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高考语文语音题
-
高考语文高频语音
高考语文高频语音 2013年高考语文语音专题检测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戏谑(xuâ) 晕车(yūn) 安步当车(dànɡ) 铩羽而归(shā) B.下载(zài)
-
高考高频语音
高考高频语音 谙熟(喑哑) 厚薄(bo)妄自菲薄、浅薄、薄夫搏命、薄幸、薄情、轻薄、厚今薄古、日薄西山;薄(bao)饼、片、酒、田、待; 倒(三声)倒塌、到手、倒卖倒仓、倒车{买卖}、
-
备战高考语文:语音字形训练.doc(模版)
语音字形训练(5)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A.边陲 锤炼 捶打 唾手可得 .... B.彼此 山坡 波浪 疲惫不堪 ....C.颠沛 嗔责 缜密 瞋目而视 ....D.屹立 起讫 呓语 自古迄今 ....2.
-
201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语音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201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语音 【说明】 本试卷共12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摭.拾(zhé)
-
1978年高考语文题
1978年高考语文题 2008年8月24日 一九七八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理工科考生做一、二、三、四、五、六题,文科考生做一、二、三、四、五、七、八题。一、给
-
高考语文押题专题
2009语文高考押题专题一:语言知识(学生版) 【专题综述】 语言知识部分为近几年来语文高考的基础部分,属于必考内容。并且在命题的形式上每年都在进行创新。主要涵盖的知识点有:
-
2011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试题分类解析语音
2011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试题分类解析--语音 (天津卷)1.下列词语中加点安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浸渍(zì) 蓓蕾(lěi) 剖(pōu)析 追本朔(shuî)源 B.庇(bì)护载(zěi)体 友谊(yì)莘(xān)
-
台湾2015高考语文题及答案
台湾2015高考语文题及答案 台湾2015高考语文题及答案目前台湾普通高中生的大学入学有两种考试,大学学科能力测验(学测)和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指考)。学测在1-2月,指考在7月
-
2017全国高考语文病句题汇总
2017全国高考语文病句题汇总 1.(新课标卷Ⅰ)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作为古希腊哲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B.由
-
2017全国高考语文病句题汇总
2017全国高考语文病句题汇总 1.(新课标卷Ⅰ)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作为古希腊哲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B.由
-
2010年高考语文语病题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全国1)
A.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 -
高考语文最后5题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后一卷) 1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梅墨生的书法,筑基于魏碑,吸气于鼎铭,参证于帖牍,力求融化,而且能师心自用,相信
-
2004-2007高考语文字音题
04-07高考字音题汇编 2008年8月21日 1、下列词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全国统一考试) A.唾弃 沉睡 千锤百炼 捶胸顿足 B.憔悴 粉碎 猝不及防 出类拔萃 C.啜泣 拾掇 缀玉
-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 一、化 妆 秦俑上大学那会儿,女生都爱扎堆儿,你三个一群,我五个一伙,一块儿上食堂吃饭,一块儿到图书馆晚自习,甚至闹起别扭来,也是拉帮结派的。 315是新组合的
-
2012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 -
江苏语文!2010高考原题!
下载自腾讯高考 http://gaokao.qq.com/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 文 科学家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复杂的碳链式反应。当水流从空气中“大口
-
高考语文语音专项训练——多音字、形声字(答案解析)范文大全
高考语文语音专项训练(5)——多音字、形声字 训练一 多音字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贝壳/躯壳 扛枪/力能扛鼎 款识/博闻强识 B.露骨/露脸 屏风/
-
高考语文成语过关测试200题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2009年高考语文成语过关测试200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作为学生和语文知识之间的一座桥梁,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