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教学教什么》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阅读教学教什么》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阅读教学教什么》读后感1
看完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先生的《阅读教学教什么》后,我倍感亲切又觉收获颇丰。
倍感亲切原因有二:第一,我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觉得王荣生教授仿佛我大学时代的恩师(虽然没教过我,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求真务实的探究态度是我校的风格);第二,20xx年我在江苏师范大学进修,班主任步进博士就是王荣生教授的徒弟,步老师当时就用的这本书中的理论指导我们工作坊进行《藤野先生》的备课、评课和作课的。
收获颇丰原因也有二:第一,我明白了旧课程和新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旧课程是老师在备课时想的是如何教好,而新课程是老师在备课时想学生需要学什么,怎么能为学生提供帮助让其更好地学。第二,我明白了阅读教学的目的、阅读教学的内容和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阅读教学也是我的日常工作,但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些理念和做法是错误的。
这本书涉及三大块内容:第一部分是主题学习,第二部分是共同备课,第三部分是课例研究。
第一部分主题学习又分为四个主题:阅读教学研究的新进程;文本教学解读及其要领;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学环节的组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面。
第一个主题理清了阅读理解、阅读能力、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与文本体式、文学鉴赏与实用文章阅读等概念的界定并明确了阅读教学及其路径。阅读教学就是:学生凭着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能力来理解这篇文章,不足以达到理解的目的。不明白应该看哪些地方,看出些什么。老师就是要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和经验得到提高,从而能够理解课文。阅读教学的起点一要看文本体式,二要看学生学情。
第二个主题文本教学解读的要领有三个:第一,老师把自己当做普通读者读文本,用常态的阅读状态把握文章的个体特征;第二,老师把自己当做研究者读文本,分析文本中最重要的地方在哪里,必须感受理解的地方在哪里;第三,老师把自己当做语文老师读文本,明确学生阅读的困难点,最终达到“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的目的。
第三个主题教学内容的选择得要领是:依体式,定终点,研学情,定起点,中间做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环节的设计重点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在于教师的教学环节。
第四个主题阅读教学的三个层面即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教什么”要注意克服“随意化、点状化、两极化”,“怎么教”要注意重学生体验而非认知接受,重策略而非提供答案,重生成而非按兵不动。“为什么教这些”是受课程性质所决定,由文体特点所决定,由学生的实际所决定。
共同备课工作坊共4篇,我认真看了一篇初中的课例《回忆鲁迅先生》。在共同备课的过程中,老师们通过讨论、经过合作专家的点拨,终于确定了教学目标为:认识私人场合中的真实的鲁迅、感受萧红独特的笔触:采用回忆录的写法,叙述与鲁迅的交往过程,较少议论,给读者以客观真实的感受,摒弃了一开始的“以小见大、细节描写”等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
在课例研究部分,我看了《陋室铭》和《孔乙己》课堂教学研讨,觉得“聚焦法”很好,在具体的字、词、句上重点品味,而不是平面式的理解文义、体会情感、明确写法。因为意思、情感及写法都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了。黄厚江老师在《孔乙己》教学中以“手”为突破口,穿起人物的一生、性格、悲剧的根源,是聚焦式教学的典范。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书,也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理论总结。我希望自己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将这些理论用于实践,从而使学生在我的阅读课堂上收获更多、更大!
《阅读教学教什么》读后感2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由于过分地强调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方面,而忽视了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一味地抄、背词语解释、段意和中心思想,以应付考试,使阅读教学缺乏情趣、缺乏活力。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端,国家制定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能帮助我们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
一、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主线。
新《课标》在各阶段目标的阅读要求中均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教学应抓住“阅”和“读”。“阅”即看,实际上是用心读的过程。“读”一般指看着文字读出声音来。无论是“阅”,还是“读”,都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反思我们过去的阅读教学,实际是教师设计好问题,学生回答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围着学生转,不需要自己的思维。如此被动地学习,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阅读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感知—领悟—习得的过程。过去的阅读教学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领悟即领会,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感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教出来的,而是靠朗读体验的。通过阅读,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习得是学生学到了某种知识,方法、技能。通过课堂上的朗读和领悟,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学到了阅读的方法,并用之于课外学习。
二、自主、合作、探究是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自主,即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是自己思维的主宰,而不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合作,即课堂上学生的多项交流,它是自主学习的更高层次。探究是最深层次的自主学习,是某个学生在某个问题上探索追究,是一种发现学习。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好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该串讲为精讲,改教师讲书为引导学生读书、看书,并且还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做到以学定教。课堂重视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提问,这无疑为学
生的自主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提供了机会,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仍有许多需要我们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如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学习,学生回答问题和朗读课文不是因为学习活动才产生了内在和积极性,而大多是因为得到老师德好评和表扬。又如,在学生合作方面,只有小组讨论一种形式,而且讨论时间仓促,讨论无结果;师生间的合作在某些课堂上只是教师和某几个学生的对话,而未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质疑,也未能通过教师的指点,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而探究下去,而是由教师和盘托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真正落实,需要教师不仅要从教学观念尚改变,同时还需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三、语言训练和语言积累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积累”,就是多读多实践。“积累”不仅汇集了传统教学的精华,又注意了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联系语言环境及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以词句为重点,可以借助图画、实物、动作、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句意思。对于优
美的词句,要鼓励学生背下来。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在交流和探讨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有利于学生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积累语言材料。
四、学会读书是阅读教学的目的。
学生获得的知识是重要的,但培养能力更重要。在教学中,要学会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化作品,受到高尚情感与情趣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能自主、有效地学习人类无限的知识。如果我们的学生不会读书、不会学习,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是我们教学的重大失误,也是我们教师的失职。因此,从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教学生学会读书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独立思考。
总之,阅读教学是学生读书的过程,也是学生阅读能力(学生读书)形成的过程,是思维过程,也是情感
培养的过程。我们要以全新的理念,展现阅读教学的目标、重点、基本策略。这样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并研究当前的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及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阅读教学教什么》读后感3本周拜读了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教什么》令我收获颇丰。阅读教学,在统编版教材中,占据着主流地位的一种教学模式,那到底什么才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又应该教什么呢?统编版教材中,对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篇目增加,阅读量增大,课文内涵丰富多样,如何深刻理解教材,进行阅读教学,在这本书中我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本书涉及三个板块的讲解内容:一是主题学习工作坊,二是共同备课工作坊,三是课例研究工作坊。我本周阅读的主题学习工作坊,其中涉及四个篇章内容,其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组织者一部分,使得我明白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重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而非教学环节,而作为教师,在分析文本,解读文本的时候也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明确学生的困难点,是学生不喜欢的,去喜欢;不懂的,使他懂;读不好的,使他读好。小学生处于学习生涯的初步阶段,学习能力有限,同时抗压能力和自制能力都比较弱,如果没有激发起学生兴趣,就很难吸引学生主动去学习,甚至太难的知识点就会让学生逃避。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找到兴趣培养点,不要一味地只是布置了阅读任务,加大了作业量,反而起到了反作用。其实,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非常好的一面,有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新鲜的事物和活动容易被吸引。
小学时期的学习,除了起到启蒙作用外,更关键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仅是提高学习成绩,而是阅读兴趣习惯的培养,丰富其想象力,感受大千世界,感受生活美好。希望能将书中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阅读教学教什么》读后感4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阅读教学,多局限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色方面,其实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还必须要注重“读”的训练。因为,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着眼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习语言,单凭讲解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实践,精于指导,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种借助读而达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创造力的。也正是阅读教学中由学生读中理解语言的有效方法。
一、尝试性朗读 尝试性朗读一般在刚接触课文时进行,很多学生阅读文章,往往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去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这样,就要注意教给学生摄取筛选信息的能力。
1、学会寻找关键词语。学会寻找关键语句,是一种摄取、筛选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永远的歌声》一文时,教师提问:课文从哪几件事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开始,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概括。教师提示说:你们能否从课文中找出能揭示问题的关键词语吗?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们很快把答案找出来。课文主要从学生为老师“采药”和“捉鱼”两个方面体现了学生爱老师的特点。
2、学会寻找中心语句。中心语句往往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有的起点题作用,有的起总结作用。学会寻找中心语句,也是一种摄取、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例如,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章有哪些中心句能揭示作者的感悟?学生们带着问题,很快从文章中筛选出有关的语句信息。在阅读中学会寻找关键词语和中心句,有利于增强学生摄取、筛选信息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二、理解性朗读。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要轻易剥夺学生读书的时间,不要动辄就要“朗读”让位,不要在完成了教学任务后,象征性地让学生读一读,使“读书”通常成为一堂课的补白。我们要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读”出情,“读”出韵,“思”
出义,“思”出神,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焕发蓬勃生机。通过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边思边议,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课文感情。如学《明天更辉煌》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到位,我把这一课,进行三次导读:第一遍指名读,让学生注意速度和重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第二遍教师范读,让学生知道注意适当的停顿,能使人感受到文章的意境,同时能加深理解具体语句的意思;第三遍学生轻声读,品味文章的意蕴,深层理解文章的主题意义。教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通过朗读加深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只有把握文章主体意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感情。
三、感受性朗读。真情实感是朗读的灵魂。指导学生进行感受性朗读时,要把理解思想感情和朗读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时,可以作示范朗读,要诱导学生去感受,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课文的思想感情。如教《桂林山水》一文,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结合文中插图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引导学生想象桂林山水的图画美,让学生在边看边读边想中,有如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这基础上,再有感情地引导学生朗读,这样会产生强烈的感染效果。
四、品味性朗读。传统语文教学特别重视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学生学习课文,不是靠教师去分析教材,主要靠自己反复诵读、品味,加上教师讲解、点拔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新课程实践中,我们仍要继承这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让学生进行品味性朗读,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通过品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领悟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领悟课文所表露出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当然,如果只是“不求甚解”地读,漫无目的地读,这又陷于简单、机械的操作。我们强调要“熟读”的同时还要“精思”。古人注重“多读”,更重“自悟”、“精思”,重视在熟读中感悟。一篇文章,是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或是思想内容,或是写作技巧,或是语言运用,或是艺术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正确地加以理解、感悟,让学生在品味感悟中对文章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有更高的认识,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领悟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数是阅读的精品和典范,语言风格各异,思想内容丰富,表现技巧不同。因而,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加强“读”的训练,恰当地指导学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学生从书中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教什么》读后感5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部分孩子对爱国类的文章或者讲述战争的文章,感受不是很大,有时甚至会提出很可笑的问题。这对我们年轻教师而言,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怎样让孩子更好的了解历史?怎样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呢?
这就牵涉到阅读教学的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事实层面的问题,就是叫什么的问题;二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是怎么教的问题;三是价值层面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教的问题。在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培养学生对优秀作品、经典作品、伟大作品的敬畏精神,培养学生对文言文或古文的亲近态度。不要让孩子有畏难心理。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体验,而非认知接受,就是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而不是被动接受老师或他人现成的阅读结论;重策略,而非提供答案,就是要求老师注重对学生理解过程的促进,而不是理解的结论的提供,重生成而非按兵不动,就是要激发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从而生成自己的理解和意义。
有时孩子也会有这样的疑问:老师,我们生活在幸福的环境里,为什么还要一直学习受苦受难的文章的?孩子的这个问题,正是我们阅读教学层面:为什么教这些的问题。散文阅读教学中,所谓“体会作者的情感”,就是通过作者的语言、借助作者的情感,像作者那样那样看待事物或事件。教师要理解,课文的哪些地方是学生体会不到的地方;教师要知道,提供什么样的支架才能帮助学生体会到。记叙文侧重叙事,而散文的阅读重点在于叙事中的情感,因此,对记叙文而言,所谓重要的信息,是以事件的完整为标准的;对散文而言,所谓重要的信息,是以情感的表达为标准的。因而,可能从叙事角度来看,并不重要的信息,但对散文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引导孩子提取不同的关键信息。
在提倡全民阅读的时代,希望我们的阅读教学能给孩子的阅读铺设一条平坦大道。
《阅读教学教什么》读后感6在本学期,我校李伟教师于20xx年5月13日对我校所有教师进行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校本教研培训。我受益匪浅!李老师不仅以生动的语言、大量的实例和多年的教研经验向我们诠释了各个时间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阅读教学的方向,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教师的敬业、乐业、创新、奉献的情怀。李老师在讲座中明确了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以及课标中阅读教学的要求,使我们每个教学段的教师都能够清晰地了解到我们的语文课堂该教什么,该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李老师列举了大量的课例,具体分析了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趋势,使我对语文阅读教学所走过的路程有清晰的了解,更明白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艰巨。
听了李老师的讲座后,我深受启发,就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阅读教学要以语言学习为中心。
“语文”就是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语言学习得好,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强。可是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认识的偏差,出现了人文性过度,工具性不足的倾向。表现为:重感悟,轻训练;重内容,轻语言;重阅读,轻作文等。小学语言训练要根据
学生年龄的特点,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语言学习,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
二、语文教师是阅读教学的关键,语文课要表现语文老师的高度与深度。
李老师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了语文教师该如何提高的文化底蕴,提高素质修养。我们不仅仅深入课堂多听课例,还要经常实践研究,上课、研讨、读书、提高。我心中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拥有一股自由的情感,一片思想的天空,进行专业的探索,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具有大将风范,要有一股真正的人文气质的形象。要达到这个高度,我们首先要做到:永葆激情,忠诚教育。语文教师要有“天高云淡,笑看云卷云舒,潮起潮落,立于潮头写春秋”的胸怀与气度。不要因为坏境的改变,经济的冲击,地位的升降而改变,永远保持一颗敬岗爱业的热情的心。然后还要做到:张扬个性,锐意改革,创意教学,形成风格;业精于勤,潜心静虑,默默努力,静静成长。最后还要做到:博览群书,好高致远。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博览群书,将我们的言行内化为学术的性格,在反思中成长。
三、阅读教学中,应该从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我对这个观点的理解是: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法。指导学生学法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情感载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可贵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要因势利导。但是,指导学生学法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还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指导学生学法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这是指导学生学法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第二、学法最好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而不是老师生硬传授的。第三、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努力上进精神,这是指导学生学法取得成效的保证。
经过这次培训,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会更有信心;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是都能在实践中总结,反思,提高,那么,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将会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阅读教学教什么》读后感】相关文章:
1.阅读教学教什么读后感
2.老师教学反思:你要教什么
3.关注教什么落实怎么教作文1100字
4.屡教不改的近义词是什么
5.什么是宗教礼仪
6.胎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阅读教学设计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8.《教有所思》读后感
9.《心教》读后感范文
第二篇:写作教学到底教什么--读后感
写作教学到底教什么
实小西校区 侯海红
“中小学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这是我最欣赏的语文教学专家王荣生先生的话,虽然这句话多少让一线语文教师感觉有点不爽,或者不满,但确实道出了当前作文教学混乱与无序的状态。看一看当前作文教学的套路:题目+范文,情境+活动,教写作技法,就可以知道这个结构模式何其僵化与无效,其弊端非常明显——缺少写作过程的指导、缺少写作思维的支架、缺少写作技术的解密。原因在哪里?王荣生先生认为是体式问题,即百年的“散文写作”的问题,而散文只能触发,只能培育,只能去触发、培育学生的写作热情,从本质上说散文是不可教的,而长期以来所谓的“写出真情实感”也是一个伪命题,老师只能用形式的、规范的办法去教,那么学生在此条框下写出来的东西势必违反真实感,所谓的技法与指导自然就失去了效能与意义。那作文教学该怎么教,该教什么?《写作教学教什么》做了最好的诠释!《写作教学教什么》是根据国培标准设计的参与式语文教师培训教材,在教材结构上有所创新,包括理论、课例、共同备课这3个工作坊,以及光盘资源,设计了读者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教材的立体化,体现了培训的案例式、情境式和参与式,堪称“纸质版的在线教育”。
这是值得你慢慢读的书!
本书作者王荣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全国课程资源专家工作委员会语文分委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部主任。著有《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等。
这本书取材于上海师范大学承担的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系列培训课程,是在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实践中逐渐积累的优质课程资源。这是需要你用笔来读的书!
书中将培训现场的情境性元素,在纸质的书上加以体现,“参与式”的编排方式,引导你始终“在场”,就像是培训中的一员。聚焦“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这一主题,针对“教学内容的合宜性”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这两个核心问题。内容由三个互补的“工作坊”组成。带着诸多的疑问慢慢地读完了这本书,掩卷深思,真的收获颇多!
写作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用写作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写作教学致力于用语文,能发表作品,能用写来丰富生活,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用写与别人交流。这是写以致用观的核心。
把写作教学定位于写以致用的老师,都是非常重视读写迁移的,他们能把课文当着例子,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么选材、怎么安排材料,用什么技法表达观点。一句话,重视课文的形式教学,重视落实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读写结合是这类老师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写作教学策略就是形式先于内容,为形式而填充内容,学生的真情实感很难流于自己的笔端,也很容易滑向写以致法的教学轨道上。其原因是老师教学过急,以为一学就能用,或学了就要用,否则就容易忘记,因而在从读转化为写的进程上,步伐过快,忘记知识在学生的内部还有一个消化的过程,还有一个反刍顿悟的时机,即学即仿往往会使所学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入心就反馈给老师,实际的结果当然是夹生饭。用语文不是一学就能用的,而是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在积累中消化,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量后才起作用的。
写以致用的发表作品观,认为发表就是一种应用,发表也是写作的原动力,叶老先生就这么论述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这个发表可以是范围大的发表,如在报纸杂志上,也可以是小范围的发表,如在本校、本班里发表。确实,发表文章是学生持续写作的最大动力,但是发表在报刊上,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并非所有的同学都有这样的幸运,当稿件一次次石沉大海时,伴随而来的失落感也是极强的,足以抑制一个人的写作欲望。而小范围的发表,开始动力强,可是时间久了,次数多了,也就习以为常,动力会减退如初。因而,这项动力源的作用很有限。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上并没有广泛得到认可,并进而在老师教学中普遍使用,大家都是抱着可遇而不可求的心态对待,在广大的乡村学校基本上没有老师有这样的作文教学观。
实际教学中有不少老师把作文的应用,指向对生活的应用,即用作文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如应用文的写作,不把应用文写作当做是一种练习,而是把这种写作真正与生活联系起来,成为写有所用的实战演练,让学生切实地看到写作文的好处,写作文不是铺开一张纸做没意义的纸上谈兵,交一份作业,而是可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的,通过应用作文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这是相当不错的,但是,没有多少老师能找到这样的好途径,也没有多少老师能把课文的应用转化到这点上来,所以,实际教学中限制大,致用没能很好展开,大多限制在说明文和应用文的教学上。
教语言技术,即制造句子的技术。让句子成为可以自制的产品,让生产技术成为句子的动力。在分析一些常见的有思想、有观点、有文采、有手法的好句子时,让学生学着分析,学着积累,学着使用,慢慢提升对句子的操作能力和敏感度。比如对“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一句的体会与感受,分析其技术类型与表达效果,近似于诗歌中的练字、炼句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可以积累观点和高级词汇,从基础上提升对句子的认识与变换能力,以保证句子背景的广阔与丰富。
作文教学,如此复杂,如此之大,谁都想去看看,是谓读书笔记。
第三篇:《教有所思》读后感
《教有所思》读后感
翻开书本——李镇西《教有所思》教育随笔,静下心来,细细翻阅,给寒冬里带来丝丝暖意。
读了李老师的《教有所思》这本书,我被李老师对教育的热诚投入深深折服。真的教育,真的生活,真的随想,真的反思在李老师朴实的笔触中,可以感觉到他对学生的浓浓爱意,他把思想的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思教育,批判教育。
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身上的担子是沉甸甸的。这个担子不能假手于人,必须亲力亲为,只能通过自己的摸索和自我能力提升,用最恰当的方式把学生送达快乐的彼岸。为什么说是快乐的彼岸而不是成功的彼岸,因为所谓成功于不同的人而言,也是不同的。
书中分为六辑,分别为:边教边想、胡言乱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说语论文、凝望窗外。每一辑都是那么朴实而又深刻,使人启迪,引人共鸣,促人深思。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要学会反思,学会换位思考。
每个孩子都有闪耀的地方,我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发掘孩子们身上潜在的优点。”李老师的文章语言质朴、直白,娓娓道来,没有长篇大论的枯涩的论述,有的只是一个个他经历过的、所想到的细节上的描写,但又蕴意其中。李老师认为,今天中国需要一种把人当作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那么,当代老师就应具有童心、爱心。童心:赤子之心;爱心:对学生包容的爱。
爱,也是李镇西老师宣扬的教育内涵,要心中有爱,才能教出有爱的学生。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会爱学生,才能给学生民主平等。被世界公认的大教育家孔子,他的教育行为堪称爱生的楷模。在他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对学生的关爱。他经常在一种愉快、和谐、理解与尊重的气氛中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第四篇:教有所思读后感
教有所思读后感
(一):生命与使命同行
孙彦华
看到全国名师李镇西的《教有所思》时,我也在思索。一个学期又一次画下句号,作为教师,我的生命历程又刻写了许多或难忘或短暂,或明晰或困惑,或开心或郁闷的痕。我用了一天的时间总结整理下来,我认为这远远不够。借到书后,我没有像看其他书一样一睹为快,而是把它轻轻地搁置到书架的最顶层,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教有所思”这四个字。我想激励自己利用假期这段宝贵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于是,有了很多更明朗积极的想法、更客观理智的评价。
当思绪处于“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我捧起了《教有所思》。
刚开始,我还有空闲将书中精美的语句抄下来,后来,几乎忘记了做笔记。因为李老师的文字如一块神奇的魔石引领我忘情地读着,二十一万字的书竟然只用了五天全部读完。当读完《面对张志新同志的遗像》发现已经是最后一篇时,心中生出些许遗憾。合上书静静思索,竟有口留余香、余音绕梁之感。
全书分为六辑:边教边想、胡言乱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说语论文、凝望窗外。分别从语文教学、教育现象、与名师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语言文字、时事评论等方面,选取不同的观察点进行阐述。有的文章清秀隽永,如海面上一朵轻盈的浪花;有的文章热情澎湃,如熊熊燃烧着的烈焰;有的文章慷慨激昂,如那只与暴风雨搏斗的海燕;有的文章发人深省,如一支穿透腐朽思想的利箭……李老师熟读各种教育经典,与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大师对话,很多文章引用大师的名言几乎是信手拈来;他寻找各种机会学习、写作,提高自己的水平,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领悟力。因此,书中文字读来甘之如饴。
李老师选了这样一段话放在书的封面,十分鲜明地表明自己对教育的认识,也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浓缩: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
在教学中,他也是这样执着地实践着,并且时时自省着。李老师由向学生借笔,发现学生争先恐后地双手奉送,反思作为老师的自己没有亲自将水杯送到学生手中,而深深地自责源于自己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又从五千年的封建意识挖掘开去,呼吁大家(包括学生、家长和同行们)摒弃“师道尊严”的落后思想,追求师生在人格和感情上的天然平等。试想,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被学生尊崇?这样的老师,怎能不使家长感动?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被同行敬佩?由此,我想到自己,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教师,自认为做得很好了。可是与李老师却有天壤之别。
“我从来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特质是思考,是批判,是创造。因此,我从来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就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国际风云、时代变化、社会焦点……”正是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时时牵挂着那些边远地区的普通教师,为千千万万的普通教师呐喊呼吁;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常常回到零出发点上思考当今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对教师的重视程度;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敢于发现教育的弊病,并很尖锐地提出“万炮齐轰假教育”,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大声地质疑“儒学”能够“救中国”,十分坚决地反对从上到下“表演”公开课的做法。
写到这里,我不禁汗颜。我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已经兢兢业业地工作了二十几年,与李老师的成就相比简直是自惭形秽。李老师的著作几乎等身,而我却沾沾自喜于得过奖的几篇拙文;李老师语文造诣和工作成就已经很高了,仍然攻读教育哲学博士学位,而我却时常陶醉于读几本书或写点小片段,还以年已不惑为由劝慰自己别累坏了身体;李老师主动请缨,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我却时常因为自己班里有几个比较特殊的学生而大呼不幸……
班里有一个小女孩,入学的第一天是爸爸抱着送到教室的,家长如此娇惯孩子,让我大跌眼镜。后来的表现更让我连连叫苦。上课三心二意,下课却生龙活虎;学习起来心猿意马,对同位漂亮的钢笔却几次据为己有;家庭作业几乎不做,但说起谎话来一点不脸红。家长对老师的要求表现出极端的不配合,每每强调自己的工作忙,甚至还认为自己身居官位女儿的各种表现给自己丢人。这样的一个学生,几次三番的教育引导都没有丁点进步,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每一次考试语文和数学都稳居最后一名。学校考核班级成绩时每次都会把她的成绩取消,如此一来,更纵容了我对她的放任。上课时,她的作业没完成,我会很“宽容”地让她下课补上,至于补上还是没补上根本没有去看;早晨,她迟到了,我也会很“和气”地让她回位上坐,而没有进一步询问迟到的原因;晚上的作业又没做,我会在第二天晚上适量地给她减些作业,美其名曰“异步作业”,实际上实在不愿意与她多生气。
看李老师的书,我很庆幸还能感受到自己的面颊滚热、心跳加快。李老师专门申请将全年级最差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班,由他来带。他与学生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将自己的教育随笔集结成书,《爱心与教育》《走近心灵》《心灵写诗》《民主与教育》……一本本凝结着爱与责任、付出与汗水的著作给了多少人以智慧的点拨和实践的证明?我不可能与这样的名师相提并论,但我可以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一种精神——对学生充满着人性化的关怀和爱护,对教育充满着昂扬的热情和理想,对社会充满着强烈的责任和使命感。
学生,首先是一个享有平等教育权利的人,而教育首先是教学生做人的教育。像我这样做,是多么自私和不负责啊!今后,我会想办法将过去遗失的找回来。如果她再不完成作业,我会搂过她来轻轻地询问她:“为什么不做完?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帮忙?”然后针对她的情况帮助她。如果她再一次迟到了,我会了解情况后,和她约好老师会一直关注她,期待她的进步;如果……是啊,一定会出现许多许多种令我想不到又心烦意乱的情况,我会记住李老师的叮咛,用爱心和耐心,用宽容和责任。我也能把这些比较特殊的孩子当成一种幸运的教育资源,把我的关爱、理解和宽容给他们,让他们和我相伴的日子成为一生宝贵的财富。
写这些时,我接到学生的一个电话:“老师,我们小组明天到商场门口卖报纸,您会来支持我们吗?”怎么会拒绝呢?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社会实践活动时,很多学生选择较难的“卖报纸”。我感到欣慰,孩子们在我的潜移默化下,喜欢挑战,喜欢实践,喜欢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上学期,学校安排我参加“送课下乡”活动,课已经准备好了,为了挑战自我,又调整教案,分别在四个班进行“一课多教”,到其他班级试课过程中进行横向比较。尽管很累,但自己在教学方法和课堂驾驭能力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寻找到差距,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并写下教学反思。另外,我设计了一次和沐浴店中心小学学生的联谊活动,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了一封信或小卡片进行交换,使学生有了一次新的体验,在这次体验中增加了对农村教育和同龄学生的了解,从而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和感知。(网)这是一节课带给我和孩子们的新体验和新超越,也是在读《教有所思》时,能想到的为自己骄傲的一点。
“多年来,正是抱着这种信念,我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是我读书时一直在默记的一段话,也是李老师教育思想的精髓。我会铭记心中,将生命与使命同行,使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有意义,让我及与我共度时光的孩子们的生命绽放更多绚丽光彩。
教有所思读后感
(二)假期,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李老师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师。同样,我也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在书中,我慢慢思索,慢慢探寻,慢慢寻找答案。他之所以成功,在他身上一定有独特的东西。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愿意接近你、信赖你、被你感染、被你影响的重要条件。书中讲到,教师应具有三颗心:童心、爱心、责任心。我想,这也应该是李老师成 功的魅力所在吧!
永葆童心之人,可以永远健康、阳光、永远年轻,拥有更多的朋友,更何况是天天与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呢?回忆教过自己的老师,我喜欢那些和我们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做游戏、一起欢呼、一起流泪的老师,他释放自己的情感,直率而不虚伪;喜欢那个在我们面前不知为不知,有错就认错的老师,他真诚而不深沉;……
有童心的老师,意味着我们可以和他开开玩笑,在愚人节那天让他跑东跑西,而他绝不会生气;意味着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秘密告诉他,将自己的烦恼向他倾诉,而他绝不会一本正经、板着脸教训我们;……
要怎样才能保持童心呢?我把童心看成是教书的艺术,既是艺术,就带有一定的天赋性。我想,童心还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即尊重和相信学生。书中,李老师谈到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真正要做到不需要教,我们做教师的是应该有放手的勇气和信心的,多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在一次次的机会中,学生会成长得更快,会越来越自信、自尊、自爱,会越来越不需要教。我们只需要保持着一颗童心与他们共同体味着成长的烦恼与快乐。
享有童心,方得学生之心。做一位有童心的教师,才能做一位成功的教师。
教有所思读后感
(三)作者:刘美彤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见识,因为知识是别人的,见识是自己的;比见识更重要的是胆识,因为见识也可能仅仅深埋于心,而胆识却要勇气说出来;比胆识更重要的是常识,因为在一个人人都以所谓“创新”为时髦的时代,遵循常识意味着不坑人不骗人,不沽名不钓誉,坚守良知,回归本色。——李镇西
合上这本书,书后的这番话可以说是李镇西思想精华所在,《教有所思》果真是教有所思,他的思考不仅带给我深深的震撼,更是为我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孔子也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我一直对此深信不疑。作者诚然肯定了这些观点,然而这真的是绝对真理吗?在《也说“教不好”和“不会教”》这一章中,作者对此进行了更加完备的补充。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教师面对的学生已经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同时,孩子还潜移默化地受着社会的影响,这些都决定了学校的教育不是从零开始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的自我教育。教师们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工作做好。当然,这也说明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校合力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在孩子们成长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本书让我更加热爱教育,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看透了这个世界,并依然热爱它。虽然我没有高深的思想,但我可以朴素地思考。只要思考,就会有行动;只要行动,就会有希望。
第五篇:怎样教英语读后感
《怎样教英语》——读后感
103012009125 09英教4班 赖雅艳
这本书总共有13章,分门别类,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很全面的讲解了该如何教英语,包括很多很让我很诧异的细节,例如第三章中就有讲到关于座位安排的问题。在初看到此书是,我思考了本书可能覆盖的内容,但却完全没有考虑到教室座位的排法对英语教学有何影响。细读此书,着实让我收获了很多,也有很多感触。
首先第一章讨论了有关教学的基本问题,即怎样做一个好老师。对老师和学生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之后得出了一些成为老师所应该具有的品质以及一名好老师上课所用的语言应该清晰易懂且富有逻辑。
对于其中第一个部分 What makes a good teacher.基于对大量问卷调查的结果,个人认为其结论很有理据而且很符合大众的观点。但是,其中也有可以多做补充的部分。就像对于一个学生对教师所应具备的品质中的回答是:I like a teacher who has lots of knowledge,not only of his subject,作者得出了 Teachers should not be afraid to bring their own interests and lives into the classroom这样的解释。从作者的这个角度上看这个观点也很正确,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该展示出他们“人性”的一面,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他们。但是,我觉得从另一个角度看,教师更应该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各个方面充实自己。只有自己有了足够的才能,才有资本展现给学生看,学生才会更加钦佩教师。所以从学生的回答上,还能得出这样一种结论,教师除了得具备足够的知识外,在其他领域上也必须有所涉猎。提到这点是因为先前在给一个初一学生做家教的时候,她聊及她英语老师的时候那带着骄傲崇拜的语气让我很诧异,问及才知道这位老师不仅课教的好,还多才多艺,让她非常崇拜。所以特别喜欢她,也就很喜欢英语。所以个人认为在中学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崇拜一个老师,这位老师就会受欢迎,同时学生也会更爱听她的课,这种现在在中学还是挺常见的。
对于这本书,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第四章即How to Describe Learning And Teaching这章。其归纳了成功的英语教学必须具备的因素即ESA(Engage,Study,Activate)这三个因素是使英语教学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点。而本书的从第七章到第十章分别是讲诉英语教学中的Reading,Writing,Speaking和Listening四个部分。列举了很多范例,其课堂模式各有不同,但都围绕着ESA这个要点。但是在我们现在的中学英语中,专门进行speaking 和listening这两个部分的教学是比较少有的,几乎是已经被忽略。反而书中没有提到的语法,词汇的教学也很受我们重视,尤其是语法部分。结合在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中老师讲到的以及我们上的10分钟语法教学的课程,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思考的诸多方面。课堂的设置,活动安排,问题的构思等等的一系列活动都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而这些过程中,我发现实际上包含了ESA这三个因素在内了,也显示了ESA的科学性。同时也只有经过真实的体验之后才能真正的体会到ESA的重要性。我想在以后实施教学时,为了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要铭记ESA这三个英语教学成功必备的因素。
当然除了ESA这必备的因素之外,作者还讲诉了很多关于成功的英语教学的方法。而在第六章How to teach language中的 How can we help shtudents to understand language form这一部分中作者讲到了这句话:The “discovery” will be more memorable for them if she simply tells them.这句话是对一个案例中老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语言结构的差异的分析。让我联想到了英语课堂与教学论中老师说说过的话,就是在课堂上与其老师告诉学生们知识,不如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这样不仅课堂上的气氛会更好,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加理想。就因为这样,在这门课上我们进行语法发面教学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班几乎每一组的同学都用上了这一点,即引导学生去发现差异,学习知识。所以在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更坚定要走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路。
对于第十一章 How to use textbook中,其中讲述到对于教科书使用的四个选择即:to omit the lesson,to replace the textbook lesson,to add what is in the book 和to adapt what is in the book四个选择都颇有道理。在我自己中学时代,曾经也有一些任课老师对教材的某个部分不是很满意而做出了一些选择,其中多多少少都包括了这四个选择。他们省略了他们认为不重要的东西,添加一些课本没有但是中考或高考要求的知识,相信对于这点还是能引起大家的很多共鸣。现在中国的教科书跟以前比显然是进步多了,色彩更鲜艳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内容也比很早以前少了。但是,也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中考和高考依然在,教科书上的内容少了,可是老师在课上补充的内容也多了很多。是教材的问题还是其他方面的问题我们也无法解答。但是,对于现在中学教科书,我觉得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即使有一些缺陷。如果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我们能做的应该也只有对其进行部分修改,尽量做到最好。
在第十三章What if?中,作者讲诉了在面对特殊情况我们该做什么。个人认为这章很有意义,特别是对新手老师来说,没有经验就只能看点理论知识来面对各种特殊情况。就如英语教学中最长见的就是学生不使用英语,只用母语来进行课上的一些讨论和问题回答。书上教了我们六中方法来应对这些问题对于其中一种:Only response to English use 这点上,个人认为这点还有待商榷。现在的学生个性鲜明,如果用这种方法也可能引起学生的反弹,反而认为是老师不想理他。所以用何种方式处理问题要视情况而定,依据学生的特点来解决。而这个章节还有关于what if students are uncooperative?和 what if students don’t want to talk?等的处理方法。我觉得首先这些题材的选择就特别的贴近老师的心声,适应了教师的需求;而作者给我们的解决方法更是多样,涵盖了不同水平的学生这些多让这个章节显得特别有意义,尤其是我们这种没有经验的未来的老师们来说,应该说是很珍贵的知识。
总的来说,这本书确实是很有意义的,而且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这本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到处都透露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作者介绍的各种英语教学的方法,原则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英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们要依据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水平、阶段特征等等)设置不同的教学,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传统的中学中,教师通常是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很死板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对于教师来说是比较轻松,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是很辛苦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也很难保证。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教师的授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