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教案 第三章 声的世界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4:3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沪科版物理教案 第三章 声的世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沪科版物理教案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篇:沪科版物理教案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三章 声音的世界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要求: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

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两个音叉、队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

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过程:

一、声音的世界 1.世界充满声音。

2.声学是研究媒质中机械波的产生、传播、接收和效应的物理学分支学科。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声源:正在发出声音的物体(含“固体、液体、气体”)。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3.常见声源:

人——喉咙(声带振动)、手掌(拍)„„ 二胡、提琴——弓和弦的摩擦振动 笛子——管内的空气柱 蝉——腹部薄膜 蚱蜢——后腿摩擦 蜜蜂——翅膀振动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1页 鱼——鳔 海豚——鼻道

正在灌水的保温瓶——瓶内水面上到瓶口的空气柱 蟋蟀——翅膀振动

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一).声音的传播途径

介质空气

接收体 耳廓鼓室

耳道中耳机1.声音的传播过程:声源2.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声音鼓膜咽鼓管信号处理)

听骨链(听小骨)

耳蜗(声学传播过程至此结束,以后是生物电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发生爆炸,也不会听到声音)

4.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为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5.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发出时晚0.1秒以上(即人要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离障碍物的最小距离为:s=vt=340m/s×0.1s÷2=17m,用这种方法可以探测距离制成“声纳”等);时间差低于0.1秒,回声使原声加强而听不出回声。

(二).声音的传播特性

1.声音以波(振动——相当于“水波”)的形式传播,传递着能量,这种能量在传播过程中可以传递给其他物体,引起其他物体的同步振动——共鸣。

2.声波在气体中和液体中是纵波,而在固体中有纵波,有横波,还有纵横波、表面波等,情况更为复杂;声波比光波的传播速度小得多;一般物体和材料对光波吸收很大,但对声波却很小,声波在不同媒质的界面上几乎是完全反射。

(三).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2页 1.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在液体中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小。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当外界条件不变时,压强越大速度越大,温度越高,速度越小。总而言之,与声音速度有关的因素有:介质的种类、压强、温度。

四、声音的作用:传递信息、传递能量(声能)

五、应用:

1.制造出军事上的声纳,声纳(监测反射声波的系统)技术:测海底深度、测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冰山的距离或者寻找鱼群。

2.声波作用于生物体对其产生某种影响称为声波的生物效应。大量试验表明,用一定频率和剂量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物、中草药及树木的种子常常可获得明显的增产效果。

3.播放模拟蝙蝠叫声,驱逐夜蛾,可提高玉米产量;

4.控制海洋生物声场可以判断鱼群的位置、种类及数量,利用电子发声器引诱鱼群定向聚集,可以提高捕鱼量;

5.飞机场安装驱鸟器会大大改善飞机的飞行安全; 6.粮仓内安装驱鼠器可使粮食免受鼠害等等。

7.物体除了能反射声波,还能吸收声波,坚硬、光滑的物体表面对声音有明显的反射作用。柔软、粗糙、多孔的物体表面则能吸收声音效果更好。比如我们所使用的声音传播测试仪就是利用海绵来吸收声波的。播音室的墙壁和地面都要用吸收声波好的材料来减少杂音。8.北京的天坛回音壁、三音石和寰丘(回声)„„

六、计算题(例题与作业)

1.我国海洋探测船上的科学家为测定北冰洋某处海水深度,从海面向海底竖直发出超声波,5.6s后接收到从海底反射回来的声波,已知海水中声速为1500m/s,请你帮科学家们算出北冰洋该处的深度是多少? 解答: 分析:从题意可知:声音从海面传至海底,被海底反射后又回到海面共享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3页 时间5.6s,则由此可算出声波从海面到海底或从海底到海面所用时间为

15.6s2.8s.由公式s=vt即可求出海水的深度.2解:∵ t总=5.6s sh ∴ 据v= 有v=

tt得:海水深度h=vt=1500m/s× =1500m/s×=4200m

1t总 21×5.6s 22.一根钢管长为762m,在它的左端敲一下,在右端的人可听到两次响声.若两次响声相隔2.04s,求声音在铜管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0=340m/s)解答: 分析:固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而且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最大.因此,敲击铜管左端时,振动发声,声音必然经铜管和空气向外传播,而且处在右端的人先听到由铜管管壁传播来的敲击声,过2.04s后能再次听到由空气传播来的敲击声.根据铜管和空气传播声音的距离S相等以及两次响声的时间差Δt,就可列出方程求解.解:设声音在铜管中的传播速度为v,则由题愈有:

sst v0v即: ∴ v=3810m/s

答: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为3810m/s 3.一个人站在高处用望远镜注视远处工地上的木工以每秒一次的频率钉钉子.他听见声音时恰好看到击锤的动作,当木工停止击锤后,他又听到了两次击锤声,木工离他多远?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4页 解答: 分析:本题从表面上看,似乎题目的物理过程非常复杂,木工的击锤频率、声音传播的时间及观察者记时起点等因素错综复杂.事实上,只要把握住“木工停止击锤后,他又听到两次击锤声”的含义,本题就极易求解.这句话其实等于说明声音传播的时间与木工击锤两次时间相等,结合前面已知的击锤频率,这个时间便得到了.解:已知木工敲击间隔为1s,即Δt=1s,则由分析可知:木工发出的敲击声传到观察者处需要2s,则两人相距

s=v·2·Δt=340×2×1m=680m „„„„„„„„„„„„„„„„„„„„„„„„„„„„„„„„„

第二节 乐音和噪声

要求: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做“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的实验”和“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探究法。2.了解探究学常用的方法──转换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体会现实世界中物体发出的丰富多彩的声音,欣赏美妙动听的。乐曲,充分享受科学的美感。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意识和互相配合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声音的响度、音调 教学难点:音调

实验器材和教具:多媒体、音叉、乒乓球、铁架台、钢尺、鼓、橡皮筋、乐器等 教学过程: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5页

一、概述:

1、乐音: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

2、噪声:无规律的、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狭义噪声)

所有令人感到不舒服的声音(广义噪声)

二、乐音的特性(乐音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一)、响度(音强):声音的强弱

1.响度的决定因素:声源振动的幅度(简称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接受体与声源的远近;与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声音传播途中是否有障碍;障碍越少,响度越大;

2.单位:分贝——dB

(二)、音调(音高):声音的高、低

1.相关的概念:

2.频率:物体每秒钟振动(全振动)的次数;

频率的单位——赫兹(Hz)国际标准音调的频率——440Hz 3.音调高低的决定因素:声源的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三)、音色(音品):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1.音色的决定因素: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2.声音的扩散:是声音朝着许多方向不规则反射、折射和衍射的现象。扩散使室内声场均匀。

3.声音的传播和光线的传播一样,遇到障碍物时会产生反射和吸收现象(三、应用:

1.人耳的听觉特性

人耳对声音的方位、响度、音调及音色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存在较大的差异。

1)方位感:人耳对声音传播方向及距离、定位的辨别能力非常强。人耳的这种听觉特性称之为“方位感”。

2)响度感:对微小的声音,只要响度稍有增加人耳即可感觉到,但是当声音响度增加到某一值后,即使再有较大的增加,人耳的感觉却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6页 无明显的变化。通常把可听声按倍频关系分为3份来确定低、中、高音频段。即:低音频段20Hz-160Hz、中音频段160Hz-2500Hz、高音频段2500Hz-20KHz。

3)音色感:是指人耳对音色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听觉上的综合性感受。4)聚焦效应:人耳的听觉特性可以从众多的声音中聚焦到某一点上。如我们听交响乐时,把精力与听力集中到小提琴演奏出的声音上,其它乐器演奏的音乐声就会被大脑皮层抑制,使你听觉感受到的是单纯的小提琴演奏声。这种抑制能力因人而异,经常做听力锻炼的人抑制能力就强,我们把人耳的这种听觉特性称为“聚焦效应”。多做这方面的锻炼,可以提高人耳听觉对某一频谱的音色、品质、解析力及层次的鉴别能力。

2.颅骨传声

人的耳朵辨别声音的能力很强,但当你第一次从录音机里听到自己的声音时,却不太相信是自己的声音,这是为什么?

大家知道,人听到外界声音,是由耳朵感受的,外界空气的振动通过耳膜将声音信息传给听觉神经,再经过大脑加工形成听觉。听自己讲话的声音,不是靠耳朵,而是由颅骨把声带的振动直接传给听觉神经,经大脑加工后形成听觉的。

人的头部骨胳,跟一切坚韧的物体一样,容易传导声音。声音在这种实体介质中传播与在空气介质中传播不同,引起的声觉就不一样。人们听自己的声音,习惯于经颅骨传导的声音,而录音磁带记录磁带记录的是空气中传播的声音,所以在听自己讲话的录音时,感到陌生是自然的。但是,当别人听你的讲话声或是你的录音,由于都是在空气介质中传播的,所以听起来就不会两样。

当你嘴嚼饼干时,往往感到很大的噪声,旁人却听不到,这也是由于自己直接通过颅骨感觉声音的缘故。当这种嘴嚼饼干的碎裂声经过空气传到旁人耳朵里,只有轻微的声音。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后,将硬棒的一端抵在钢琴盖板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靠硬棒来“听”钢琴演奏,也是这个道理。

3.电子琴的发音原理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7页 电子琴既可以演奏不同的曲调,又可以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还可以模仿二胡、笛子、钢琴、黑管以及锣鼓等不同乐器的声音。那么,电子琴的发音原理是怎样的?

大家知道,当物体振动时,能够发出声音。振动的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就不同。在电子琴里,虽然没有振动的弦、簧、管等物体,却有许多特殊的电装置,每个电装置一工作,就会使喇叭发出一定频率的声音。当按动某个琴键时,就会使与它对应的电装置工作,从而使喇叭发出某种音调的声音。电子琴的音量控制器,实质上是一个可调电阻器。当转动音量控制器旋扭时,可调电阻器的电阻就随着变化。电阻大小的变化,又会引起喇叭声音强弱的变化。所以转动音量控制旋扭时,电子琴发声的响度就随之变化。当乐器发声时,除了发出某一频率的声音──基音以外,还会发出响度较小、频率加倍的辅助音──谐音。我们听到的乐器的声音是它发出的基音和谐音混合而成的。不同的乐器发出同一基音时,不仅谐音的数目不同,而且各谐音的响度也不同。因而使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音品。在电子琴里,除了有与基音对应的电装置外,还有与许多谐音对应的电装置,适当地选择不同的谐音电装置,就可以模仿出不同乐器的声音来。

例如,要推断一块古木的年代,可以先把古木加温,制取1g碳的样品,再用粒子计数器进行测量。如果测得样品每分钟衰变的次数正好是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一半,表明这块古木经过了14C的一个半衰期,即5730年。如果测得每分钟衰变的次数是其他值,也可以根据半衰期计算出古木的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鉴年法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外椁盖板杉木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该墓距今2130±95年。通过历史文献考证,该古墓的年代为西汉早期,约在2100年前,两者符合得很好。4.大雪后为什么很寂静

在冬天,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人为的活动减少了吗?那么,为什么在雪被人踩过后,大自然又恢复了以前的喧嚣。原来,刚下过的雪是新鲜蓬松的。它的表面层有许多小气孔。当外界的声波传入这些小气孔时便要发生反射。由于气孔往往是内部大而口径小。所以,仅有少部分波的能量能通过口径 反射回来,而大部分的能则被吸收掉了。从而导致自然界声音的大部分能均被这个表面层吸 收,故出现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8页 了万籁俱寂的场面。而雪被人踩过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原本新鲜蓬松的雪就会被压实,从而减小了对声波能量的吸收。所以,自然界便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

5.口哨声是如何吹出来的

在闲暇时,很多人都喜欢通过吹口哨来消遣。那么,丰富多彩的口哨声是如何吹出来的呢?

从口腔中吹出来的空气,当气流冲出口腔时,从嘴唇的边缘散发出涡漩。于是在嘴唇的反作用力的推动下,就产生了我们听见的声音。有些声音回到气流的发源处,引起气流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性产生更多的顺着气流的涡漩。当涡漩到达唇边的时候,将产生出更多的声音。整个过程又将周而复始。在口腔中,回到气流发源处的声音改变了气流的速度,从而导致了许多涡漩的形成。当这些环冲击我们特意改变的口形时,便产生了丰富多采的声音。6.两面蒙皮的鼓

在敲击两面蒙皮的鼓时,另一面也会振动。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两面鼓皮不会同时振动。很明显,振动是从一面传到另一面上去的。你知道其中的过程吗?

先假设鼓的一面振动,而另一面不动。振动的一面使鼓内的空气振动(鼓皮下压时变密,鼓皮向外运动时变疏)。空气对第二面鼓皮产生压挤的作用,于是第二面鼓皮开始振动。同时空气对第一面鼓皮产生了阻力,使它的振动衰减。最后,第一面鼓皮完全停止了振动,这时第二面鼓皮的振幅最大。两面鼓皮交换了它们的初始状态后,上述过程向相反方向进行。7.在浴室里唱歌

许多人都喜欢在浴室里唱歌,因为在那里歌声听起来更悠扬和动听,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在空旷的地方唱歌,你只能在声音发出的那一瞬间听到声音。浴室里则不同,声音在墙壁上多次反射,所以使你的「艺术享受」时间延长了。高频率的声音延续后会使你的歌声显得明亮,低频率的声音延续后会使你的歌声显得深沉。这样,即使你并不是一个很出色的歌手,你也会觉得自己的歌声绕梁三日了。

四、噪声的防治: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9页 1.一般标准:居民环境的噪声,日间不能超过50dB,夜间不能超过40dB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3.形成多门学科进行系统研究,如:噪声控制学等

五、作业:

1.女高音歌唱家与男低音歌唱家中的“高、低”指什么(音调的高低)

2.女高音歌唱家与男高音歌唱家中的“高、高”分别指什么 女高音——音调高 男高音——响度大

3.牛的叫声与老鼠的叫声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牛的叫声响度大、音调低

„„„„„„„„„„„„„„„„„„„„„„„„„„„„„„„„„„

第三节 超声与次声

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实验器材和教具: 教学过程:

一、概述

1.二、超声

1.定义: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2.特点:能量大、沿直线传播。3.4.超声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如B超)5.超声具有很强的“破碎”能力

6.超声处理过的种子可以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 7.超声的作用

超声对于工业生产上有着特殊的作用:

第一,超声的机械作用。超声波由于频率高,因此有定向性。它的能量大,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10页 所以定向力也大。它可以用来清洗除尘最普通的可用来洗碗。还可以用来对玻璃陶瓷等制品进行加工。

第二,超声的空化作用。液体中经常有大小不同的气泡,一定频率的超声波能使某一适宜尺寸的小气泡发生共振。这种适宜的尺寸称为共振尺寸。接近共振尺寸的小气泡会发生高温、高压、放电、发光等一系列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空化现象”。在超声的这种空化作用下,常常能使许多在常温常压下很难发生的化学反应,竟然很容易发生了。例如超声波可以使酒老熟,也就是促使酒精分子进入水分子团的空隙,形成酒精与水的缔合体,酒就变得柔和醇厚。

第三,超声的热作用。

三、次声

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2.特点:次声波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3.危害:不仅可以穿透大气、海水、土壤,而且还能穿透坚固的钢筋水泥构成的建筑物,甚至连坦克、军舰、潜艇和飞机都不在话下。次声穿透人体时,不仅能使人产生头晕、烦燥、耳鸣、恶心、心悸、视物模糊,吞咽困难、胃痛、肝功能失调、四肢麻木,而且还可能破坏大脑神经系统,造成大脑组织的重大损伤。次声波对心脏影响最为严重,最终可导致死亡。

4.为什么次声波能致人于死呢?原来,人体内脏固有的振动频率和次声频率相近似(0.01~20赫),倘若外来的次声频率与身体内脏的振动频率相似或相同,就会引起人体内脏的“共振”,从而使人产生上面提到的头晕、烦躁、耳鸣、恶心等等一系列症状。特别是当人的腹腔、胸腔等固有的振动频率与外来次声频率一致时,更易引起人体内脏的共振,使人体内脏受损而丧命。前面开头提到的发生在马六甲海峡那桩惨案,就是因为这艘货船在驶近该海峡时,恰遇海上起了风暴。风暴与海浪摩擦,产生了次声波。次声波使人的心脏及其它内脏剧烈抖动、狂跳,以致血管破裂,最后促使死亡。次声波虽然无形,但它却时刻在产生并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在自然界,例如太阳磁暴、海峡咆哮、雷鸣电闪、气压突变;在工厂,机械的撞击、摩擦;军事上的原子弹、氢弹爆炸试验等等,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11页 都可以产生次声波。5.四、应用

1.人耳要听到声音,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1)要有发声体,即必须有声源 2)要有传播的介质

3)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必须在20Hz~20000Hz之间 4)声源不能离人耳太远

„„„„„„„„„„„„„„„„„„„„„„„„„„„„„„„

声复习课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基本知识:(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的原理。知道乐音的三要素,知道噪声和乐音的主要 区别,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2.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

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难

点】如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

时】1课时

【教

具】投影、视频点播 【教

法】启发、总结、讨论 【课

型】复习课 【教学过程】 一.知识结构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12页

二.知识要点

(放视频点播,后结合知识结构,边问边总结归纳)1.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较慢。

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4、回声现象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而被反射回来的现象,人耳要区分开回声和原声,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S=vt

5、乐音的三要素:

①音调:声音的高低,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②响度: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之间的距离有关系。③音色:不同的发声体音色是不同的。

6、噪声(1)概念: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三.例题(课堂练习)【例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通常称为声源,由声源发出的声音是通过______传播到人耳的。______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分析】实验证明,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源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介质向周围传播的。真空中即使有声,也不能向周围传播声音。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13页 【解答】振动;介质;在真空。

【例2】气体、液体、固体都能______声音。传播最快的是______。【分析】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可作介质传播声音。实验表明,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解答】传播;固体。

【例3】为了听到回声,反射声波的障碍物至少应该离开我们多远?猎人在射击后6秒钟听到射击的回声,障碍物离猎人有多远?(空气中的声速是340米/秒)

【分析】根据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根据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v=340米/秒,利用s=vt,求出障碍物至少应该离人们多远。

【解答】设障碍物离我们s1,人要听到回声,声音应传播的路程为2s1,听到回声需要的时间至少要多于t1=0.1秒。利用s=vt得

【例4】某人发现前方有一座大山,他就地击一下掌,经1.6秒听到回声,那么,他距离大山约为______米。(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6米/秒)

【分析】某人击掌发出的声音传播到大山又射回来,则1.6秒为往返时间

【解答】

【例5】旅游者进入两侧是峭壁的山谷,大喊一声后经2秒听到一侧峭壁反射回的声音;又经1秒听到另一侧峭壁反射的回声。求两峭壁间的距离约多远?(声速约344米/秒)

【分析】两峭壁间的距离为旅游者到两侧峭壁间的距离之和。【解答】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14页

【例6】打靶时,靶与射击者之间距离为300米。射击后经过1.4秒开枪者听到击靶的声音,声速为340米/秒。求枪弹的平均飞行速度。

【分析】从射击到听到击靶声的t=1.4秒,等于子弹飞行时间和声音从靶传回所用时间之和。

【解答】

【例7】在长为1000m的一根铁管两端有甲、乙两个同学,若乙同学在长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铁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2.75s,求: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已知声音在空气中速度是340m/s)

【分析】根据声音在空气中和铁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但传播的路程相同都等于铁管的长度,即可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在铁中的传播速度。

【解答】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和通过铁管传播的时间分别为

【说明】利用这种方法测出声音在一些固体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本题也可利用比例法求解,请读者自行研究。

【例8】汽车沿平直公路匀速驶向一座高山,汽车的速度为10m/s,声速为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15页 340m/s,途中司机按一次喇叭,2秒后司机听到回声,司机按喇叭时汽车距山脚的距离是多少?

【分析】司机按喇叭后,声音传到山崖返回汽车时,汽车以10m/s的速度已经前行2s,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两者的路程之和是按喇叭时汽车与山脚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出两者的路程即可解题。

【解答】

【例9】用双手蹦紧一张较薄的纸,然后对它喊一声,手会感到振动,这是因为______。

【分析】喊声是由于声带振动产生声波,传出口外的振动空气——声波再作用于纸,使纸振动。

【解答】喊出的声波作用于纸,使纸振动。

【例10】敲击一下瓷碗边缘后听到的声音是因为______的______发出的 【分析】敲击给碗一个扰动,使碗缘开始振动产生声波传至人耳,就听到声音了。

【解答】碗缘;振动。

【例11】吹笛子发出的声音是______振动引起的(填:“人嘴”“笛子杆”“笛中的空气”)。

【分析】人吹笛子时,吹出的气流进入笛腔使腔中的空气振动,再通过手指开堵笛孔来改变笛腔长度,从而发出各种声音。

【解答】笛中的空气。

【例12】通常人称月球上是一片“死寂的”空间,它的意思是“无声”,其原因是月球表面附近______。

【分析】声音传播必须依靠媒介物,而月球表面没有传声的媒介物,更无通常使人耳感受的传声介质——空气。因而,对人来讲月球表面上就是无声而“死寂”的。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16页 【解答】没有空气。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三章《声音的世界》教案

谭后洪

共17页 第17页

第二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公开课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做功的快慢》

宽阔中学:田仁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做功的快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了解常用机械的铭牌,了解机械功率。教学重、难点:

1、功率的概念及单位。

2、功率的计算。

教学方法:比较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怎样计算功?功的国际单位是什么?

无论是人做功,还是利用机械做功,都有做功快慢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体做功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1、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将12块砖搬到 二楼,每块砖重为10N,楼高为 3m,在6min的时间里,甲搬12块砖,乙搬6块砖。

分析可得: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做功多则做功快。

如果同样搬12块砖,甲用了6 min、乙用了12min

分析可得: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则做功快。

通过总结归纳得出:

(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

(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若做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呢?

2、功率与测算功率的方法

为了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功率这个物理量,功率如何定 义?

物理学中把一段内做的功与做功所用这段时间的比叫做功率。功率用符号P表示,功用符号W表示,时间用符号t表示。功率的公式:P=W/t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由功和时间的单位组合而成的,为J/s,后人为了纪念物理学家瓦特所作出的贡献,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功率的单位,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1W=1J/s,在工程技术上常用kW作为功率的单位。换算关系:1kW=103 W。

请同学们观看课本中的图片,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

信息窗:了解机器铭牌中的一些数据,功率是其中的一项。知道机器中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例题:起重机用钢绳吊起一个重10000N的货物,在10s内沿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10m,求:钢绳拉起重物的功率有多大?

解略。

三、归纳小结

1、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

2、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3、功率的定义、公式及单位。

四、作业设计

1、课本201页作业1、2、3、4。

2、补充:实验探究:如何测出人上楼的功率?需要哪些器材,写出实验步骤及表达式。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做功的快慢

1、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的方法:

(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

(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2、功率

(1)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3)公式:P=W/t

(4)功率国际单位为瓦特,简称瓦,符号W。在工程技术上常用单位是:kW,换算关系:1kW=103W

六、课后反思

课 后 反 思

宽阔中学:田仁山

首先通过课本10-29和图10-30中所示的两位同学做功快慢的比较出发,自然的引出功率的概念,以及功率的公式和单位;并通过给出人、一些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功率,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功率概念和对功率单位“瓦特”具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还通过信息窗关于机器名牌中标出“功率”这一参考数据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功率”这个概念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本节内容有: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功率的概念;测算功率。功率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功率的单位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学方法有讨论、实验、讲解等,但以讨论为主。在本节教学中,首先要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课本图10-29和图10-30所提供的实例,总结出判断做功快慢的方法:若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若做功的时间相同,比较做功多少。

课后,听课的老师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使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好的方面是整节课有条有理,很有逻辑,不管是概念、公式的得出,还是习题的讲解,都是井井有条。对于这一点,我倒不否认,我觉得物理概念的教学既要强调严密性,更要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注意学生的发展性,构建概念的重要性,特别是注重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要重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从基础入手,认真分析物理过程,建立合理物理情

景的习惯和能力。缺点是:新课的引入不用那么复杂——通过例子计算来引出,其实可以举简单点的,不用计算的,只要能够说明时间的差异即可。我原来在备课时是认为:既然这节课的重点是功率概念的得出,我就要把概念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要有理有据,没计算太抽象。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课堂调控能力较差,语言表达较单调,除了专业语言,这些听课的老师虽然没有讲,但我自己知道,这也是我今后争取的目标。

总而言之,这次公开课让我深刻体会到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很快的找到不足之处,同时更大程度上促进了我的进步。这节课对我来说受益匪浅,本人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第三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光的反射

第二节 光的反射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4.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5.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6.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2.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事物,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 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的探究过程及对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1.反射定律中“三线共面”这个结论的得出,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所以,“三线共面”是一个难点。

2.漫反射与镜面反射的区别,以及漫反射依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不仅抽象,学生还很容易根据思维定式而在理解中出错。因此,这也是一个难点。

3.实像和虚像的理解与区别。

【教具准备】光的发射定律探究仪,激光电筒,小平面镜,平面玻璃,蜡烛,火柴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照射在一个隐藏的平面镜上,让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学生猜测并回答光的传播方向为什么会改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光的反射:一束光线,从一种介质(空气)照在另一种介质(平面镜)表面上后,改变了光的方向,又回到原来的介质(空气)中去,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实际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可以发生光的反射,人眼之所以看见一个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从物体表面反射过来的光线进入人眼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光的反射”。

(二)进行新课

一、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1 学生观察: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引出概念。

利用光具盒介绍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的概念,启发学生用数理结合的观点进一步观察入、反射光线的几何位置关系,学生找到它们的对称轴,用量角器量出对称轴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引入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概念。

实验2 教师演示:研究“三线共面” 利用自制教具,让学生观察纸板向前折和向后折时,能否观察到反射光线,总结光的反射定律的前两条内容: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根据本实验,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三线共面”,突破了这一难点。实验3 学生探究:研究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

紧接着,让学生猜想及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并填写实验报告单(见附页),总结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学生在表述结论时,有可能将入射角、入射光线叙述在前)

实验4 教师演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因果关系。

遮挡住反射光线,观察到入射光线依然存在;再遮挡住入射光线,观察到不再有反射光线。从而得出结论:先有入射光,才有反射光。教师强调光的反射定律的正确表述顺序,并板书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板书] 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师接着点明光的反射定律实质上规定了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多媒体演示:光路的可逆性。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光的反射是可逆的。[板书] 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课件展示巩固性问题,深化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全面理解。例1:补充光路图,并求反射角和入射角。

30º

例2:补充光路图,并求反射角和入射角。

例3:在明亮处的两名同学,甲同学能通过镜子看到乙同学的眼睛,乙同学能看到甲的眼睛吗?如果甲同学在暗处,乙能看到吗?

通过例1练习基本光学作图法。

00通过例2让学生知道入射角为0,反射角也为0时的情况。并板书。

00[板书] 入射角为0时,反射角也为0

通过例3让学生加深对光的反射和光路可逆的理解。

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实验5 教师演示:研究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师用小镜子反射光线,照入同学眼睛。

师问:会有什么感觉?周围的其他同学会有什么感觉?在平面镜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射呢? 课件展示镜面反射,总结出镜面反射的定义。

师问:如果在镜面上铺一张白纸,又会有什么感觉呢?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白纸表面看起来很平滑,实际上表面上有很多凸凹不平的地方,一束平行光照在白纸上后,法线不再平行,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也不再平行。课件展示漫反射,总结出漫反射的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之所以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桌子、墙壁、书本、正是由于它们表面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总结:

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在于反射面是否平滑。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板书]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讨论:甲同学说,雨后的夜晚,地面上亮处是水坑;而乙同学说,地面上暗处是水坑。你觉得他们谁说的正确?请说出理由。

结合课件讲解此问题。

通过这道讨论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更加深刻地理解漫反射的特点。

三、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但如果在平面镜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平面镜”?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虚像

方法1:从平面镜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平面镜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平面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平面镜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平面镜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五、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平面镜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镜,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平面镜起什么作用.【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出通过本节学习有哪些收获并整理本节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光的反射

一、反射定律

内容:

二、种类

镜面反射:

漫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虚像

2、等大

3、等距

4、垂直

四、实像和虚像

五、平面镜的应用

1、改变光路

2、成像

【布置作业】

1.课下探究:水中燃烧着蜡烛

在桌子上放两摞书,象图5-3-13中那样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2.完成本节的课后作业题。

第四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神奇的眼睛

第七节 神奇的“眼睛”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知道显微镜、望远镜里的物镜、目镜的作用。3.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照相机、投影仪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3.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1.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及照相机的原理。

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学难点】1.放大镜、照相机、摄影仪的成像原理。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具准备】放大镜、光屏、显微镜、照相机、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自家大门上一般都安了一个“猫眼”,通过猫眼看室外视野较广,而在室外却看不请室内,“猫眼”实际上也是透镜,你知道透镜还有哪些应用吗?

利用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人们制成了许多光学仪器,就像特殊而神奇的“眼睛”,拓展了我们肉眼的功能。

(二)进行新课 一.放大镜。

师:请同学们用桌面上的凸透镜靠近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课本上的字被放大了。

师:那么你手中的凸透镜就是什么? 生:就是放大镜。

师:对。再请大家判断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还是异侧?是实像,还是虚像?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是虚像,因为用光屏承接不到像,所以是虚像,眼睛与物在透镜的异侧,透过凸透镜观察所成的像,所以像与物在透镜同侧。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讲得很好,放大镜的焦距是较短,还是较长? 生:我猜放大镜的焦距较远。

师:对。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生:隔着放大镜看较近的物体,物体是正立、放大的,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物体是倒立、缩小的。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生:因为放大镜是凸透镜,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u2f,所以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像。

师:讲得很好。用放大镜观看近处的物体,物距小于焦距时才是放大的。因此,物体应放在离放大镜小于焦距的位置才合适,在什么位置所成的像最大?请大家观察。

生:物体离放大镜的距离接近于焦距时,所成的像最大。

师:对,请全班同学都进行观察。

板书:1.放大镜:焦距短的凸透镜,u

二.显微镜。

师:用放大镜能观察细胞吗?怎么办? 生:不能,用显微镜。

学生分组实验: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

师:课前我已要求大家查资料,关于显微镜你知道什么?请大家踊跃举手起来向全班同学交流。

生甲: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生物细胞等人眼无法看见的物体。

生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研制了电子显微镜和隧道显微镜。目前通用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50万倍。借此人类能观察到许多物体的细微结构;用隧道显微镜甚至可以看到金属原子,因此显微镜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师:两位同学讲得很好,还有吗? 生丙:还有超声显微镜。这是利用超声显示物体微细结构的装置,又称声学显微镜,又简称声镜。原理是利用物体声学特性的差异来显示物体,所谓物体声学特性指的是声阻抗率和声衰减,它们与物质的弹性和黏性有关。超声显微镜给出的是物体的声学像或弹性像。

超声显微镜不需透光,对样本片不需染色,不要损坏样品表面即可进行内层观察,适合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检验等。

生丁:我还知道场离子显微镜。一种分辨率极高(2—3nm),能直接用于观察金属表面原子的分析装置,简称FIM。FIM是一种点投影的显微镜,它与通常的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不同,它成像时不使用磁或静电透镜,是由所谓成像气体的“场电离”过程来完成的。

师:以上几位同学讲得很好,大家以掌声鼓励。

下面请大家看课件播放的动画及配文。

画面一:显微镜构造成像过程

配文:显微镜是增大观察微小物体视角的。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凸透镜。物镜的焦距f物短,目镜的焦距f目较长。物体放在物镜焦点与两倍焦距之间、接近焦点,物镜所成的实像在目像的焦平面上,目镜中看到的是虚像。

显微镜的物镜焦距要短的原因之一是取得较大的放大率,镜筒也可做得短一些,用起来方便;原因之二是物镜可以更接近物体,因此进入镜筒的光通量可以增多,像容易看到清楚一些。

显微镜的目镜焦距要大于物镜的焦距,但不可过大,因为焦距过大将降低显微镜的放大率,而且要用较长的镜筒,使用起来不够方便。

画面二:电子显微镜和隧道显微镜的构造及成像

配文:电子显微镜一般是利用电子透镜聚焦电子束,形成放大倍数很高的物体图像的设备,属于电子光学仪器。由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披长比光波要低几个量级,所以有高分辨成像的能力。一种透镜式的电子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可达到0.3nm。

为解决纳米级检测与加工等问题,美国IBM公司的G.Binnig等人于1982年制出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于1986年又相继制出可用于绝缘材料检测的原子力显微镜(AFM)。两镜均可达到原子级的分辨率(十分之一纳米),并于1986年获得诺贝尔奖金。

扫描电子隧道显微镜的基础是量子力学揭示的隧道效应。

继后,又有人研制出磁力显微镜(MFM)与静电力显微镜(EFM)等等,形成了扫描探针显微镜(SPM)族。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在此后的发展是由表面几何形体的检测到表面微观物理量的检测,从表面检测又发展到对表面进行原子级的加工和修整。

在探针上施加一定的偏压,它可以从工作表面“浮获”一个原子,然后将其移动到适当的位置,再予以释放。因此,就可以按照人们的意图,进行原子操作,或分子组装。有人曾以STM针尖移动被吸附在Ni原子表面的Xe原子,组成“IBM”三个字,每个字母的长度仅为4nm。我国科学家在隧道显微镜下,成功地将24个铜原子在铁厚子表面围成一圈。

纳术技术就是在隧道显微技术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三.望远镜。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

学生分组实验: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远处物体被放大了。

师:远处的物体真的被放大了吗? 课件演示动画:望远镜的构造及成像过程。

配 文: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师:有疑问吗? 生:物体距离物镜很远,它的像却离物镜很近,根据前面探究的结果,这样所成的像是缩小的!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会感到物体被放大了? 师: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用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现代天文望远镜都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除了凸透镜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你们还知道哪些望远镜? 生甲:哈勃望远镜。

生乙:射电望远镜。板书:3.望远镜

四.照相机和投影仪。

让学生观察照相机的构造。

师:你能说说照相机的构造吗? 生:镜头、机壳、调焦装置、取景窗、快门按钮„„

师:照相机的“像”是怎么形成的? 生:照相机的镜头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亡,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师:讲得很好,下面请看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照相机的构造、成像过程。

师:照相机的成像是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哪一条? 生:当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异侧。

师:你知道有哪些照相机吗? 生:傻瓜机、数码照相机„„

板书:4.照相机和投影仪

教师向学生介绍投影仪,并用课件演示投影仪的构造和成像过程。

师:投影仪成像是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哪一条? 生:当f

师:这节课大家都很认真,积极发言,特别是积极查资料,这种习惯要保持,可以大大扩大你们的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神奇的“眼睛”——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投影仪的用途。以及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板书设计】

第七节 神奇的“眼睛”

1.放大镜:焦距短的凸透镜,u

4.照相机和投影仪。

照相机工作原理:u>2f,成倒立、缩小、实像。投影仪工作原理:f

第五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测试题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单项选择题(共22小题,每题2分,共44分)

1.如图1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2.如图2所示,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盒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这个实验是用来研究()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声音传播的条件;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

图1

图2

3.月球上的宇航员相互交谈时使用无线电,这是因为()A.用无线电交谈比直接交谈清晰 B.宇航员距离远直接交谈听不见 C.月球上的岩石不传声 D.月球上是真空环境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 B.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C.上课时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回声,是因为教室太小,不会产生回声 D.登上月球的航天员即使离得很近,也必须用无线电交谈

5.欣赏南音时,我们能分辨出二胡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某个特性来判断的,该特性是()A.响度 B.音色 C.音量 D.音调 6.看电视时,调节音量的大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7.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 暗语也打不开锁。这种声纹锁能辨别主人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声速

8.音乐会上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 B.“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度大 C.“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

D.“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9.要使二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变低可采用的办法是()

A、拉紧弦线 B、增加发声部分弦的长度 C、用更大的力弹弦 D、缩短发音部分弦的长

10.在一些公共场合,为了让所有的人都能听清楚讲话人的声音,常用扩音设备,关于扩音设备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改变音调 B.改变响度 C.改变音色 D.改变频率

1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根据声音的哪个特性来辨别某人的声音的()A.响度

B.频率

C.音调

D.音色

12. 下图3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图3

13、下面做法中不利于控制噪声的是()A、在学校附近建造发动机修理厂

B、市区严禁放鞭炮 C、强声源旁设置隔音板

D、医院周围不准交通车鸣笛

14.高速公路某路段两旁安装的隔音墙,其目的是减小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旁居民的危

害。这种减小噪声危害的方法主要是在下列哪个途径中实现的

A.噪声的产生 B.噪声的传播 C.噪声的接收 D.以上三种均是

15.在城市道路常见如图4所示的标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A.鼓号乐队不能进入 B.乐器商店的标志

C.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 D.禁止鸣笛,保持安静 图4

16.噪声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成为社会公害。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 B、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 C、清除城市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D、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17、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式,把成年人的声音变成了小孩的声音,这样做能够使声音()

A、音调变高 B、响度变大 C、音色变好 D、传播的速度变大 18.在下列应用中,不属于超声应用的是()

A、外科医生利用声波的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B、利用声波预测自然灾害事件 C、利用声波检测样品内是否有缺陷

D、利用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19.如图5所示的四种情形中,利用了超声波的是

图5

20、大街上的“超声波洁牙”美容店中,超声之所以能洁牙,是因为()

A、超声是清洁剂 B、超声发生反射

C、超声传递去污的信息 D、超声引起液体的振动,振动把污垢敲下来 21.医生用的听诊器是利用了„„„„„„„„„„„„„„„„„„()

A.听诊器能使振动的振幅增加,响度增大 B.听诊器能改变发声物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 C.听诊器能减少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响度变大

D.听诊器能缩短听者距发声体间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响度变大 2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噪声较大的环境中工作时,人们常佩带耳罩,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可以制成“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C.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D.我们可以利用超声来探测鱼群,也可以利用超声来预测自然灾害

二、填空题(每空1.5分,共18分)

23、李白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男高音歌唱家中的“高”是指。“闻其声而知其人”是依据声音的。

24.二胡、小提琴、吉它等乐器是通过___________ 而发声的,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______,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_______,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__________,不紧的弦发声的音调_______,另外,弦乐器通常有一个木制的共鸣箱来使声音的________更大。

25.如图7所示的是摩托车引擎后安装的消声器的结构图.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________________环节来减弱噪声的。市区主要道口设有噪声监测设备.某时刻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49.20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单位_________.图6 图7 26.如图10,将一根长约30cm的钢锯条紧压在桌面的边沿,使它长度的3/4伸出桌外。拨动它的顶端,可以观察到锯条在振动的同时发出声音。然后回缩一些,使它的1/2伸出桌外,再次拨动它,可以观察到锯条振动变快,并能感受到声音随之发生变化。类似实验再做几次,可以得出的与声音有关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5分,共27分)

27.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音调与音频关系”时,做了如下实验,请根据下列步骤,写出听到的和看到的现象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实验器材:一张旧年历卡片(或有弹性的硬纸板)、一辆自行车。实验步骤:

(1)把自行车支起来,一手转动脚踏板,另一只手拿纸片,让纸片的一头接触自行车后轮的辐条(注意不能把手伸进去),先慢慢转,会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听到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快转动,你会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听到____________,再加快转动,你将看到________________,听到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渔民利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把鱼诱入渔网,这表明水能够_______,如图所示的“土电话”,由两个圆纸盒,一根棉线组成,只要将棉线绷紧.两个人就可以通话了,这“土电话”是利用了_______传声的原理制成.

29.如图所示,将一只小门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若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内的空气,则铃声将会_______,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你就会_______,这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

30.给你一个玻璃杯、一枝铅笔、一些水,你是否能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特征?(6分)

四、综合应用题(共11分)

31.“5.7”空难发生后,“黑匣子”的打捞工作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尽快将它打捞出水,专家们在失事海域进行探测,测量船在海面向海底发射波速为1450 m/s的超声波,并测得超声波从发射到反射回海面经历的时间为0.2 s,则“黑匣子”所在的海域的深度约为多少?

下载沪科版物理教案 第三章 声的世界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沪科版物理教案 第三章 声的世界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二物理教案声现象(5篇范文)

    初二物理教案声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

    声物理教案连云港市韩冬设计

    声 第1节 什么是声音 一 目标要求 1.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

    沪科版《3.3 超声与次声》教学设计

    沪科版《3.3 超声与次声》教学设计 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超声和次声的定义及频率范围过程方法、 2、知道超声和次声的特点及其应用、破坏性 过程方法目标: 1、从搜集的信息中......

    2018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 第一节 质量

    ] 优秀领先飞翔梦想第一节质量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属性。 2.知道生活、生产中测量质量的工具。 3.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并且能进行简单的使用操作。 4.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_6.3弹力和弹簧测力计(大全五篇)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三节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案 主备人:李晓波 审核: 审批: 课时序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018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四节 光的色散

    优秀领先飞翔梦想第四节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1.通过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用实验让学生体验色光的混合和颜料混合是不同的。 2.能用......

    2018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六节 神奇的眼睛

    优秀领先飞翔梦想第六节神奇的眼睛(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眼睛的简单构造和眼睛视物的基本原理。 2.通过实验模拟,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的方法。 3.培养学生跟他人交流......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等效电路

    等效电路(二) 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2.归纳整理出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 3.能运用所学的电学知识解决并联电路的简单问题。 课前学习一、复习......