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骑狼女孩》读后感
《骑狼女孩》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骑狼女孩》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骑狼女孩》读后感1最近我又借了好多好多的书,大概有十几本,我到现在都没有看完,但是我觉得它们当中最最好看的还是这本《骑狼女孩》,我都看了三遍呢,真的好感动,我都看哭了。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名叫菲奥多拉的俄罗斯小女孩,她和她的妈妈玛丽娜生活在北方的雪山上,她们都是驯狼人,就是帮助那些被圈养的狼恢复野性,因为那个时候的贵族喜欢养狼,但是狼不是狗,所以经常搞破坏,然后她们就会被送到驯狼人那里,很多狼会很肥,还有一些还学会了“乞讨”而且连跑步都不会,因为给她们活动的空间非常少。她在一个废弃的教堂里还有三只狼,一只黑不溜秋的名叫黑子,还有一只白色的名叫大白,和一只只有耳朵是黑色的灰狼名叫灰灰。后面一个名叫拉科夫的军官闯进了她们家,说如果不杀了那些狼,他们就会杀了她们母女俩,拉科夫是一个残忍而且视生命如灰尘的人,他抓走所有年轻人强迫他们去当兵,还抓走无辜的人,他们还很喜欢放火烧东西,最残忍的是他还让自己的年老的下属一起打架,直到把所有人的打死为止。
后面菲奥又遇到一个名叫伊利亚的男孩,他是被拉科夫派来监视菲奥和她妈妈的,但是他不但没有朝她们开枪,反而还和她们成为了好朋友,然后拉科夫又毫无理由的闯进菲奥她们家,但这次菲奥她们母女俩想反抗,菲奥为了自卫所以用她的滑雪板把拉科夫眼睛给弄瞎了,拉科夫就把菲奥的妈妈给抓走了,还放火烧了她们家,无家可归的菲奥在绝望中决定去找妈妈,所以菲奥就和她的三只狼还有好朋友伊利亚开始了寻找妈妈的旅程。
我觉得菲奥最让我敬佩的是她的勇气,她们在旅程中遇到过:寒冷,饥饿,暴风雪,和敌人的追杀,这么多的困难,恐惧,和无助,但菲奥凭着自己心里的爱和希望一步步的坚持了下来,而且菲奥本来就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还有因为自己是驯狼人这个身份也被别人投来异样的眼光,让别人害怕,这一次冒险对菲奥来说也很陌生,大家想想,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女孩,就要承受这么多的东西,想想都觉得很辛苦,让我最最印象深刻的,就是这句话:当心中充满爱和希望,每个人都会义无反顾的前行。菲奥虽然弱小,但她心中的爱和希望,让她变得强壮,让她有勇气解决所有的困难,由此可见爱和希望是有多么的强大!在现实当中,很多人做事情只要一遇到困难,很快就会放弃,有时候我也会这样,还会赌气,但这其实是一种逃避,即使哪怕成功的概率非常小,我们也要勇敢的去面对,去尝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重重困难,达到我们的'目标和理想!
最后,我希望大家心中永远充满爱和希望,勇敢的去尝试,去克服。
《骑狼女孩》读后感2当心中充满爱和希望,每个人都会义无反顾的前行。
——题记
她,披着长长的卷发,提着一盏明灯,走在宁静的夜晚里;她,身边跟着一只狼,在黑夜里,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回忆;她,踩在雪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雪如天上那一颗颗星星落了下来,整个世界变得一片雪白。
从书柜中,取出一本《骑狼女孩》,虽然封面已经布满了灰尘,但书上一个个如精灵般跳跃的文字,还让我记忆犹新。
书中主要讲了,菲奥和妈妈生活在西柏利亚雪原的小木屋里,妈妈是一名驯狼人,教狼如向恢复野性。但有一天,妈妈强行被官兵带走,家也被烧成了废墟。在她面临失去妈妈的悲痛中,下定决心骑狼穿越雪原去救妈妈,但她没想到,这一路遇到了那么多严酷的挑战。她害怕吗?我想是的,当会冻死人的暴风雪来袭时,当半路一再遭到士兵围堵时,当一匹狼因为保护她而死亡时,她害怕得要命。可是当她看好朋友因为冻得嘴唇发紫却一声不吭,看到狼群从不后退,她又咬紧牙关,向前方飞奔而去。她知道妈妈在等她,妈妈会为她这么勇敢而感到骄傲!
记得五岁多的那年,因为爸爸妈妈在工作,爷爷奶奶在乡下,只有我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有时总觉得窗帘后有人儿似的,于是我便把电视放得最大声儿,就没有那么害怕了。从那以后,我独自在家时,就不再那么害怕和慌张了。所以,我觉得自己从那一天开始,我就长大了,爸爸妈妈为我的勇敢而感到骄傲!
读《骑狼女孩》刷新了我对成长的认识,想要成长就要独立,最终学会像狼那样勇敢,这就是我最大的感触。骑狼女孩的智慧和勇气将会伴着我一路前行!
《骑狼女孩》读后感3《骑狼女孩》是英国儿童文学作家凯瑟琳·朗德尔的一部作品,曾获得美国银行街教育学院最佳童书奖。
初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是惊愕的。骑狼女孩?够大胆的。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一点点读来,为主人公不一样的人生而震撼。故事在“散发着狼味的红斗篷”中开始了,森林里木头搭建的房子,留有许多狼爪印的门,熊皮做的长袍,三匹没有被驯服的狼……这些东西都让我感到新奇而又充满恐惧。之后小说以菲奥营救被抓走的妈妈为线索,她骑在狼背上,经历了寒冷、饥饿,最终在伊利亚、阿列克谢等人的帮助下,战胜了拉科夫,救出了妈妈。
狼是凶恶的猛兽,一直以来我都深感恐惧。几年前阅读的《狼图腾》让我走进了狼。读《骑狼女孩》更多的是让我产生了对菲奥的敬佩。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和妈妈一起为了保护狼而战。她有爱心,对狼无微不至的关怀。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不忘带上她们的狼,大白受伤了她裁下斗篷的下摆当绷带,她把幼小的狼崽时时刻刻带在身上,在菲奥看来,狼是世界上最勇敢的生灵,她甚至愿意为了它们付出自己的生命。妈妈被抓走了,菲奥害怕得要命,但她从不后退,她是勇敢的。菲奥也是机智的,她用冰凌打伤了拉克。经历过了艰难困苦,菲奥最终成长为新一代的驯狼人。从菲奥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美,看到了勇敢和坚强。
第二篇:狼读后感
《狼》中自有千百味
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其中一篇文章《狼》颇有感触。
《狼》中有三个关于狼和屠人的小故事,但其结局却都是屠人战胜了狼,最终平安到家。由此可见,狼虽然狡黠,但“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在第一个小故事中,屠人其实也算不得凶残,只是格外聪明。他先是用刀威胁狼,使它不敢靠近。后见狼仍然步步紧逼,于是宁愿舍弃肉来换取自己的生命。而最见其大智的地方在于他没有把肉直接扔在地上,而是用钩子穿住挂在树上,等着第二天早上再来取回去。而狼又何其笨,缘木求鱼,非但没有得到肉,反而还断送了自己的性命,最终得不偿失,令人贻笑大方,也只能算是咎由自取吧。
而在第二个故事中,两只狼却实在贪得无厌。屠人刚开始就投了骨头给两只狼,而它们却并不知足,仍然并驱如故,最后才丢失了性命。但在此故事中,两只狼却又有点小聪明,一狼假寐以诱敌,一狼自后袭击,原本以为配合得天衣无缝,但却忽略了它们遇到的对手是屠人,“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最终,对于前狼“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以数刀毙之”,而对另一狼“屠自后断其股(大腿),亦毙之”。
但我却认为,狼固然贪婪,屠人却也未免有些太残忍。狼作为一种肉食动物,吃肉是它们的天性,觅食也是一种本能。既然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又何必自相残杀呢?
第三个小故事,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屠人的凶残、智慧、谨慎和贪婪。当屠人进入路旁的行室,抓住了狼的爪子时,他“思无计可以死之”。短短几个字,却将屠人的本性暴露无遗。然而看到屠人“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时,他的智慧却又让人不得不折服,难怪蒲松龄最后会发出“非屠,乌能作此谋也”的感叹。而后来屠人“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又体现了他何其谨慎的态度。最后屠人“遂负之以归”而不是直接把狼留在原地,蒲松龄寥寥几笔勾画出了屠人多么贪婪的形象!
这却又让我不得不想起狼的贪婪了。狼贪婪是为了食物,而屠人贪婪是为了钱财。每个人都有一颗贪婪之心,也都有自己不同的目的,而圣人和凡人的区别就在于能否控制住自己的贪心。虽然如此,但想要控制贪心却实在很难。鉴于此,我想一首佛偈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只要我们把世间万物都看淡了,不再为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而动心时,又有什么能再来扰乱我们的心呢?
窗外突然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虽然蒲松龄故事中的狼和屠人已背对我们走过了三百多年的光阴,但在今天,狼和屠人的故事还在继续。
第三篇:《象与骑象人》读后感
读后感:《象与骑象人》
作者:(美)乔纳森·海特
东阳二职叶靖春
《象与骑象人》里讲到人类的心理,有一半正如一头桀傲不驯的大象,而另一半则是像是一个理智的骑象人。象的层次,是难于控制的;骑象人的层次,相比较是容易控制的。这两个分裂的部分,造成人们常陷于理智与非理智的思想争战中。简单点说,我们的“心”,是头放任的大象;我们的“智”,是具备掌控能力的骑象人,它们往往意见相左,各行其是,于是快乐离我们越来越远…… 前几年遇到了一些事,于是我就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为什么每个人都有烦恼?”等等问题,经常晚上睡不着觉,感到了巨大的困惑和压力。后来在大学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阅读一些思辨类的书籍,这才找到了一些“治疗”的方法。《象与骑象人》就是其中的一本。当然,本书也对我困惑的另外一些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如“是什么力量在控制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人总是会陷入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为什么越压抑一个想法,这个想法越会纠缠着你不放?”等等。
我们接受了很多年的教育,基本上都是“成功学”的那一套,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只要吃得苦中苦,就一定可以成为人上人。可事实上,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大部分时候并不是因果关系,而更多的是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回报可能与付出有关,但绝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回报多少。因此,我们总是痛苦的,“悲观的”。因此,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火了。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们会产生震撼、绝望、恐惧,如何不让我们的心理结构混乱、崩溃甚至瓦解,恢复我们的积极情绪、快乐感觉、巅峰体验。我们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来调整自己,远离悲伤,重获快乐。
《象与骑象人》里作者用一个骑在大象上的人来比喻“自我”。我们的潜意识时刻都会对外部世界作出各种直觉判断,而意识也就是骑象人则为直觉判断编造出各种合理的解释。作为骑象人其实很难控制大象的,大象反而常常是主导者。我们说大象是一种自动程序,是一种本能,大象使用的语言最主要的字眼就是:喜欢,不喜欢。我们对人生的想法都是在无意识中快速形成的,没有什么道理,就是喜欢不喜欢。但我们往往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了,因而产生了很多烦恼。而 1
大象不然,它就是简单的,是快乐的。
快乐是可以及时反映的,喜欢就快乐,不喜欢就不快乐。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每达成一小步快乐就会出现一次,换句话说,快乐在于过程。而我们人类更喜欢结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并不快乐,他们对于学习似乎只是应付,究其原因跟我们的教育理念有关,或者说是价值观上的一种偏见。
改变才能适应。在慢慢成长过程中,我承认我在不断改变,比如价值观。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价值观跟我以前是一样的,如果我问大家“你们是一个感性的人还是一个理性的人”,大家的回答一般都是理性,因为他怕回答“感性”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与责备。在比如“大家如何理解‘闲云野鹤’”,大家的态度一般是都是鄙视。而殊不知有时却是“闲云野鹤天地宽”。没错,在我们传统教育中,这样的“三观”是主流的,或者说是唯一的。但是社会是多元的,价值观也应当是多元的。
理性与情感必须协同合作,人才会表现出聪慧的行为,但是情绪(大象)仍负责绝大部分的工作。一直到大脑出现新的大脑皮层,骑象人才重新活跃起来,大象也因此变得更加聪明。有时候,我们会以为自己在跟自己的潜意识、本我或动物本能对抗,但其实这都是我们整个心理的一部分。意识是难控制潜意识的,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只能让意识顺应潜意识。即理性服从于感性,我们的感受才会舒适。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本能和意志、行为与心理、左脑与右脑、感性与理性撕扯着我们,使我们每天都深陷大大小小的漩涡,被各种冲突的欲望和想法折磨着。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变通。虽不能“兴之所至,步之所及”,但也要尝试“兴之所至,心之所安”吧。教学自然在这其中,如果一味的按部就班,那么想要上出一堂学生喜欢、教师认同、效果良好的课是很难的,只有结合实际进行创新,让我们的潜意识和意识来共同发挥作用,这样才是新课改的要求。陶行知曾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老师在上课时,如若照本宣科,效果自然是枯燥乏味,学生当然不愿意听。唯一的解决途径也是提高我们的创造性,扩散我们的思维。他也强调解放学生的头脑,试问如果老师自己不能先解放思想,创造改革,学生如何先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当往往理论与实践总会出现一些脱离,如何让理论更好地来指导实践,这就需要我们来动脑筋了。如果让自己和学生都能做一只简单、快乐的“大象”。
第四篇:女孩百分百读后感
打造完美青春期——《女孩百分百》读后感
开篇语:
还是那句话,感谢@喆妈公益阅读/感谢知识出版社,感谢作者芮青蓝,让我获得了《女孩百分百》的试读机会。正是因为参加了@喆妈公益阅读/。让我和孩子的每一天变得快乐而充实!读书之乐,乐在其中,不言而喻。谢谢!
本书作者芮青蓝,教育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开智书坊副总编,执笔作品有《爸爸说给青春期儿子的秘密话》、《父母一定要告诉男孩的80个性常识》、《父母一定要告诉女孩的80个性常识》、《培养有出息的男孩》、《培养有修养的女孩》等书籍。
青春期是一个如花如梦的年纪,寄托着孩子们灿烂的梦想和未来蓝图,更寄托着孩子们无限的期许和憧憬。男孩如此,女孩子同样如此。看到这里忽然想起我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十六岁的花季》,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们的花季好像也提前了不少啊。
家有小女,刚刚11岁。我获得本书的试读机会后,孩子便高兴地告诉我:“老爹,这本书是属于我的了,《女孩百分百》,你是男性,不适合你看!”
恰巧的是,书快递到家时,正好女儿在家,毫无疑问,我所有的权利都被剥夺了,不过倒也省事啦,呵呵。孩子的书,孩子读,多有韵味啊!
闲暇之时,俺还是要翻阅的。不错的一本书,从女孩的身体变化、心理变化、性意识、性知识、人际交往、打造个性等方面都给与了很详细的讲解。更值得称赞的是,每章节中都有现实中的事例,让书中的内容显得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容易操作。
加上以前给孩子买过的青春期书籍,还有@喆妈公益阅读/获奖的《向左走,向右走》,孩子接触到的类似书籍算是比较多的了(在班级中)。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青春期的教育史很多家长的教育盲点。过去的我们,是懵懵懂懂,羞羞答答,而现在的孩子处在知识爆炸、网络公开的环境里,有些教育是不能回避的,而是要更加详细、更加完善地进行,像青春期的教育。
总之,感觉本书是不做的作品,为孩子的青春期排忧解难,为有的孩子解了燃眉之急。因为孩子的话在先,所以在粗读的时候,也没有在书上动动笔墨,算是对不起啦。
第五篇:橙色女孩读后感
橙色女孩读后感
最近看了<<橙色女孩>>这本书,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写的.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叫乔治.罗德十五岁的男孩。乔治.罗德在他四岁时,他的亲生父亲让.奥拉夫就因病去世了。之后他的妈妈与尤里根重组家庭,并生下了小米莉亚。有一天,乔治的爷爷、奶奶在乔治幼时的童车坐垫下发现了一封信。这封信是他爸爸在身患重并为时不多的日子里写给未来长大的乔治的信。信中围绕与一个跟橙子有关的女孩从相遇到相爱的故事展开,(这个女孩就是乔治的妈妈)流露出乔治的爸爸对生命中美好事物的无限眷恋和将对其永别的遗憾。最后心情沉重的乔治在看完信后开始重新审视、思考自己的人生,并改变了一些以往的生活态度,从而更加珍惜所拥有的。
看完这本书,我想起了以前经常在杂志上看到的一道假设题: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你会在今天做些什么。相比之下这会显得轻松趣味,因为我们知道明天不会是世界末日,我们仍有大把的时光可以挥霍或者来想我们想做的事。但是往细想,也许世界末日遥遥无期,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却都是有期限的,甚至如书中提到在宇宙中是无比渺小的。那在我们将要老去,淹没在历史鸿海中的时候,我们会对生命中的什么眷恋,会为什么而感到遗憾呢。
小男孩乔治四岁时,父亲过世,对于父亲,乔治印象模糊,他是某张旧照片上的那个陌生男人的陌生面孔,还是多年前一个夏夜里抱着自己在阳台上看星星的那副宽广肩膀?
十多年后,奶奶在整理旧玩具时发现了一封父亲给乔治的亲笔信,在信中,父亲向乔治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那个故事与西橙子有关,与橙色有关,与爱情有关,与阳光、阴影、流云、死亡、聚散有关……它像一个天大的秘密,让已长到十五岁的少年乔治震惊不已。
——那是一封跨越时空的不平凡的信,那又是一封弥漫着博大精深的信,生与死、相聚与分离、希望与绝望、幻想与现实、时间与空间……乔治会如何抉择?
《橙色女孩》,有一点点诡异的书,因为这本书有的部分是用倒叙的叙述手法,而这个叙述的人已经——去世了。书中的“我”是一个14岁的男孩,他和他妈妈,还有他的继父,以及他同母异父的小妹妹一起生活。某天,他奶奶从他儿时用过的童车里发现了一封信,很长的信——他已去世的父亲写给他的。整本书写的就是他父亲写给他的这封信的内容,还有他自己的感想和附言。“橙色女孩”其实就是他的母亲,这封信写的就是他父母的“童话故事”。
“70年代末一个深秋的下午,在电车站,父亲撞翻了一个身着橙色衣服的女孩怀抱的满筐橙子。之后他们在一间咖啡馆里再次邂逅,女孩仍然穿着那件橙色衣服,怀里依旧抱着一大袋橙子。正当父亲为他俩再次的偶遇感到诧异时,女孩眼里竟满含泪水地转身而去。父亲木然地伫立在街头,任由她消失在茫茫的人海中。
他们第三次相遇是在圣诞节那天。分别时,父亲终于向女孩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并问她何时还能相见。女孩许诺半年后愿与他长相厮守的约定,随即再度消失。当他们又一次相遇时,父亲终于知道了这个神秘的橙色女孩的全部故事。
父亲在信里回忆了他与橙色女孩从恋爱、结婚……直到他生病写这封信时的那段美好时光。同时,“短暂与永恒”“生命与死亡”这一永恒的哲学命题,再一次以文学的幻化形式从乔斯坦·贾德的笔下淌出。从此,乔治的生活因这封超越时空的信而变得不平凡。他能够透过这封信,解开这个由生死、爱情、人生及时空所交织而成的谜题吗?面对生与死,相聚与分离,希望与绝望,幻想与现实,时间与空间等种种问题,他又将做何选择?”
然而,很明显,乔斯坦·贾德的目的并不在此,他让我们看到死亡与生存,爱情与亲情,很明显逃脱了一般的缠绵悱恻的爱情小说.尤其是在最后的几个章节,花大量的时间来写关于对望远镜的关心,对生命的困惑,对宇宙的迷茫,对乔治和橙色女孩(很明显,读过后会知道她是谁了)的牵挂.他看似无情的提醒我们都心知的事情:我们都会死去.但是在里面却让你去思索更深层的意思:关于人生的价值何在.关于我们所发生的一切看似细微不起眼的过后可能立马被我们给忘掉的事情.说不定他决定了你的存在.《橙色女孩》为世界著名畅销作家、《苏菲的世界》一书作者乔斯坦·贾德2003年的最新力作,也是作者第一本以爱情为主轴,以生命为主题的小说。故事迷人,文字清新,字里行间传达出生命智慧。总体来说,这次乔斯坦·贾德依旧用他那贯用的方式将哲理寓于通俗中.对于书中提出的选择,我还在想。这位父亲面对自己的人生,他胆怯了。他怕有那么一天突然“轰”的一声,死神会把他毫不留情的带走,让他没有时间去犹豫,他怕美好的世界抛下他,他爱的妻子和儿子,他不想这么郁闷的离开,可偏偏命运给了这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短暂的享受,这不得引起了他的思考,带给了他这个问号。其实这个选择也并不存在,或者说提出来也并无意义。我已经被生下来了,我也就没有了“不来面对生活的种种”这个选择,如果现在有人去考虑这个,想必他是后悔了他的人生,他失去了活下去的意愿。我已经19了,有19个春秋在眼前晃过去了,不能说我对于这个世界一无所知,毕竟我是个人,我也吃过一点“盐”,我的选择是我父母给的,而我就是要把它坚持下去,告诉他们,你们的选择没错。就跟当初我自己填高考志愿选择我人生前进的道路一样,虽然我不懂,我不明白这选择高明不高明,甚至我的家人都开始反对,但我能做的也只有好好读书,来证明自己,我可以的,我的选择未必那么差。甜和苦总是一并存在的,要是不愿尝试苦的滋味,那甜也便失去了意义。像大人们说的,人生便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等到老了,这曾经的一切,有酸甜苦辣咸,那品起来才有味儿,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