。

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_______________。③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岁岁重阳。

⑤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

7、我国古典名著中有许多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请写出其中一位及相关故事名称。(示例中所给人物不可再用)(3分)示例:

书名:《三国演义》 人物:诸葛亮 故事:草船借箭 书名: 人物: 故事:

8、参加下列综合性学习活动。学校举办“推广普通话活动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这项活动。(4分)

(1)请你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2)你认为在活动周中应开展哪些语文活动?请列举三项。

(3)就学校如何推广普通话问题,请你向校长提出一条富有创意的建议。

(4)一个时期以来,广播电视上方言节目频频出现。校报记者请你结合此现象谈谈对推广普通话的看法。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9-12题。(14分)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日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9、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4分)①布囊其口。.囊: ②恐栗,为儿恒状。.栗: ③郎诚见完与恩。.诚:

④吏护还之乡。.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4分)①力上下,得绝。

②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11、文章是如何体现区寄胆识过人、智勇双全的?(3分)

12、结尾一段对表现区寄有什么作用?(3分)

(二)阅读下列课内现代文语段,完成13-17题。(15分)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3、以上文字主要写了玩耍和________两种情景,其中都写到气氛,最能体现各自气氛特点的词语是_______和_______。(3分)

14、下面四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是()(3分)

A、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B、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C、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D、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5、有人对“低下去,静下去”这六个字,加了圆点,并且从不同角度加以批注,其中最合理的一句是()(3分)

A、不写成“静下去,低下去”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记叙合理,符合声音的变化实际。

B、不写成“低了,静了”,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体察入微,呈现声音的变化动态。

C、不写成“不明显,听不清”,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照顾周到,表明并非被先生的读书声压低、吞没。

D、不写成“放小,变静”,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用词讲究,暗示并非被先生的读书声吸引而放小音量或停止读书。

16、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而先生读的文字加了标点符号,这是因为()(3分)A、学生读的文字是间接引用,而先生读的文字是直接引用。B、学生读得快,先生读得慢。

C、学生是放开喉咙读,先生是大声朗读。D、学生没读懂,先生读得懂。

17、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上文对先生进行了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B、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C、“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句话表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心领神会。

D、段末“拗”字生动描写了先生读书无限陶醉的神态。

(三)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3分)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①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20人,应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

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我们的观众有的是驱车200多公里赶来的,有的是被人用轮椅推进剧场的。有的一来使当起了“义工”,贴戏报、打水扫地、搬运道具,看到什么活儿都抢着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时间,乡音乡韵一片,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场面十分感人。

③对台北的河南老乡来说,他们来看家乡戏,主要是来找家乡情的。一位叫贾文斌的老人,在头一天看戏时,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他颤巍巍地说:“我一听到这梆子敲、板胡响就想回家„„”80岁的老人说着说着就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一位麻老先生对我们说:“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台北河南同乡会的乔律师说:“我是喝黄河水长大的,生是河南人,死是河南鬼„„”他们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黯然的神情,那铿锵的声音,不正是深沉的思乡情愫的袒露吗?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哪!

④舞台上,一出《卖苗郎》、几句《寻儿记》就使台下看戏的老乡们大哭失声几回。是想起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的父母?是想起了年轻时手拉手陌上采桑的结发妻子?还是想起了当年挥洒“十八相送”的情景?数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

⑤屋外的雨还在无休无止地下着,下雨的天气给人带来惆怅。雨如信使,传达着一种情思,创造着一种怆然悲凉的气氛。我们归来时,老乡们冒雨赶来送行。车开了,透过雨幕,我只看到了使劲挥动的手,却无法看清他们脸上流的是雨还是泪„„我在心里向老乡呼唤:回家看看吧!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晚辈们会采下让您尝鲜;秋后,房前屋后,坡上路边,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会摘下送您手边。再听几回地道的家乡戏吧,原汤原水原汁原味„„

⑥雨,台北的雨,不停不歇,下着,下着„„

18、题目是“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文中也多次写到雨,对此,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台北冬季确实多雨。

B、密密的雨丝和绵绵的乡情有相通之处。

C、融情于景,把浓浓的乡情融人对雨的描写之中,形象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D、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与《荔枝蜜》一课写法相同。

19、第③段中“紧紧”、“抓”、“久久”和“颤巍巍”四个词语,表现了贾文斌老人怎样的感情?(3分)

20、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与前文哪句话相呼应?找出来写在下面。(3分)

21、文中“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肥嘟嘟”等语句,十分通俗、口语化,而且富有地方特色。从文中再找出一例,写在下面。(4分)

三、写作(50分)

22、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1)请以《我二十年后某一天的日记》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2)“人间自有真情在,爱心暖如三春晖”。在我们的生活里,有着父子之爱、母女亲情,也常见邻里间和睦相处,亲友间真诚相待,同学间友谊真挚,师生间情感依依„„请截取你熟悉的一段生活,以“真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

1、B 点拨:“稽”音应该为“jī”。

2、忌 俱 嬉 骇

3、B 点拨:“易”的意思应该为“轻视”。

4、A 点拨:欧·亨利是美国小说家。

5、D

6、①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将军白发征夫泪 ③便引诗情到碧霄 ④人生易老天难老 ⑤不尽长江滚滚来

7、如:《西游记》孙悟空 三打白骨精。

8、(1)[答案示例]普通话是我们沟通的桥梁。

(2)[答案示例]演讲、辩论会、朗诵会、故事会、对口词等。

(3)[答案示例] 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化手段施以正面影响。②把普通话纳入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

(4)[答案示例]①推广普通话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地方文化和地方传统的问题。②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要消灭方言,但也不宜任意扩大方言的影响。③普通话虽作为正式交流用语,但不必在任何地方都使用普通话,那样不现实。④推广普通话应考虑我国的实际,不能一刀切,不能操之过急。

点拨:第(1)小题应明确活动的意义、宗旨、特点等,只要涉及其中一个方面即可。第(2)小题符合背景要求,具有语文活动的特点,能举出三项活动即可。第(3)小题只要能给学校提出符合要求的建议,且有一定的创意即可。第(4)小题只要能就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及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推广普通话的方法等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问题谈出自己的见解,不违背国家语言文字法,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理解

(一)9、①囊:口袋,这里作动词。②栗:通“慄”,发抖。③诚:果真,表示假设。④之:往。

10、①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

②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

11、文章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他的品质,如伪儿啼哭、以缚背刃、以利诱贼、疮手勿惮、哭叫报官等。

12、结尾通过劫缚者不敢过其门的侧面描写,烘托区寄精神的震撼力量。

(二)13、读书 静悄悄 人声鼎沸(或放开喉咙)

14、B

15、A

16、D

17、C

(三)18、D

19、盼到亲人来临,内心十分激动、喜悦。20、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

21、黄澄澄红丢丢。

点拨:回答“原汤原水原汁原味”亦可。

三、写作

22、略

第二篇: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模拟试卷(二)

七年级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二)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3分)A、跳踉. liáng自诩.xǔ警惕.tì赐.给cì B、嗥.叫háo牛仔.zǎi滑稽.jì头衔.xián C、赫.然hâ够呛.qiàng陛.下bì撬.去qiào D、膺.惩yīng弥.漫mí称.职chân区.

寄ōu

2、下列词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在方格内改正。(4分)

横行无际不屑一顾 昂首阔步凶神恶煞按捺不住奄奄一息 如怨如诉万籁具寂殚智竭力无以复加 下流无耻喜笑颜开赅人听闻随声附和钦差大臣不可救药

3、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欠妥的一组是()(3分)A、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姑妄从之:姑且按照他的办法来做。B、贼易.之。易:容易。

C、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D、把全世界的地下宝藏都指点..

给他。指点:指出来使人知道。

4、对作家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最后一片叶子》作者欧·亨利英国小说家。B、《渔夫的故事》选自《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族故事集。

C、《农夫和蛇》选自《伊索寓言》相传为希腊被释的奴隶伊索所作。D、《童区寄传》的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5、下面是对散曲《天净沙·秋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无思乡之情。

6、默写填空。(5分)

①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___。

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_______________。③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岁岁重阳。

⑤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

7、我国古典名著中有许多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请写出其中一位及相关故事名称。(示例中所给人物不可再用)(3分)示例:

书名:《三国演义》人物:诸葛亮故事:草船借箭 书名: 人物: 故事:

8、参加下列综合性学习活动。学校举办“推广普通话活动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这项活动。(4分)(1)请你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2)你认为在活动周中应开展哪些语文活动?请列举三项。

(3)就学校如何推广普通话问题,请你向校长提出一条富有创意的建议。

(4)一个时期以来,广播电视上方言节目频频出现。校报记者请你结合此现象谈谈对推广普通话的看法。

二、阅读理解(42分)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11、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①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之:不啻:

②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而:

③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故:④何足怪哉?足: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①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② 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③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13、第一段说明了人被老虎吃掉的原因是什么?

14、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15、第二段的寓意含有哪两方面内容?

16、本文对创建功业者、对统治者提出了怎样的告诫?

【课外拓展阅读】

(二)阅读下列课内现代文语段,完成13-17题。(15分)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3、以上文字主要写了玩耍和________两种情景,其中都写到气氛,最能体现各自气氛特点的词语是_______和_______。(3分)

14、下面四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是()(3分)

A、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B、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C、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D、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5、有人对“低下去,静下去”这六个字,加了圆点,并且从不同角度加以批注,其中最合理的一句是()(3分)A、不写成“静下去,低下去”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记叙合理,符合声音的变化实际。

B、不写成“低了,静了”,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体察入微,呈现声音的变化动态。

C、不写成“不明显,听不清”,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照顾周到,表明并非被先生的读书声压低、吞没。D、不写成“放小,变静”,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用词讲究,暗示并非被先生的读书声吸引而放小音量或停止读书。

16、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而先生读的文字加了标点符号,这是因为()(3分)A、学生读的文字是间接引用,而先生读的文字是直接引用。B、学生读得快,先生读得慢。

C、学生是放开喉咙读,先生是大声朗读。D、学生没读懂,先生读得懂。

17、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上文对先生进行了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B、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C、“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句话表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心领神会。D、段末“拗”字生动描写了先生读书无限陶醉的神态。

(三)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3分)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①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20人,应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

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我们的观众有的是驱车200多公里赶来的,有的是被人用轮椅推进剧场的。有的一来使当起了“义工”,贴戏报、打水扫地、搬运道具,看到什么活儿都抢着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时间,乡音乡韵一片,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场面十分感人。

③对台北的河南老乡来说,他们来看家乡戏,主要是来找家乡情的。一位叫贾文斌的老人,在头一天看戏时,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他颤巍巍地说:“我一听到这梆子敲、板胡响就想回家„„”80岁的老人说着说着就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一位麻老先生对我们说:“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台北河南同乡会的乔律师说:“我是喝黄河水长大的,生是河南人,死是河南鬼„„”他们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黯然的神情,那铿锵的声音,不正是深沉的思乡情愫的袒露吗?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哪!

④舞台上,一出《卖苗郎》、几句《寻儿记》就使台下看戏的老乡们大哭失声几回。是想起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的父母?是想起了年轻时手拉手陌上采桑的结发妻子?还是想起了当年挥洒“十八相送”的情景?数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

⑤屋外的雨还在无休无止地下着,下雨的天气给人带来惆怅。雨如信使,传达着一种情思,创造着一种怆然悲凉的气氛。我们归来时,老乡们冒雨赶来送行。车开了,透过雨幕,我只看到了使劲挥动的手,却无法看清他们脸上流的是雨还是泪„„我在心里向老乡呼唤:回家看看吧!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晚辈们会采下让您尝鲜;秋后,房前屋后,坡上路边,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会摘下送您手边。再听几回地道的家乡戏吧,原汤原水原汁原味„„

⑥雨,台北的雨,不停不歇,下着,下着„„

18、题目是“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文中也多次写到雨,对此,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台北冬季确实多雨。

B、密密的雨丝和绵绵的乡情有相通之处。

C、融情于景,把浓浓的乡情融人对雨的描写之中,形象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

D、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与《荔枝蜜》一课写法相同。

19、第③段中“紧紧”、“抓”、“久久”和“颤巍巍”四个词语,表现了贾文斌老人怎样的感情?(3分)20、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与前文哪句话相呼应?找出来写在下面。(3分)

21、文中“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肥嘟嘟”等语句,十分通俗、口语化,而且富有地方特色。从文中再找出一例,写在下面。(4分)

三、写作(50分)

22、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1)请以《我二十年后某一天的日记》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2)“人间自有真情在,爱心暖如三春晖”。在我们的生活里,有着父子之爱、母女亲情,也常见邻里间和睦相处,亲友间真诚相待,同学间友谊真挚,师生间情感依依„„请截取你熟悉的一段生活,以“真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期末测试题

一、积累运用

1、B

点拨:“稽”音应该为“jī”。

2、忌俱嬉骇

3、B

点拨:“易”的意思应该为“轻视”。

4、A

点拨:欧·亨利是美国小说家。

5、D6、①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将军白发征夫泪 ③便引诗情到碧霄 ④人生易老天难老 ⑤不尽长江滚滚来

7、如:《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8、(1)[答案示例]普通话是我们沟通的桥梁。

(2)[答案示例]演讲、辩论会、朗诵会、故事会、对口词等。

(3)[答案示例]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化手段施以正面影响。②把普通话纳入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

(4)[答案示例]①推广普通话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地方文化和地方传统的问题。②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要消灭方言,但也不宜任意扩大方言的影响。③普通话虽作为正式交流用语,但不必在任何地方都使用普通话,那样不现实。④推广普通话应考虑我国的实际,不能一刀切,不能操之过急。

点拨:第(1)小题应明确活动的意义、宗旨、特点等,只要涉及其中一个方面即可。第(2)小题符合背景要求,具有语文活动的特点,能举出三项活动即可。第(3)小题只要能给学校提出符合要求的建议,且有一定的创意即可。第(4)小题只要能就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及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推广普通话的方法等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问题谈出自己的见解,不违背国家语言文字法,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理解

(一)9、①囊:口袋,这里作动词。②栗:通“慄”,发抖。③诚:果真,表示假设。

④之:往。

10、①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

②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

11、文章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他的品质,如伪儿啼哭、以缚背刃、以利诱贼、疮手勿惮、哭叫报官等。

12、结尾通过劫缚者不敢过其门的侧面描写,烘托区寄精神的震撼力量。

(二)13、读书静悄悄 人声鼎沸(或放开喉咙)

14、B15、A16、D17、C

(三)18、D19、盼到亲人来临,内心十分激动、喜悦。20、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

21、黄澄澄红丢丢。

点拨:回答“原汤原水原汁原味”亦可。

三、写作

22、略

第三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一、考试目的:

历史期末考试是检测本学期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能力,也是对教师教学的一次考核。在考核中,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诸种问题,以便日后教学予以加强。在考核中,使教师了解到教学中不足之处,以及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及加强的问题,使日后的任教更加得当,为教师教学指明方向,为今后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二、试题分析:

试题侧重对期中考试以后的知识点的考察,第一、二单元知识占24%,第三、四单元占76%,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新人教版版教材为命题依据。本次考试,试题内容灵活,难度适中,“死”的东西少,“活”的东西多,完全脱离了“死读书,读死书”的状态,熟练的掌握了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才能考出好成绩,二者缺一不可,基础知识掌握了未必能答出题,要想答出题必须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完完全全的考察了学生的能力。侧重对基础知识考察的同时合理的搭配了有一定难度的提高题(书本基础知识占67%,需要分析思考的知识占33%),难易程度的把握和比例分配较为适当,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也考察和锻炼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出题方式符合了现今历史试题命题紧密联系实际、答案开放性等趋势,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发挥空间,调动学生的思维。本次考试中

(一)选题,直接考书中的基础知识点,但是个别题在拐点儿弯之后才能答出知识点,这考核了教学目标之一——知识目标,考核基础知识,这对教学来说有益无弊,须知万丈高楼平地起,首要重视的就是基础。但以往“死读书”就能出成绩的日子一去不返复了,更多的考题需要利用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二者结合进行解答。

三;选择题答卷方面

材料题从当中反映出的问题:学生不会看题,也不会答题,两个问题答案不全,答题不全面,漏题是主要丢分点。这需要以后多加强平时习题的练习。四;材料题答卷方面

过程性评价没有统一的尺度,平时遇见的问题也很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本次试题,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舒展个人才情,突出了学以致用,通过身边的事物,提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暴露出的问题和教学建议:

通过本次测试,反映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部分学生对于地图的识读能力不强,战国形势图和春秋形式图中学生对于重要的地理方位、概念模糊不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地图知识的分析,点明相关重要知识点。

2、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学生回答的一个弱项,表明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往往在答题时学生容易将史实过程作为理论分析的内容,建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阅读分析训练,充分搜集相关素材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训练机会;同时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以便为后期难度的提高作好准备。

3、在课堂教学中的事例和例证尽量贴近生活,让学生感觉距离很近,这样容易接受和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六、今后教学打算:

在期末复习中,按学校规定制定了复习计划,但在考试后,仍然发现问题,这说明教学中有不足需改进。考试的方向就是今后教学的方向,我决定以后教学中:

①继续稳扎稳打,抓好基础知识教学;

② 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及其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③学生不会答题,以后加强平时多做练习,训练答题思路

以上是我对这次考试试卷的简单分析,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请校长指正。谢谢!

杨瑞蓬

2018年2月2日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期末测试)

第一部分

1、略2、骇 曲 厉 溘 匪 怡 微 璧 3、骑改其 浴改欲 这种以同音字替代以达到某种广告效果的用法偶尔一用,也未尝不可,而且也有一定的幽默效果,但若是经常这样篡改,就会走入一种误区,产生语言混乱的现象,成了一种文化污染。(意思对即可)4、教授比乞丐还穷。5、略 6、ACBD 7、B

第二部分

一、1、略 2.A 3.BA C 4.相同:都要我把羚羊要回来。不同:妈妈严厉,步步进逼,咄咄逼人;爸爸则貌似“平静”实则冷酷地讲道理。5.C 6.D 7.从“没有经过父母的允许”的角度说,“我”确是“没有理由了”;但如果从要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友情来说,却不是没有理由的。8.从“重财轻义”来说是有理由的;但从孩子真诚友爱来说是没有理由的。9.因为妈妈心里只知羚羊贵重,不知友谊珍贵。10.C

二、1.⑴轻描淡写⑵莫名其妙⑶语重心长⑷无可奈何2.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A.借伞B.议伞C.送伞3.伞 4.对妈妈各方面都有利5.在想方设法讨好珍珍的爸爸6.神态、语言 7.珍珍是个正直纯真的孩子,和伟伟的友谊是纯洁真挚的,她对妈妈这种做法很反感。

三、《 九十九分的苦恼》:1.B——AD——C2.母亲对女儿的期望很高(母亲对女儿的夸赞,母亲的自豪等)。基本意思相符即可。3.(1)引发(2)冲(3)高兴失望瘫 4.孩子:不被妈妈理解,总受指责。她妈妈:女儿不争气,达不到自己的要扎 “我”:女儿受委屈,自己左右为难。5.A6.要求:(1)不能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2)针度应试教育的社会弊端,说明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3)家长不要对孩子不切实际地苛求;

(4)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注意教育方法;(5)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渴望得到尊重;

(6)希望家庭和社会能为孩子成才营造宽松的环境等。(答对以上任何一点都可。)

第五篇:2011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2011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全卷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制作人:

一、基础题(20分)

1.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憩.息(qì)粼粼.(lín)犀利(.xī)皎洁(jiāo)B.蜿.蜒(wǎn)绮.丽(qí)慷慨.(kǎi)脍.炙人口(.huì)C.纤维(.xiān)脉.搏(mài)堕落(duî). 孤僻.

(pì)D.腼腆(diǎn)瀚海(hàn)坟墓(mù)洗涤(dí)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让人目瞪口呆....。B.对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诸多难题,她都应付自如....。C.抓好禁毒,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刻不容缓....的大事。D.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伟大的悲剧》作者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代表作:《人类的大地》 B、《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撰写的 C、莫泊桑,英国作家,被称为长篇小说的巨匠,代表作《项链》等

D、《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名歌。

4、下列句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我父亲决定送我到一家湘潭同他有来往的米店当学徒 B、我家花台上放着白玉兰,玫瑰两台花卉

C、在传承文化和发展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人民素质 D、他那崇高的品德,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5、综合性学习

(1)、某校要组织一个读书的活动,倡议全校师生踊跃报名参加,如果你是本活动的策划人,请你为本活动写一份倡议书。(50字左右)(4分)

(2)、写两句关于读书的名言,并写明作者(2分)

二、古诗文默写:(10分,每题2分)

⑴王师北定中原日。

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⑶《西江月?明月别枝惊》一词中,表现词人因丰收而无比喜悦的句子是:。⑷《次北固山下》诗中表现出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句子是:。

⑸《陋室铭》中文中写出了陋室的环境之雅的是“,”

三、文言文阅读题(15分)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针对狼的情况,屠夫有何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屠夫杀了一只狼后,又出现了什么新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文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四、课内阅读(15分)

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其余的人不禁战栗起来。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1、文章的题目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2、给下列字注音:(2分)拽()羸()罄()撬()

3、奥茨在决定走向死亡前,对队友说的那句话,表现了什么?(4分)

4、最后一段表达了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五、阅读《绿色技术》,完成后面各小题。(10分)

①所谓“绿色技术”,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能充分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而且在生产和使用时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技术。绿色技术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要贡献使得绿色技术随着全球环保事业的全面兴起而逐渐成长。

②最先闻名于世的绿色产品是各种绿色食品。它们都贴有特殊的绿色食品标志,象征着该产品是无污染的、充满健康和活力的产品。现在国际上绿色食品的生产企业已达1.64万家,它们的产品行销全球各地。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也很快,目前已有203家企业开发出389种绿色食品。

③绿色技术决不能仅仅局限于食品行业,实际上大量的、更先进的绿色技术集中于高技术产业,像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气,全世界能源的90%都来自于此,我国95%的能源也是化石燃料。这些化石燃料一方面储量有限,另一方面使用后排放的废气和废物量大,危害严重。因此可更新的、无污染的绿色能源就成了各国竞相研制的热点。美国科学家在非洲发现了一种能代替石油的植物——藿藿芭,这项研究为新能源的开发开创了广阔的前景。1992年,日本就研制出了以太阳能为动力的汽车,把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使用时既无有害气体排出,又不发噪音。

④诚然,绿色技术仅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一种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依靠科技,还会发明和创造出更多的办法来发展经济,保护人类共同的生态环境,让绿色在地球上长驻,让我们的星球更欢快地在太空旋转。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2分)

答: 2.结合选文内容,给“绿色食品”下一个定义。(2分)

“绿色食品”就是 3.文段②中画线句子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你说说其所起的作用是什么?(1分)

答: 4.绿色能源成为各国竞相研制的热点,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答: 5.“绿色”一词在选文中的含义是什么?(1分)

答: 6.针对当前互联网现状,一些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的“绿色网站”,你认为这其中的“绿色”一词的含义具体又是指什么?(2分)答:

三、作文题(30分)

题材:对生活的感悟

要求:

1、文章应写出真情实感。

2、字数不少于600字。

3、题目自拟

(四)1.绿色技术;能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在生产和使用中对环境无害。

2.是指无污染的、充满健康和活力的食品。

3.通过具体的数字来说明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很快。

4.目前化石燃料一方面储量有限,另一方面使用后排放的废气和废物量大,危害严重,而绿色能源能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5.无污染 6.指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没有暴力、凶杀、色情等危害内容。

下载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试卷及答案(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试卷及答案(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卷2

    201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姓名: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读音写出正确的汉字(2分) 弥漫沮丧伫立浑身解数 细n......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综合试卷

    一(25分)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它绽放在春节缤纷的花炮中, shǎn shu在京剧斑斓的脸谱中,传扬在诗词lànɡ m......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卷

    一、基础知识(共20分每题2分)1、新的一年开始了,你一定有许多美好的祝福送给你的老师、同学或朋友,请用工整的楷2、下列加线词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2分)Aào chng ǐ s Bkǎ......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期末测试试卷分析报告 打开四年级语文试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感到试题变得更灵活了,更务实了,一切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了。 一、试题命题特点 试卷......

    2014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末测试答案答案

    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共25分) 1.C [A冗杂(rǒnɡ)B羸弱(léi) 戛然而止(jiá)D炽痛(chì)怂恿(sǒnɡ) 锲而不舍(qiè)] 2.A(B锋芒毕露语无伦次C一拍即合尽态极妍D齐心协力来势汹汹) 3、①欲......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B卷

    2010—2011 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 (满分100分 I20分钟完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 (每题2分,共10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 A、倔强(juâ) 收敛 (liǎ......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期期末考卷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0分) 1、找出下列成语中的四个错别字,加上横线,并将正确的字工整、规范地......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期末测试

    七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A卷(共100分)一、选择题(10×3′)10.如图,△ABC中,∠C=90°,∠B=45°,AD是角平分线,DE⊥AB于E,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AC=AEB.CD=DEC.CD=DBD.AB=AC+CD第8题第9题第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