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肯自传读后感
邓肯自传读后感(一)
在我们家,我是最有勇气的人。当家里没有食物的时候。我总是自告奋勇到肉铺去,利我的小聪明让肉铺的老板赊给我几块羊肉。家里人也总是让我去面包铺,想出各种理由说动老板继续让我们赊购面包。在这些差事中,我总能体会到冒险的乐趣,特别是当我成功的时候。
老师要我用脚尖站在地上,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就说“因为这样美”,我说这样既难看又别扭。就这样,上了三节课后我就走了,而且再没有回去。
其实在看书的时候,语言文字,图片,标点,符号都象水一样从眼前流过,真正思考的空间很少,之所以要写读后感,是因为有意识地要让自己思考,并逐渐养成习惯。邓肯虽然家境贫苦,而且父母离异,但就象她自己所说的---要追求自由,她有一种勇气,冒险的勇气,挑战的勇气和批判的勇气。她说“我的舞蹈本来就是自由的表达。”所以她会在十二岁时非常自信的做巡回演出。她认为“我们留给孩子的最好遗产就是让他们自己闯天下,完全用自己的双脚走路。”我自认为我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依赖心理和懦弱的情绪。我想可能不止是我,或许这一代人都少了许多“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对生活缺乏思考,行动软弱无力。固然有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但这种精神是应该去追求和找寻的。
“那时候,任性而为不等于灵性。人们认为,人的精神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而精神力量必须借助巨大的能量和活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头脑只不过是身体多余的动力;而身体就象章鱼一样,它吸收遇到的一切东西,而只是把它认为不需要的送给大脑。”
这时候的邓肯已经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她的舞蹈艺术也逐渐被更多的人认可。虽然她从各个艺术大师那里吸收各种灵感,但也是理性的,有她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以上这段是她对理查德。瓦格纳的理论做出否定后的感想。她后来认为这是“自负”“狂妄到了极点”,但这种挑战权威,怀疑的思辨精神无疑是可贵的,当然,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对对象充分了解并思考的基础上。不是不问青红皂白的横加指责,不然那就是无知了。我的看法可能是浅薄的,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思考了,也没有了批判的热诚,更多的是趋向潮流的跟风(我也不排除在外),有谚云: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你能看见上帝在远远的云端微笑吗?我想,邓肯看到了,所有思考的人都看到了。
“众神在赐予名誉,财富和爱情的同时,也索要了鲜血,眼泪和刻骨铭心的悔恨。我总是置身于这样的烈焰中。自童年时就有一个精灵告诉我——要坚强。”
前半句话,中国有句古语可以与之等同: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这些道理既可以让人从绝望的大山上劈下一块希望的大石,也可以提醒人们,当沉浸于幸福快乐中的时候不要忘乎所以,所谓“乐极生悲”。因为生活是公平的。后半句话给我的启示是:面对厄运,要有强大的内心;不能改变命运,那就改变自己,用自己意志的柔韧力去面对事实。
希望是一棵难以砍死的大树,不论砍掉多少枝条,它任然要长出新的枝芽!
邓肯自传读后感(二)
太阳雨的初夏,迈着欢快的步子欣赏初夏绿焰。花起舞,鸟莺歌,转角处一书店,遇见邓肯。
窗外下着暴雨,点上荷叶香,一口气读完《邓肯自传》。透过文字,看见邓肯优美的舞姿,她的思想与主张,仿佛一位百年老友向我道说一段璀璨的生命历程。在文字的带领下,思维早已随之起舞。
阅《邓肯自传》,仿佛双人舞,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我试图去追寻邓肯的舞步,却只能透过匮乏的文字呈现心灵点滴;生命交响乐,在心灵深处激荡,语言此时如此苍白。正如邓肯所说“当你想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语言表达出来时,你就会感觉到这些语言有多么难以捉摸”,“我的艺术就是通过舞蹈动作和节奏来努力展现真实的自我”。邓肯是幸运的,有一位爱着音乐的启蒙妈妈;也是自由的,在贫困与流浪中任然坚持梦想,展开躯体为理想而舞,并成为现代舞的先驱。她的率性而为、对心灵细腻的体验,对艺术的深刻剖析。
面对每一个来访者,每一次灵魂起舞,我不希望他人干扰,那一刻,需要感应自身与他人当下的心灵,以让自身的颤动贴近来访者的颤动。而对于自我舞蹈,静心体验灵魂深处的呼唤,跟随灵魂的指挥起舞。
虽然小时候学过音乐,也学音乐治疗;自小绘画,也学绘画治疗。但心灵舞蹈,才是我一生要追寻的理想。小时候看见少年宫那美丽的芭蕾裙与磨破的芭蕾舞鞋,还有刻苦用功的朋友们伸仰长长的脖子,试听课下来,我却感到身心备受摧残,于是逃离了舞蹈的天堂,即使那时很爱跳舞。
感谢过去很长一段日子里,国标拉丁区老师的严格训练,深刻体验在刻苦训练中仍要坚持信念;感谢花老师的生命习作,调整心灵震颤细腻;感谢父亲,从小训练敏感的耳朵;感谢母亲,让我来到这个文化沉淀之地。
感谢初夏,重逢邓肯。在24年后,带着无知与好奇的心,重回舞蹈殿堂。同时带着过去的知识结构,瓦解,再重建,助我更好地从不同层面理解心灵。
邓肯自传读后感(三)
在本学期的第一次成长港湾会议上,柴老师就向我们几位年轻教师推荐了《邓肯自传》这本书。先前不知道邓肯这个人物,于是去百度上搜索了一下:邓肯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她的自传文笔优美、表述畅达,融苦难和幸福于一体。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我当天就在当当网上下单买了这本书。
像任何艺术天才一样,邓肯是个疯子!任何拥有艺术家性格的人一定都体会过想象力飞驰却找不到表达机遇的痛苦,一定都饱受着理想化和现实之间矛盾的折磨,一定为了保护内心的梦想而保持着与世俗之间的距离。有几个人能像邓肯一样幸运地出生在艺术家庭,有着和她一样性格的母亲和兄弟姐妹,能够一家人为着崇高的艺术理想而背井离乡呢?!听母亲整夜整夜弹奏贝多芬,逃课到海边奔跑,自己创办舞蹈学校。邓肯的童年是绝对自由的!正是这宽松的环境培养了她独立、不羁、自信的性格,给了她无穷无尽的艺术灵感。
邓肯的勇敢和坚强成就了她的事业。从美国出发,一文不名,甚至没有钱买船票。靠借,靠打工,甚至靠骗,邓肯一家硬是跨过死亡线活过来了。跳舞打发寒冷的冬夜,从一个剧团转战另一个剧团,邓肯的奋斗史在常人看来充满了艰辛。而生性乐观的她却秉持着最初的理想,与艰苦的生活战斗,与传统的艺术观念战斗,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她是靠自己而不是靠上天成功地把自由舞蹈推销给了整个世界!
她的生命动力只有两个:爱和艺术。而两者又是那样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她的爱往往和艺术有关,而她的艺术又表达着她的爱。她对自然的爱、对男人的爱、对孩子的爱都是那样热烈而真挚。虽然经历了爱情的分分合合,邓肯始终像一个小姑娘一样单纯地爱着。她每一次的爱情都是那样浪漫而轰轰烈烈,突破传统而又纯洁无暇。而她对孩子爱比大海还要广阔和深沉,迟迟不能忘记孩子的影子而消沉憔悴的她让人心疼怜惜。啊!她简直就是为爱而生的精灵!
她的自传字里行间洋溢着无限的激情,充满了幻想和喜悦的力量,仿若孩童热情奔放地述说着自己的理想。不避讳、不掩饰、不矫揉造作,并非文学家的她却以行云流水的笔调写出了千古传诵的赞美诗,关于一个伟大灵魂的赞美诗!
这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以自己为主人翁讲述的童话故事。它给我的人生打开无数道新的门,让我知道,人的一生可以在爱和美中度过,女人也可以尽情地书写自己人生的童话!
我总是在想,当我有一天回顾自己的生活,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是否能够写出一本自传,能否满足地拿着它用于填充自己日渐模糊的记忆,用于怀念自己青春岁月?想到这里,有点想泪流满面的感觉。觉得自己现在做得实在太差劲了。自己不能再等待了,等待是一件很折磨人的事,也是一件最能消磨人的青春岁月的事。当伊莎多拉在22年后和母亲坐在自己家乡的咖啡馆里的时候,她们想到了她们曾经那么贫困的生活但是却拥有无限的快乐和理想,可是现在功成名就的她们,却是如此的哀愁,这是一种何等的悲凉啊?
邓肯有太多值得我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态来解读的地方,就如同她在书中所说,原本以为自己的一生遭受了如此多的磨难,经历如此多的痛苦,但却用不多的文字也就描述完了。一生中留下东西究竟有多少呢?她是幸福的,她的艺术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人,而我们呢?
第二篇:邓肯自传读后感
《邓肯自传》读后感
伊莎多拉〃邓肯是美国伟大的女舞蹈家,也是一位闻名于世的舞蹈天才。作为一个舞蹈家,她获得了成功。她成为美国现代舞蹈的奠基人,并以自己创办的舞蹈学校,传播推广了她的舞蹈思想和舞蹈动作,影响了世界舞蹈的发展进程。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更加觉得她是一位很有个性的舞蹈家,在她学习芭蕾的时候,她就不喜欢芭蕾舞训练体里的那套对于身体束缚的体系。在20世纪初的欧美舞台上,伊莎多拉〃邓肯身披薄如蝉翼的舞衣、赤脚跳舞的舞蹈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她的舞蹈是革命性的,与一直统治着西方舞坛的芭蕾舞大相径庭,充满了新鲜的创意。这一点是我十分所敬佩的。
作为一个舞蹈家,能够对于舞蹈有极大的感知力,这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十分敬佩的。大舞蹈家邓肯的出世,使女人才真正领悟到舞蹈是来源于对造物主创造了女人的首肯、赞美与感激。邓肯凭其对舞蹈的意念,对原创性与自由的要求,以独创一格的舞蹈,结合后来女性主义者强调的个人表达和妇女主张的社会责任于一身。邓肯认为女人是万物之精华,是大地之母,她赞叹女人身体的精妙,为此创造了无以伦比的优雅的舞蹈,并找到了人体与音乐的最佳结合形式,成为现代舞蹈之母。与此同时,她的私生活充满了迷幻色彩。她以其异想天开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向传统的道德观念发出了挑战。作为一个女人,她是不幸的。她放纵自己的情欲,在男人世界中恣意游戏,但同时也被这种放纵所连累,由于她的不端作法,令她倾心的男人一个个离她而去,每到这时,她便陷入迷茫的苦恼和痛楚。而给她最大打击的是,她与三位情人所生的孩子都因事故而死去,这也是她最大的创伤。
人们都认为她是伟大的舞蹈革新家,把解释性的舞蹈提高为创造性艺术的先驱,她认为芭蕾舞把舞者表现得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对身体活动的约束也很不自然。邓肯主张透过舞蹈来自由表达思想与情感,以身体来协动心灵,便不奢谈理论或步法。她把舞蹈定义为:“一个对生命的完整概念,还有透过动作表达人类心灵的艺术。”邓肯的舞蹈,表达了不少20世纪初西方正在萌芽的多种进步思想,包括现代化的观念和女性的解放。她认为美不仅在外表,也是人与自己、与社会中的他人及宇宙的和谐状态,因而舞蹈也是社会、政治,更是宗教。
他创造的那种无拘无束、挥洒自如的飘逸舞蹈,无可否认曾在欧美各国风靡一时,拥有千千万万的观众。她有一支生花的妙笔,拥有超人的智慧,最难得的是她能如实地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种种坦率和忠诚,像卢梭写《忏悔录》那样,她把自己灵魂的真貌,把最隐秘的行为和内心的思想活动完全揭露,对于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就如同他对于现代舞的阐释一样,这也是我敬佩她的重要原因。
仔细的了解伊莎多拉〃邓肯,确实对我受益匪浅,我作为一个热爱舞蹈的学生,缺乏的就是她的这种对于舞蹈至真至诚的信念,它能够对于舞蹈的改革做出这么大的贡献,也确实说明了她对于舞蹈的由衷热爱。
在自传中,她以同样无拘无束、潇洒自如的文字,生动真实地讲述了一个叛逆传统的传奇女性的生活经历与内心活动。伊莎多拉〃邓肯是当之无愧的“现代舞之母”,她毕生都追求欢乐与光明,给人类带来一个瑰丽的梦,将伟大的艺术献给了世人。
第三篇:《邓肯自传》读后感
悲美一身的舞蹈精灵—邓肯自传读后感在本学期的第一次成长港湾会议上,柴老师就向我们几位年轻教师推荐了《邓肯自传》这本书。先前不知道邓肯这个人物,于是去百度上搜索了一下:邓肯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她的自传文笔优美、表述畅达,融苦难和幸福于一体。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我当天就在当当网上下单买了这本书。像任何艺术天才一样,邓肯是个疯子!任何拥有艺术家性格的人一定都体会过想象力飞驰却找不到表达机遇的痛苦,一定都饱受着理想化和现实之间矛盾的折磨,一定为了保护内心的梦想而保持着与世俗之间的距离。有几个人能像邓肯一样幸运地出生在艺术家庭,有着和她一样性格的母亲和兄弟姐妹,能够一家人为着崇高的艺术理想而背井离乡呢?!听母亲整夜整夜弹奏贝多芬,逃课到海边奔跑,自己创办舞蹈学校。邓肯的童年是绝对自由的!正是这宽松的环境培养了她独立、不羁、自信的性格,给了她无穷无尽的艺术灵感。
邓肯的勇敢和坚强成就了她的事业。从美国出发,一文不名,甚至没有钱买船票。靠借,靠打工,甚至靠骗,邓肯一家硬是跨过死亡线活过来了。跳舞打发寒冷的冬夜,从一个剧团转战另一个剧团,邓肯的奋斗史在常人看来充满了艰辛。而生性乐观的她却秉持着最初的理想,与艰苦的生活战斗,与传统的艺术观念战斗,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她是靠自己而不是靠上天成功地把自由舞蹈推销给了整个世界!
她的生命动力只有两个:爱和艺术。而两者又是那样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她的爱往往和艺术有关,而她的艺术又表达着她的爱。她对自然的爱、对男人的爱、对孩子的爱都是那样热烈而真挚。虽然经历了爱情的分分合合,邓肯始终像一个小姑娘一样单纯地爱着。她每一次的爱情都是那样浪漫而轰轰烈烈,突破传统而又纯洁无暇。而她对孩子爱比大海还要广阔和深沉,迟迟不能忘记孩子的影子而消沉憔悴的她让人心疼怜惜。啊!她简直就是为爱而生的精灵!
她的自传字里行间洋溢着无限的激情,充满了幻想和喜悦的力量,仿若孩童热情奔放地述说着自己的理想。不避讳、不掩饰、不矫揉造作,并非文学家的她却以行云流水的笔调写出了千古传诵的赞美诗,关于一个伟大灵魂的赞美诗!这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以自己为主人翁讲述的童话故事。它给我的人生打开无数道新的门,让我知道,人的一生可以在爱和美中度过,女人也可以尽情地书
写自己人生的童话!
我总是在想,当我有一天回顾自己的生活,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是否能够写出一本自传,能否满足地拿着它用于填充自己日渐模糊的记忆,用于怀念自己青春岁月?想到这里,有点想泪流满面的感觉。觉得自己现在做得实在太差劲了。自己不能再等待了,等待是一件很折磨人的事,也是一件最能消磨人的青春岁月的事。当伊莎多拉在22年后和母亲坐在自己家乡的咖啡馆里的时候,她们想到了她们曾经那么贫困的生活但是却拥有无限的快乐和理想,可是现在功成名就的她们,却是如此的哀愁,这是一种何等的悲凉啊?
邓肯有太多值得我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态来解读的地方,就如同她在书中所说,原本以为自己的一生遭受了如此多的磨难,经历如此多的痛苦,但却用不多的文字也就描述完了。一生中留下东西究竟有多少呢?她是幸福的,她的艺术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人,而我们呢?
第四篇:《伊莎多拉.邓肯自传》读后感1000字
《伊莎多拉.邓肯自传》读后感1000字
本周将《伊莎多拉。邓肯自传》读完,想到了林语堂的评论“这本书直率得让人发指”.一直都被作者那种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追求自由的精神所鼓舞。
一、母亲给予她良好的音乐教育,培养了她的舞蹈志趣、良好的品格。
1877年5月26日,邓肯出生于圣弗朗西斯科。她出生时,父母已经离婚了,上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这样的单亲家庭,小时候的她生活贫寒,经常搬家。“母亲没钱为我们请仆人或家庭教师,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得以自由自在的成长。”P2母亲是音乐教师,从小就给予她良好的音乐教育,培养了她的舞蹈志趣。“因为正是这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使我有了舞蹈创作的灵感,有了对自由的表达”.P3邓肯6岁就能教小伙伴跳舞,并表现出对僵化、刻板的古典芭蕾的反感,她立志把自己的舞蹈建立在自然的节奏和动作之上,去解释和表演音乐家的作品。她不屑于为生活而去跳低级的商业化舞蹈。
二、为了理想信念,忍受苦难、坚持不懈地追求;富有冒险精神,坚强勇敢.她是一名有着高贵的爱尔兰血统的美国人,她的一生都在尝试着突破某些枷锁。“我从来就无法理解,一个人想做成一件事,为什么又不去做。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我从不犹豫。”“蔑视那些将生命浪费在等待中的人,这无疑是一种年轻人的残忍”P5O.21岁时她被迫去英国谋生,在不列颠博物馆潜心研究了古希腊艺术。她从古代雕塑、绘画中找到了她认为理想的舞蹈表现方式:身着长衫,赤脚,动作酷似树木摇曳或海浪翻腾。她从古典音乐中汲取灵感,追求“可以通过人体动作神圣地表现人类精神”的舞蹈。她认为:技巧会玷污人体的自然美,动作来源于自我感觉,舞蹈应该自始至终都表现生命。因此,她在伦敦的表演,使观众耳目为之一新。她像森林女神一样,薄纱轻衫、赤脚起舞的形象,在整个欧洲受到人们的欢迎。1904、1905、1913年邓肯数次访问俄国,她的表演对舞剧编导 M.M.福金和后来的俄罗斯芭蕾舞团经理 C.П。佳吉列夫都起过较大的影响,震动了俄国艺术界。邓肯认为,舞蹈艺术源于自然人体动作的原动力和来自大自然的波浪运动:海、风、地球的运动永远处在同一的持久的和谐之中。她认为在自然中寻找最美的形体并发现能表现这些形体内在精神的动作,就是舞蹈的任务。她的美学思想可以归结为一句话:美即自然。邓肯认为芭蕾规范违反万有引力定律和个人的自然意志,它的每一种姿势都是一种终止,没有一种动作、姿态或节奏是连续的或可以发展的。邓肯认为一切艺术的使命在于表现人类最崇高、最美好的理想。舞蹈家的天职就是表现艺术中最有道德、最健全、最美的事物。邓肯早期的舞蹈大多表现生之欢乐,抒情题材的作品较多。1913年以后,她的创作转向悲壮的、英雄的题材— —L.van贝多芬、R.瓦格纳、Π。И。柴科夫斯基的音乐。这其中有她创作和表演的最著名的作品《马赛曲》、《斯拉夫进行曲》、《国际歌》、《第六交响曲》(柴科夫斯基作曲)等。1921年,邓肯应邀去苏联办学,同时在德国、法国设有舞蹈学校。她曾讴歌过苏联十月革命。1922年,她与苏联诗人C.A.叶赛宁结婚,后又与之分手,到欧洲旅行。1927年9月14日,邓肯因车祸(法国尼斯)逝世。
每一次到人生的最绝境的时候,她总能在梦想艺术中找到令自己振作的东西。她的一生就是为舞蹈,为整个人类的舞蹈而生。
第五篇:邓肯自传观后感
《邓肯自传》
(美)伊莎多拉》邓肯著曹辉译
每一个伟大的 艺术家都是释放自己的热情也追求个性解放与自然的结合,但最终又忍受着周围无限庸俗紧固的痛苦。他们无比坚强但又非常脆弱。他们把悲伤,伤心和爱的幻灭都融化进了艺术。
伊莎多.拉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最伟大的舞蹈家,现代舞的创始人。她把解释性的舞蹈提高到创造型艺术地位的先驱之一。女人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邓肯却是在这种艺术上建立起来的更高的 艺术。她追求可以通过动作神圣表现人类精神的舞蹈,而动作来源于自我的感觉,舞蹈则应该至始至终都表现生命。她认为一切艺术的使命在于表现人类最崇高最美好的理想,她的天职就是表现一书中最有道德,最健全,最完美的食物。她就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跳着舞穿过沐浴在晨曦中的花园,随意采摘她想要的美丽花朵。
女孩的受母亲的影响最大,邓肯的母亲更是艺术的 启蒙老师和精神导师。因为她的母亲在,她的童年都充满了音乐和诗歌。母亲告诉她:“没有圣诞老人,也没有上帝,只有你自己的精神和意志可以帮助你。”当时,女人的地位非常低下,当她看到每个女人脸上都有魔鬼的影子和奴隶般的印象就暗自发誓,永远不把自己放低到如此卑贱的境地。她一生恪守这个誓言,即使和母亲意见不合或是遭受到世人的误解,她都一如既往。
生活是平淡的,但是对生活的 热爱却是拨开平淡的最好的钥匙。邓肯对舞蹈的热爱便是最好的证明。他刚接触舞蹈的时候,那并不是她想要的,可她却感觉到有一个无形的世界,只要他能找到钥匙,就可以在这个世界里畅游。邓肯是一个自我很强的人,“如果我想做什么我是绝对不会犹豫不决的,即使这些决定会常常给我到来灾难和不幸,但至少我能从按自己方式行事中得到满足。她爱看书,爱看拜伦,雪莱,尼采,康德,卢梭,惠特曼……所以,她的思想很强大,强大到不仅仅一个舞者的身体可以承受。所以她受人敬仰着,却独自痛苦着。
邓肯的艺术成就可谓极度辉煌,她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却是大异常人,她的超凡脱俗和对世俗陈规的不屑一顾,她为灵魂不惜牺牲肉体的执着都是向传统的道德观念的挑战。作为一个女人,她的生活是不幸 的。她放纵自己的情欲,同时又被这种放纵所累。由于她异于常人的思维,使得她所倾心的男人一个个离她而去,使其一度陷入迷茫的痛苦和苦恼之中。对她是一种残酷,可她又不得不去面对。她一生有三个孩子,当那个新生命在她身体内涌动他是多么的担心和害怕,但是当她第一次看到孩子的时候她是那么的激动幸福,热泪盈眶,这是母性 的释放。但是不幸总是接踵而至,三个孩子都意外身亡,对于一个母亲来说,真是灾难性的打击,她每一次都感觉到无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