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上海初三语文文言文
-
上海初三语文期末试卷专题——文言文、写作
黄浦区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
-
初三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分享
初三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分享 一、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
-
浅谈初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方法总结
浅谈初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方法总结 ————文言文断句、句子翻译 中考是决定学生一次命运的考试,文言文阅读又恰是易失分项,学生语文积累又少,所以语文老师肩上的担子任重而道远
-
初三语文第五单元文言文
初三语文第五单元文言文测试《公输》一、⑴ 《公输》选自《》,这本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及其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名,是家的创始人。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1 虽杀臣,不能绝
-
初三语文文言文复习一
初三语文文言文基础复习(一)
《曹刿论战》: 一、解释加点字
1、齐师伐.我:2、一鼓作.气:3、遂逐.齐师:4、可以..一战:5、神弗福.也:6、小大之狱.:7、望其旗靡.:8、弗敢加.也:9、肉食者鄙.:10、彼竭 -
2018上海初三语文一模试题课内文言文(15区含答案)
长宁区 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B指通豫南,达于
-
2014年上海各区县初三语文一模·课外文言文
奉贤区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张耳 张耳、陈余,皆魏名士。秦灭魏,悬金购两人。两人变姓名,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吏尝以过笞陈余,余怒欲起,张耳蹑之,使
-
初三文言文注释
初三文言文注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
-
上海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资料[5篇模版]
上海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资料 一、为学 清 彭端淑 《白鹤堂集》 目的是教育他的子侄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 第一部分:通过两组问答,对比鲜明的阐发了无论做事; 第二部分;①
-
2014初三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卷7.19
初三课外文言文训练
(一)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 -
上海高中文言文篇目
第五单元 树木花卉 十五 蒹葭(《诗经》) 十六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十七 病梅馆记(龚自珍) 十八 *诗二首 咏史(郁郁涧底松)(左思) 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 第六单元 古代小说及其鉴赏
-
初三文言文出师表练习(大全)
魏老师教育初三语文谢老师
《出师表》习题精练
一、填空选择题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⑴涉罚臧否( ) ⑵中道崩殂( ) ⑶以遗陛下( ) ⑷行阵和睦(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
初三期末文言文复习
初三期末文言文复习(2013年1月20日) 一、文言文阅读 徐文长传 (明)袁宏道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①,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
-
初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课教案(5篇范例)
初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梳理课文中的一词多义,通过分析归纳一定的记忆方法。 2、能借助课文中学过的文言实词,读懂浅显的课外文言文。 过程与方法
-
2010-2012年上海中考文言文
2012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
-
2018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整理归纳(30篇)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总结) 六上 1.《为学》 作者:彭端淑,清代文学家 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选自《白鹤堂集》 中心:本文以
-
上海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合范文大全
上海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合 《石钟山记》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二、古今异义1.空中而多窍 古
-
2014年上海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
2014年上海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
六年级第一学期
1.《为学》
作者:彭端淑,清代文学家 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选自《白鹤堂集》
中心:本文以两个和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