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高二物理选修电动势
-
高二物理电动势教案2
电动势 1. 教学目标 1. 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 巩固产生恒定电流的条件; 2. 理解、掌握电动势的概念。1. 在物理方法上的要求: 初步培养从能量和能量转化的观点分析物理问题
-
高二物理选修3-1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例1关于电场线,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场线是客观存在的B.电场线与电荷运动的轨迹是一致的.C.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与与电荷在该点受力方向可以不同.D.沿电场线方向,场强
-
高二物理选修18.2导学案doc
18.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2)知道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卢
-
高二选修
高二选修《先秦诸子散文》名句摘录集锦 《论语>>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翻译: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
-
高二物理选修31重点总结分解
重庆思而锐教育 第一章 恒定电流 一、电源和电流 1、电流产生的条件: 导体内有大量自由电荷(金属导体——自由电子;电解质溶液——正负离子;导电气体——正负离子和电子) 导体两
-
高二物理选修3-1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精品教案
第二章 恒定电流 2.7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教材分析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在体现功能关系上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因此帮助学生理解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关系是本节的关键。外部电路从电
-
高二物理感应电动势_知识精讲_北师大版(精选五篇)
高二物理感应电动势 知识精讲 北师大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感应电动势 1. 感应电动势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叫感应电动势,产生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
-
《电动势》
电动势 一.教材分析 电动势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但学生对各种电源比较熟悉,所以本设计从介绍各种电源开始,明确本节课要研究电源的共同特性。通过对电路中产生
-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电动势》》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电动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电动势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但学生对各种电源比较熟悉,所以本设计从介绍各种电源开始,明确本节课要研
-
2018高二物理下学期作业选修3-4作业本答案
2018高二物理下学期作业选修3-4作业本答案 以下是查字典物理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物理下学期作业,选修3-4作业本答案,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问题,加油,查字典物理网一直陪伴您。
-
高二物理 选修3-1 第一章 静电场 教案(合集5篇)
高二物理 选修3-1 第一章 静电场 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a、摩擦起电: b、静电感应:本质都是微观带电粒子在在物体之间和物体内部的转移。 c、电荷守恒定律:大量事实表明,电荷既不
-
高二物理选修3-5能量量子化教学案
高二班姓名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17.1能量量子化【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黑体与黑体辐射。2.了解“紫外灾难”。3.知道什么叫能量子及其含意。【重点和难点】1.重点:黑体辐射的实
-
2015秋高二物理选修教学案(9)5篇
高二物理(选修)学案(09) 第二章 恒定电流 第8节 多用电表的原理 班级:姓名: 学号:组别: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欧姆表和多用电表的制作原理。 2.理解欧姆表和多用电表的制作原
-
物理:教科版 选修3-1 2.6 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1 (教案)
电动势和内阻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设计思想 “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是一节概念规律课,是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也是本册教材的难点之一。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及教师的讲
-
(精品)高二物理选修3-2第四章第4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学案[★]
学校:临清实高 学科:物理 编写人:刘瞻 审稿人:侯智斌 选修3-2第四章第4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知道什么叫感应电动势。 (2).知道磁通量的变化率是表
-
(精品)高二物理人教选修3-4 13.8激光教案
学校:临清实验高中学科:物理 编写人:燕敬勇审稿人:孔庆生 选修3-4第十三章第8节《激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解激光的特点及其应用,特别是全息照相技术。只要求学生
-
高二英语选修7专题
高二英语选修7
Module 4MusicBorninAmerica
ReadingandWriting
教学设计说课稿
I.教学内容分析
本模块以Music Born in America为话题,介绍了美国的本土音乐,这节课是本模块的 -
高二语文《大学》节选(高二选修)
《大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 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