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模板
一、基本信息
学校名称
所涉学段
学校负责人:
项目联络人:
联系电话:
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
姓名
年龄
学历
专业
职务
二、学校基本情况分析
(请描述本校当前的办学特色、信息化条件、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核心诉求,不多于500字。)
注:该板块的描述,是为了方便找到在此次能力提升工程中与学校发展最为契合且具可行性的努力方向。
XXXX学校位于XXXXXXXXXX,学校占地面积XX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XX平方米。XX年XX月建成招生,学校现有XX个教学班,在校学生XX人;有专任教师XX人,教师平均年龄XX岁,专科以上学历占XX%,其中本科学历占XX%。学校建设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艺术教育教室X个、白板教室X个、智慧教室X个、创客教室X个、录播教室X个、微机室X个;建有校园电视台(直播室)和微课制作中心各X个,各类功能室信息化设备配备较为齐全。
三、学校发展SWOT分析
(请利用SWOT工具分析学校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优势(S)
1.学校领导班子思想重视,方向明确。
2.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投入到位;学校在学科教学中信息化技术使用已经常态化,微课设计与制作、校园直播教学水平提升较快,达到新的高度。
3.教师专业水平较高,思想观念转变快,信息素养得到较大提升,信息技术呈现自主化常态化趋势明显。
劣势(W)
1.信息技术的掌握在不同年龄段呈现不同层次,整体应用不平衡。
2.近三年新入职教师共X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X%,教学经验不足。
3.学校处于XXXX,学生均为XXXX,家庭信息技术终端少,家长对信息技术融合学习认识程度低。
机会(O)
1.学校在学校发展目标上定位较高,投资建设设备信息化程度高。
2.青年教师和新入职教师多,知识结构新,接受培训理念转变快,技术掌握快,容易建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的课堂模式,有助于快速形成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模式。
风险(T)
1.学生和家庭信息素养跟不上,影响应用效果和项目的整体推进。
2.信息技术深度嵌入后,和教育教学融合不够,不能有效形成研学用成果。
3.防止新的教学模式形式化,造成教学质量的整体下滑。
4.推不出亮点特色。
四、学校发展愿景
(请根据学校基本情况和核心诉求,明确本校在未来三年中的发展愿景)
2022年:
1.全体教师应用能力测评合格,优秀等次X%以上,学校评定为优秀等次。
2.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初步达到融合应用。
3.每个学科组培养2-3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的骨干教师,产出融合应用成果,全校推广,X%的教师融合应用达到常态化。
4.把信息技术和学校管理深度融合,产出“信息化技术+学校管理”的应用成果。
2023年:
1.全体教师能够根据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自觉融合信息技术,并能够常态化应用。
2.X%以上教师从融合应用向融合创新应用发展推进,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
3.探索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管理推动教学改革,优化管理,提升绩效。
2024年:
学校形成一整套特色鲜明、效果显著、可复制的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应用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五、学校绩效目标
(根据上述发展愿景,确定本校未来三年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应具体、可操作,并且必须包含一至两条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联的绩效目标)
六、校本研修方案
校本研修绩效目标
(结合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愿景和能力提升工程2.0的要求,确定学校在校本研修中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应与能力提升工程2.0的要求相吻合、具体、可操作。)
基本的绩效目标:每个教师完成50学时的培训,其中实践学时不少于50%。
(例:每个教师要完成25学时的校本实践,并通过三个能力点来证明这些实践,25学时的在线学习。学校层面要提交两个教研活动简报。)
可选的绩效目标*
l
面向教师:
l
面向学生:
l
面向学校:
研修主题
(请从学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角度出发确定能力提升工程2.0的本校研修主题,这将作为之后学校能力点选择的依据。)
研修内容
学校的能力点范畴,以及选择理由:
微能力名称
选择理由
研修形式
研修安排
时间
内容
负责人
考核要求
(确定本校教师在本年度研修中应达到的考核要求,如研修活动参与、研修成果产出、考核微能力数量、测评通过率等。)
机制设计
(为了使整校推进顺利开展,学校将采用怎样的机制?)
附件2:教研组计划模版
学科教研组教研活动方案(年
月—
年
月)
学科
学段
本教研组人数:共
人
活动主题
能力点范围
活动目标
活动形式
活动安排
预期成果
考核要求
附件3:个人研修计划模版
教师姓名
个人信息
学段
学科
年龄
教龄
职称
学历
学校名称
个人情况分析
结合日常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对本人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学校规划与教研组目标,明确个人的优势与不足。
个人计划
1.个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目标
2.微能力选择
请在明确学校与教研组微能力选择要求之后,确认个人微能力选择,并说明理由。
教研组指定的微能力范围
个人选择的能力点
选择理由
3.研修活动任务单
研修主题
研修内容
研修形式
组织者
预期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