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四十八样》读后感[大全5篇]

时间:2020-04-23 05:4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冯骥才《四十八样》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冯骥才《四十八样》读后感》。

第一篇:冯骥才《四十八样》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冯骥才《四十八样》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冯骥才的《四十八样》是收录在《俗世奇人》中的一篇关于天津手艺人的一个小故事,表现出的`作者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假如你是生意人,说不定还能从中有所收获。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你的东西再好,但是别人不知道你的好,那也是无用。《四十八样》中的主人俞六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手艺人。他的药糖是一绝,但是不说不唱也不吆喝。街坊刘二爷给他支招,俞六心灵手巧,琢磨出了新的招式。在别人争相学他的时候,经过几番改变之后,再也没有人学他的。不得不说,刘二爷为人的善良,他很有生活阅历,并且毫无保留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把生意经告诉这一个外乡人,很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最后一句“俞家能耐不传女,谁我儿子谁学艺”,让我看出了刘二爷的智慧。同样,俞六作为手艺人的代表,不是迂腐的买卖人,而是懂得变通,踏实肯干。能把他的手艺宣传出去,一方面得益于刘二爷,另一方面得益于自己的勤劳。做生意就应该这样的。这不就是传统艺人不断创新,具有匠心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现代社会面临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有些传统手工艺的失传,有些绝活得不到传承,就像文中的俞六手艺绝活后继无人的例子还有很多。传统手工艺是我们的民间文化瑰宝,如果不能传下来,那实在是太可惜了。作者也是通过这样的文章呼吁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继承,将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发扬光大。

【冯骥才《四十八样》读后感】相关文章:

1.冯骥才名言精选

2.日历冯骥才教案

3.冯骥才散文天籁

4.冯骥才《秋天的音乐》

5.《四十八个脚趾》读后感范文

6.《四十八个脚趾》450字读后感

7.冯骥才读后感范文推荐

8.冯骥才散文的精选读后感

9.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

第二篇:冯骥才介绍

作者简介: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著名当代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著名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2009年1月16日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

冯骥才从小就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了浓厚兴趣。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1995年亲自出任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之艺术顾问。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是一篇历史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神鞭》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俗

世奇人》,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花的勇气》分别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作品《挑山工》《花脸》等已经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2009中华文化人物,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回味!

第三篇:论语读后感之四十八

女儿的读后感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论的语录,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创立了儒家教派,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

《论语》是一本“老古董”。年轻人很少由喜欢它的。他们多半认为,都21世纪了,谁还去看古文啊!尽管这样,还是有人喜欢它的。我就是其中一位。孔夫子是我的偶像,我爱屋及乌才喜欢《论语》的,就决定读读它。读后觉得,他的言论很有道理,可以知道我们为人处世。我最欣赏的是他“以仁为本”的思想,他的胸怀和他的学问一样大。

我认为,沉迷于漫画书的朋友们,偶尔看看古书,体会一下前人留下的精华,是大有益处的。

母亲的读后感

作为当今的父母大多认为,子女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课题。我也不能脱俗,总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快乐健康地长大,总怕自己没有教育好她。女儿11岁了,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了。我不想把我的强加给她,因此,我买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丛书,希望她会从中有所启发。《论语》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认真阅读的第一本。

我以前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和女儿一起读时才发现,我许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原来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依据。我很遗憾,以前没有认真的阅读过《论语》,更希望女儿能够从中有所“悟”,如愿的话,女儿会从中大获裨益的。

孔子的学习观,我十分欣赏。他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注重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培养。而这些,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经典格言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我不认为女儿学了“见贤思齐”就能立志成为圣人,学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极孝,学了“学而时习之”就能学会学习,她的领悟需要时间,阅读《论语》只是对她的思想道德的一个启蒙。

第四篇: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读后感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用真实填补历史感知的断层

在延绵不绝的历史时间里,十年不过是眨眼的一瞬。但对于一代中国人有如熬度整整一个世纪。如今三十岁以上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人的命运不受其恶性的支配。在这十年中,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互相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家庭被轰毁,千千万万生命被吞噬。无论压在这狂浪下边的还是掀动这狂浪的,都是它的牺牲品。哪怕最成熟的性格也要接受它强制性的重新塑造。坚强的化为怯弱,诚实的化为诡诈,恬静的化为疯狂,豁朗的化为阴沉。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有含有人的最高贵的成分,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虽然这不是大动干戈的战争,再惨烈的战争也难以达到如此残醋——灵魂的虐杀。

这是一次绝无仅有的阅读经历,有着急不可耐一气读完的欲望,又时时被字里行间渗出的叙述者的滴滴血泪弥漫了双眼,于是拿起,又放下,再翻开。足足一个多星期,《一百个人的十年》一直沉沉地笼罩着我的生活,书中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黑白照片中那些苦痛麻木被揪得仰起的脸,弯曲变形被压下的脊梁,亢奋扭曲青筋绽出的拳头,在我脑中不断的交替着。这是怎样的十年啊!对于我们这些文革后出生的人来说,近在咫尺的文革十年竟是一段历史的空白。我们从小在历史课上了解中国文明的上下五千年,而对这段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惨绝人寰、最不可思议的文革浩劫,却无从窥见。教科书上对文革的叙述苍白无物,经历过的父辈们也欲说还休,把此话题视为禁区,是不愿触痛那愈合不了的伤疤,还是记忆太沉重压得说不出话来?或许更多的是说也说不清楚。

那么,我们历史感知的断层该如何来填补?一个失去了部分身躯的人该如何存活?曾有人说过:一个得遗忘症的民族是没有明天的。确实,任何民族的奋发与自强都需要两种清醒:清醒的面对世界和清醒的面对自己,清醒的面对未来也清醒的面对过去。幸好我们有使命感的文学家们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历史的真实,前有巴金的《随想录》,以知识分子的视角反思文革,探索着如何“做好人”,现有冯骥才的纪实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展现的是众多普通文革经历者的心灵档案。源于一个文革亲历者的良知和文学家的责任,作者历经10载春秋,收集被采访者信件近4000封,采访数百人,其中有教师,干部,学生,家庭妇女等等,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层面,从中选取互不雷同,具有典型意义的故事。如此具有深度,广度的记录文革,前不见来者;如此繁琐,浩大的准备工作,对于如今一年出版几本书的作家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列宁认为一切旧历史理论的缺点是: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而冯骥才要把此书作为第一份普通中国人的文革档案呈送给终将落成的“文革博物馆”。《一百个人的十年》展露的正是文革中普通人的经历与精神状态,老百姓是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人们群众才是文革的主体,他们的亲身经历构成了历史的真实,他们的反思才触及灵魂的深处,发人深省。作者认为:历史总是偏爱名人,那些名人和有地位的人总有人为他们诉冤道苦,树碑立传。所以他要面对那些默默无闻的百姓和忍气吞声的芸芸众生。在颠倒黑白,狂躁荒唐的文革十年中,每个普通的中国人都成了舞台上涂脂抹粉演员,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改编成一部光怪陆离的小说。

为了最大程度的还原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作者把事物原始状态的真实看得至高无上,因此在写作中将有限的虚构缩到最小,连配角人物,环境,场景和非主要情节也不去虚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血肉丰满又各具色彩的人物,他们的狂热,忧郁,失望,悲愤,冤屈,苦痛,内疚,甚至叙述时的表情,语气都毫发毕现。正是由于真实,对于口述者而言每一次回忆无不是一场残酷的经历,曾经有一位口述者,被采访之后,整整病了一个月,就她的话说“回忆一次等于脱层皮”。对于我们阅读者又何尝不是如此,由于真实,我们一次次随着口述者走入那匪夷所思的年代,与他们一起承受着痛苦,感受着心灵的煎熬。那个8岁的死刑陪绑者,那个用水果刀切断父亲颈动脉而始终活在忏悔中的女医生,那个至今

不愿承认是牺牲品的当时的造反派,那个让陌生人来决定自己婚姻大事的女知青,那对结婚60天却分别3650天的夫妇……他们被践踏的尊严,扭曲的心理,残酷的命运波折犹如一把利刃直捅读者的心窝,使人不得不对人性有着更通彻心扉的审视与反省。

尽管灾难已经过去,谁对这些无辜的受难者负责?无论活人还是死者,对他们最好的偿还方式,莫过于深究这场灾难的根由,铲除培植灾难的土壤。一代人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理应换取不再重蹈复辙的真正保证。这保证首先来自透彻的认识。不管前代曾经陷入怎样地荒唐狂乱,一旦清醒就是向前跨了一大步。每一代人都为下一代活着,也为下一代死。如果后世之人因此警醒,永远再不重复上一代人的苦难,他们虽然大不幸也是活得最有价值的一代。那段十年虽然已经永远的过去了,但却在中国老百姓的灵魂和生活中打下了永不磨灭的深深烙印。真实是不容遗忘的,被掩饰的历史,仍会在冰层下暗潮汹涌,无视与逃避无济于事,惟有掀开冰冻才能让时代的潮水滚滚向前,而人类也只有在庄严神圣甚至痛苦的血与火的洗礼中才能获得新生。冯骥才用满腔的悲悯之情记录下了这段文革十年,用真实来填补我们历史感知的断层。而我们的责任呢?去牢牢记住这段历史吧!终结文革的方式,惟有彻底真实地记住文革。没有一层深于一层的不浅尝辄止的思索,就无法接近真理性的答案。没有答案的历史是永无平静的。

第五篇:冯骥才《珍珠鸟》教案

《珍珠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生字词,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积累描绘珍珠鸟的词语、句子,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感悟、体会。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细腻的情感。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密、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和动物之间是完全能够互相信赖、和谐相处。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珍珠鸟在“我”的悉心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全部过程及学习和感受作家在对珍珠鸟细腻入微的描写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2.难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学方式】

诵读法、点拨法、赏析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为同学们唱首歌。(课堂清唱歌曲《我是一只小小鸟》)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对,是的。同学们,在清晨的校园里我们常常能听到动听的鸟叫声,鸟儿就是我们生活中亲密的朋友。冯骥才既是一位作家,又是一位画家,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好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冯骥才也曾经养过鸟,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冯骥才的脚步来一起学习这篇课文《珍珠鸟》。

二、整体认知

1.快速默读全文,找出课文中不会读和难懂的生字词并做好标记?

巢()垂蔓()斑斑驳驳()生意葱茏()雏()蓬()松 颤()动 细腻()眼睑()眸()子 咂()信赖()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斑斑驳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颜色深浅不一的意思。生意葱茏:形容草木生机盎然,茂盛青翠。流泻:(液体、光线等)迅速地流出、射出、跑过。

2.全班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提示:写了几只珍珠鸟?是什么关系?涉及到哪些段落?)

明确:“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共写了三只珍珠鸟。第一部分(1~5段)写大鸟,“我”为珍珠鸟布置一个舒适又温暖的巢。

第二部分(6-15段)写雏鸟与我”由疏远到亲近的感情交流过程。

三、阅读鉴赏

1.朋友送珍珠鸟,“我”为珍珠鸟做了哪些事情?试着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明确:营造环境、挂鸟笼、盖垂蔓、不加干扰、很少扒开叶蔓去惊动它们。2.珍珠鸟跟“我”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刚开始怎样,后来又怎样? 明确:躲--传出叫声—影子闪动—伸出小嘴—伸出小脑袋瞅

3.由于“我”对珍珠鸟的关心和爱护,三个月后生出了一只可爱小鸟,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它的外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属于什么描写? 明确: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了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珍珠鸟毛茸茸,又肥又圆的特点。属于外貌描写。

4.除了描写珍珠鸟雏鸟的外形以外,作家还对出笼的小鸟进行了哪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动作描写:飞来飞去—落柜顶—站书架—啄名字—撞灯绳—逃到画框上—飞回笼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珍珠雏鸟的无知,又写出了小鸟像一个淘气而又听话的乖孩子。说明鸟儿对笼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对小鸟以人性化的描写。5.对于珍珠雏鸟,“我”的举动有哪些?小鸟对“我”又是怎样的?

明确:我不去伤害它——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小家伙亲近的情意——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手——我俯案写作 雏鸟——它先是离我较远——挨近---蹦---俯---喝---偏---瞧——放开胆子跑---绕---蹦---“嚓嚓”响——完全放心---用嘴啄笔尖——它也不怕---友好啄我的手指——居然落到我肩上,趴在我肩头睡着了

6.纵观全文,说说珍珠鸟对“我”感情的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怕人——熟悉人——亲近人——信赖人

7.用课文中的句子,谈谈“我”在与鸟儿的相处中得到了哪些感受和启发? 明确: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四、鉴赏评价

1.为什么文章在开始部分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怕人”是珍珠鸟的突出特点,作家把这一点放在前面说,为全文的立意找到了根基。鸟儿由“怕人”到“信赖”人,是文章的叙事线索,在这条线索的牵引下,文章交代了“我”对鸟儿的爱护和尊重,交代了鸟儿由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相信我的变化过程,交代了作家内心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围绕描写对象的特点立意,使文章结构紧凑,脉络清晰。2.作家在对小鸟的神态、动作描写之中融入了自己的喜爱之情,试着从文章中选择一两个例子,简单加以分析?

例如,“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作家把人的性灵赋予珍珠鸟,使珍珠鸟似乎也有了人的神情和心理,几个动作“挨近”“蹦”“俯下”“喝”“偏”“瞧瞧”“跑到”“绕”“蹦来蹦去”等,活画出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作家心中充满温柔的爱意,用诗意的语言状写了人与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再如,“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课文中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小鸟在“我”肩上睡觉时的情态,银灰色的眼睑、红颜色的小脚、毛茸茸的身体,一个自然界的尤物,竟会安然地睡在人的肩头,完全不在乎外界的风吹草动,似乎人的身边就是它安全又温暖的归宿。可见,人和鸟之间的信赖达到了何种程度!

五、课堂小结

我们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目睹了一幅人鸟相亲的情境,这是信赖创造的美好境界。珍珠鸟由怕人到对“我”产生信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我”的举动起到了决定作用。“我”作为一名强者,不但没有以强凌弱,反而用超脱私欲的爱心为它们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也因此赢得了它们对人的信赖。可见,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这是建立信赖关系的前提。只要心中充满爱,相信不仅仅在作家的书房里,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与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能和谐共处。

六、作业布置

1.在课文中摘抄你最喜欢的精彩句子或段落,并写出自己的感受。2.动物与人类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以“保护动物、关爱动物”为主题写几条宣传标语。

板书设计

珍珠鸟(怕)人

爱心——美好的境界

(不怕)“我”

珍珠鸟对”我”的情感变化过程:怕人——熟悉人——亲近人——信赖人

下载冯骥才《四十八样》读后感[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冯骥才《四十八样》读后感[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冯骥才专题阅读

    冯骥才专题阅读(一) 【作者简介】 1942年出生于天津,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现任中国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家文艺家协会主席。......

    冯骥才的爱犬的天堂的读后感 (精选多篇)

    2月9号 人生是一部华丽的书籍,我们在忙碌着为它增添色彩! 《爱犬的天堂》收了二十几篇文学作品,分为七个部分,曰忠诚、亲情、可爱、强悍、母爱、情怀、迷惘,这样一些词汇,一向是用......

    四十八中心小学德育工作总结

    四十八小学德育(政教处)工作总结 (2010/2011第一学期) 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性教育,是培养造就合格公民的重要起点,对促进学......

    底线冯骥才阅读答案

    篇一:底线冯骥才阅读答案 篇二:底线冯骥才阅读答案 冯骥才《底线》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①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 下降。所......

    冯骥才《苦夏》阅读答案

    这一日,终于搁下扇子。来自天上干燥清爽的风,忽吹得我衣诀飞举,并从袖口和裤管钻进来,把周身滑溜溜地抚动。我惊讶地看着阳光下依旧夺目的风景,不明白数日前那个酷烈非常的夏天突......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拼音版)

    佛说阿弥陀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法藏白言。唯愿世尊。大慈听察。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

    冯骥才: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5篇)

    冯骥才: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 中新社(甄雪原)著名作家冯骥才,有着与他名气相符的身高:一米九二。如此的“鹤立鸡群”,使他无法“逃脱”两会上记者们的视线。就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

    龙应台_冯骥才_林海音_文学常识

    城南旧事(林海音自传体小说) 一、主要内容 《城南旧事》是著名台湾女作家林海音最具影响力的成名作。本书以其以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于196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